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2唯识三十论讲要-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叨P木纤档摹翰簧幻穑还覆痪唬辉霾幻稹唬簿褪侵敢丫肴チ艘桓鲆桓龅奈蚁嗪鸵患患姆ㄏ嗟恼嫒纭U獬H缙湫怨实恼嫒纾怯煞鹌腥畛ぷ钤猜闹悄芩さ弥欣恚谴游奘贾寄酥辆∥蠢醇剩3J焙愫闶倍际侨绱耍仕邓H缙湫浴H舸游ㄊ堵壑腥ニ得鳎部梢悦肝ㄊ妒敌浴梗氏旅娼幼啪徒羲嬉痪浼次ㄊ妒敌浴R磺蟹ㄎㄊ兜南啵恰。731' 有生灭、有去来的。而遍于一切法的唯识性,是没有生灭没有去来的。此唯识相与唯识性,更进而明白言之,不离识的各种不同诸法,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名唯识相,不变的名唯识性。 


  关于一切法唯识相和一切法唯识性,在以上都讲完了。但这不过只是说明所观的境而已,一点还没有亲证到;这只是根据佛和弥勒菩萨等现量智所证法界中流出来的经论,我们拿来依照研究他是如何如何的一种所研究的境义罢了。我们对于那种境界还未有关涉,好比我们没有到过鼓浪屿,听人家说鼓浪屿如何,或从图画中看来是如何,所知道的鼓浪屿不过是名义图象而已。一切法唯识相性的境界,不是研究了知便可了事,是要依照所知的去实证才行,不然则与可想而不可即的十洲三岛同一虚渺。为了要人依照佛菩萨所已亲证过的发心去实行亲证,所以又有后面的五颂,专门说明行位。论上说:『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 'P732' 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一、资粮位,谓信大乘顺解脱分于识相性,能深信解』。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由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始谓之悟入唯识性相?现在就说:要大乘根性的人,又要具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的两种根性,然后方可以悟入唯识性相。本性住种,就是本来已经有了无漏大乘种性。法界、是佛菩萨所亲证的法界诸法,以声音言辞来均等流出以施众生,故名法界等流。具了这两种大乘种性,然后经历五位,渐次悟入。如人行路,要经过五个站。所谓资粮位者,如人要行远路,必须预先筹备路费,这个第一资粮位,即是准备时期。大乘顺解脱分者,分是因素,即是说我们对于唯识相性,若能起很深切的信乐和透明的了解,则将离去烦恼生死之苦,而得顺大乘自由自在的解脱;因为他对于唯识相性能深信解故。那末,这些进境的相状究竟如何呢?先以颂来解答: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P733' 


  乃至者,明于此中间已经做了很多的工夫。因为前颂说:「非不见此彼」,而引起要去求见唯识性的心,不过还在筹备期中,犹没有一种坚决的心一定要立刻即到那里去。在这里应当有三十种阶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在华严经等说明的很详细。这里以前,已经经过十信心,此位正是修习资粮而开始行六度,积集福德智能来作行长路的资粮,使求住唯识性的目的能达到。虽然已有心要去求住唯识,而自己还没有力量去伏灭二取的随眠。所谓二取随眠者,是在识上有能取见分被取相分的种子习气,眠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时常遇缘即起。在这个资粮位,对于二取随眠,非特不能断除,即完全制伏犹尚不能。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抉择分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所谓抉择者,即智能是。对于是是非非已能抉断择舍,而发心直向目的地进行,一定要去亲证到一切法究竟是不是唯识,非马上得到一个判决不可!由于这种坚决的心,对于前头的二取烦恼,便能渐伏渐除而引发真见,去亲证唯识──即所谓见性。其相云 'P734' 何?颂曰: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所谓现前立少物,就是还没有能亲证唯识。好比由厦门开船往上海,正在海程中进行,而时时刻刻皆对着上海的方向,以为前头的进程,就是上海。在这个加功用行的位中,虽然在坚决的去观察唯识性,但于所观的,犹是能观心上所立的少许之物,以为这个就是唯识性,故依旧犹在二取中。因为、所谓亲证唯识,重在无得,假使有所得,则免不了能取、所取之是非,既然免不了能取、所取之是非,便不能空去我法二执。其实、若你亲证到唯识,则于唯识之性契合为一,无所谓得与不得,彷佛我们已经到了目的地,目的地与自身现在完全一处,还要立一种要到的目标何为!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如实通达唯识相性』。这就是已经见到唯识,有一颂说明他的相状: 'P735'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这就是说:倘若你于所缘对的境,在明明的智中完全没有所得的时候,则是已经真正证到了唯识;于唯识性合而为一,已经没有我法之相,普遍圆满一味平等了。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这是于已经亲证的唯识性相,练习得很熟习了。如我们已经亲到了目的地,而对于目的地的民情风俗,都十分熟悉而能行动自如了。他的相状就是: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出世间智与世间智不同,世间智是有限量的、有一定范围的;出世间智是普遍圆满,不能够用我们现在的思想去议论的。以普遍的思想是彼此相对的,比如讲台不是茶壶,茶壶不是讲台,世间的智能总不出这些。故证到此种无所得的不思议的出世间的智能的时候,便能舍去粗重的烦恼、所知二障。所谓粗重者,好比金矿中 'P736' 夹杂了一种粗重的矿垢,有了此种粗重的垢秽夹杂在里头,则金子已经有了杂质而不能称为纯金。我们的心智也是这样,有了烦恼、所知二障的粗重夹在里头,便不能活泼自由。我们要想我们的心智活泼自由,非用智能之大火锻炼去我们的心垢不可。转依者,是转去向来依住阿赖耶识中的一切杂染不清净的诸法种子,而使他转成无漏的清净的。如矿中已经除了杂质而成纯金,此在论中说得很详细。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有了前来四位的进境,则可以登峰造极而达到究竟圆满的地位了,已能安住无上正等菩提,在程度上说名无