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58-医学传心录-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碥摺⒒⒃笮褐唷H缇没夹剐赫哂植豢捎茫弥蛩鹨跗奔郯孪荻⌒住4似咛跄朔バ爸┮病V劣诮∑⒄撸绨资酢④蜍摺⒊缕ぁ咨种啵欢蛊⒄吣缛瞬巍⑸揭⒈舛埂⒘狻⑥曹尤省④褪抵唷4蟮制⑽钢仙蛭ぶ睿陆翟蛭詹刂睢P剐喝站茫⑽钢孪荩俗羯⒅缟椤⒎婪纭⒉窈⒏鸶⑶蓟钪唷S钟忻恳棺邮焙笪甯白餍鹤牛松鲂樽餍阂玻巳廪ⅰ⑵乒手健⑽廛镙恰⑽逦蹲右圆股觥

五苓散见16页

胃苓汤

寒泻腹中痛,大小便利清,胃苓汤一盏,姜枣水煎成。(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薷苓汤

暑泻热如汤,心烦渴不安,薷苓汤八味,灯心用一团、(即黄连香薷饮合四苓散)

柴苓汤

身热口中渴,更兼泻下频,柴苓汤一剂,施治捷如神。(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参苓白术散

(人)参(茯)苓白术散,莲肉扁(豆)薏仁,砂仁甘(草)桔(梗)(山)药,久泻胃中虚。


按:泄泻日久,元阳亏损。健脾止泻不效者,当以补骨脂、吴茱萸、芡实、附子、干姜、肉桂、益智仁之类。补命门之火.若久泄肠滑、气虚下陷、脱肛或肛门不闭,宜人参、黄芪、白术、诃子、白芍、赤石脂、石榴皮、粉草、米壳等药,补益收脱。

藿乱脾寒伤食所致

卒然心腹疼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腹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者,谓之干霍乱。此症有寒热二种:属寒者,吐利腥秽,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脉沉而迟,四肢厥冷,腹痛,不喜饮水,此阴邪胜也。属热者,吐利、烦热、有汗、口渴欲饮凉水,脉沉而数,四肢温暖,此阳邪胜也。总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干霍乱,先用盐汤探吐,吐后亦以藿香正气散调理。如探吐不能出者,死在须臾也。

藿香正气散

正气(半)(夏)曲(紫)苏藿(香),(茯)苓陈(皮)(白)术(白)芷(厚)朴,桔(梗)甘(草)腹(皮)(生)姜(大)枣,吐泻阴阳搏。


有热者加姜炒黄连。有寒者加干姜。腹痛加官桂,痛甚加吴茱萸去藿香。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转筋加木瓜。发热口渴加麦冬、淡竹叶。若频欲登圊①不通利者加枳壳。中暑者加香薷、扁豆。心下痞加枳实、青皮。肉食不化加山查。米谷不化加神曲、麦芽。



①圊:qing1(音青)。厕所。

烧盐汤

盐一撮,放刀上用火烧红,热童便和服,或以新汲水和服,少顷即吐。


按:霍乱初起,用藿香正气散兼刺委中、尺泽放血,可以收效。如果吐泻太甚,失水过多,眼胞塌陷、汗出不止、肢冷脉微欲绝,则应急服王清任之急救回阳汤。万不可因其口渴,误认为热,坐误机宜。

急救回阳汤

党参(八钱)附子(八钱)干姜(四钱)白术(四钱)甘草(三钱)桃仁(二钱)红花(二线)水煎服。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

痞满者,非痞块之痞,乃胸中痞闷而不舒畅也。因脾倦不能运化水谷,以致积湿成痰,留于中脘,而感痞闷也。治宜健脾顺气,气顺则痰利,脾健则食化痞消而通泰矣。方用二陈汤加枳实、白术、香附、砂仁、白豆蔻、藿香、厚朴之类。瘦人多郁热,加黄连去半夏。血虚加川芎、当归去半夏。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查去白术、半夏。肥人多湿多痰加苍术。气虚加人参去半夏。痰隔加瓜蒌、贝母、桔梗、竹沥、姜汁去白术、半夏。脾湿中满加苍术、芍药去半夏。

二陈汤见7页

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呃逆①者,俗谓之发呃也。声短者,出于中焦,水谷之病也;声长者,出于下焦,虚邪相搏也。脉浮缓者吉,弦急者凶。伤寒失下,便闭而呃者用承气汤。吐泄后胃寒而呃者用丁香柿蒂汤。吐利后胃热而呃者用橘皮竹茹汤。气逆而呃者用木香调气散。病后发呃者难治。

承气汤见15页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汤,人参生姜煎,伤寒吐泄后,胃冷服之安。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人参甘草煎,生姜并大枣,胃热服之安。

木香调气散

木香调气散,丁香白蔻仁,藿(香)檀(香)砂(仁)甘草,盐汤送下吞。



①呃:e(音遏)。呃逆:俗称打嗝。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洁古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丹溪谓咳嗽之因有风寒、有痰饮、有火郁、有劳嗽、有肺胀。戴元礼注

曰:鼻塞声重恶寒者,风寒也。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者,痰饮也。有声痰少面赤者,火郁也。盗汗出痰多作寒热者,劳嗽也。动则喘满,气急息重者,肺胀也。

咳嗽之脉: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浮大者吉,沉小者危。

风寒嗽用苏沉九宝饮。痰饮嗽用导痰汤,甚者用小胃丹。火郁嗽用参苏饮去人参加枯芩。劳嗽用知母茯苓汤,或用清离滋坎汤。久嗽不止用款冬花、紫菀、五味子、乌梅肉,等分为丸,噙化。肺胀嗽用清肺饮。

苏沉九宝饮

(紫)苏沉九宝饮,麻(黄)(肉)桂薄荷陈(皮),杏仁甘(草)大腹皮,寒嗽效如神。

导痰汤见7页

小胃丹

小胃丹用醋芫花,大戟甘遂(川)军(黄)柏加,白术煎膏和成丸,临卧空腹热汤下。

参苏饮见18页

知母茯苓汤

知母茯苓汤,当归(白)芍地黄,天冬甘(草)白术,劳嗽是良方。

清肺饮

清肺饮栀(子)(黄)芩,桑(皮)(当)归茯(苓)(麦天)二门(冬),桔(梗)陈(皮)甘(草)杏(仁)(五)味(子),(生)姜(大)枣水煎吞。

清离滋坎汤

劳嗽丹(皮)(白)术泽(泻),(白)芍萸(肉)(山)药(甘)草(茯)苓,(天麦)二冬(当)归(熟生)二地,知(母)(黄)柏坎离清。


按:小胃丹皆猛烈之药,必体壮痰饮过盛之症方可用。

嗳气皆由于痰火

嗳气者,胃中有痰有火,用南星、半夏、石膏、香附、炒山栀,或丸或煎皆可。胃寒嗳气,用二陈汤加干姜、益智、木香。妇人嗳气,连十余声不尽,嗳出则心宽,不嗳则紧闷,用越鞠丸效。

咽酸尽为乎食停

咽酸者,酸水刺心也。吐酸苦,吐酸水也。俱是脾虚不能运化饮食,郁积已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遂作酸也。平胃散加神曲、麦芽、山查炭、草果、吴茱萸、黄连、枳实。或用六郁汤、越鞠丸尤妙。口吐清水,用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滑石各等分,水煎服效。

附:嘈杂症

嘈染者,俗谓之心嘈也。有痰因火动而嘈者,二陈汤加酒炒黄连、桅子仁。有心血少而嘈者,八珍汤加麦冬、栀子、陈皮、乌梅、炒米。有因食郁而嘈者,以越鞠丸治之。

平胃散见8页

六郁汤见24页

越鞠丸见24页

二陈汤见7页

八珍汤见6页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中满臌胀者,四肢不肿,单腹胀也。有似乎鼓,故名臌胀。仁斋直指谓其症有四:曰气臌、血臌、食臌、水臌。皆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停聚而为胀也。治宜顺气、和血、宽中、利水,各有攸当①,切不可用猛烈之药,致伤脾胃。若脐突肚大青筋或足背手掌俱平者,多为难治。女人臌胀,虽有因于气食而成者,然成于血分者居多。成于气食者,腹虽胀而经水不闭;成于血分者,经必闭也。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为热,迟弱虚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急。朝宽暮急着血虚。暮宽朝急着气虚;朝暮惧急者,气血惧虚也。



①攸:you1(音优)。各有攸当:即各有所当。

予治肥人腹胀用胃苓汤,瘦人腹胀用薷苓汤,二方甚捷。

分消汤

分消汤治臌,(苍白)二术陈(皮)香附,(厚)朴(枳)实茯(苓)(木)香砂(仁),腹皮猪(苓)泽(泻)佐。生姜三片、灯心一团,水煎服。

气急加沉香。胁痛、面黑是气臌,加青皮去白术。胁满、小腹胀痛、身上有血丝缕是血臌,加当归、赤芍、红花、丹皮,去白术、茯苓。嗳气作酸、饱闷腹胀是食臌,加山查、神曲、麦芽、莱菔子,去白术、茯苓。恶寒手足厥冷、泻去清水是水臌,加官桂。胸腹胀满,有块如鼓者是痞散成臌,加山查、神曲、麦芽、半夏、青皮、归尾、元胡索、鳖甲,去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胃苓汤、薷苓汤见27页

附:浮肿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盖虚肿之由,皆脾虚不运,肺郁不通,以致水渍①三焦,而为浮肿,以手按之成窝,举手渐平也。身有热者,水气在表,治当汗之。身无热者,水气在里,治当下之。又云:腰以上肿者宜发汗,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兼以顺气和脾斯为良法。慎不可用大戟、芫花、甘遂等猛烈之剂,以攻其虚症,吾恐峻决者易,固闭者难,水气复来,而无可治之机矣。



①渍:zi4(音恣)。浸泡。

风肿:皮肤麻木,走注疼痛,以分心气饮治之。气肿:四肢削瘦,腹胁胀满,以流气饮加减治之。水肿:腰以上肿者,分心气饮;腰以下肿者,五子十皮饮。血肿:皮间有红血丝,妇人多有此症,是败血化为水也,调经散治之。生疮肿者,败毒散加荆芥、防风、金银花,间服五子十皮饮。病后脾虚足跗肿者,由中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异乡不服水土而肿者,藿香正气散。大抵肿退,宜用白术煎膏,调理脾胃。

分心气饮

分心气二陈(汤),(木)通(官)桂腹皮青(皮),桑(皮)苏(梗)羌(活)芍药,(生)姜(大)枣共灯心。

流气饮

流气饮(木)香(紫)苏,陈(皮)(茯)苓半(夏)(厚)朴(白)术,腹(皮)槟(榔)(木)瓜(枳)壳莪(术),(白)芷(官)桂藿香(菖)蒲。

五子十皮饮①

五子十皮饮,车葶腹紫香,加桑苓大橘,瓜米木青姜。



①此方因限于参考书籍,一时查不到出处,故不加旁注,仅将《冯氏锦囊》所载十皮五子饮方附后,以供参考。

附:十皮五子饮(见《冯氏锦囊》)

茯苓皮牡丹皮五加皮甘草皮木通皮草果皮地骨皮大腹皮木瓜皮生姜皮菟丝子车前子紫苏子葶苈子大腹子

调经散

调经(当)归益母(草),生地与丹参,牛膝丹皮(元胡)索红花三几分。

败毒散见17页

补中益气汤见17页

藿香正气散见28页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噎膈之病,由于七情过伤,饮食失节,食因气逆则食不下降,气因食阻则气不运行,气、食、痰涎互相凝结,留于咽嗌者为噎,留于胸膈者为膈,妨碍饮食渐为呕吐,翻胃之病也。

丹溪有云: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窝囊。此症若不早治,必为难愈之疾。初起者五膈宽中散,日久者二陈汤加减。

噎膈翻胃通用二陈汤加姜汁、竹沥为主。如气虚肥白之人,加人参、白术。如血虚瘦弱之人,加当归、芍药、桃仁、红花。如胸中热闷,加土炒黄芩、黄连、瓜蒌、桔梗,去半夏。如因七情郁结者,加香香附、川芎、木香、槟榔、砂仁。脾虚不运化者,加人参、神曲、麦芽以助之。如大便燥结者,少加酒蒸大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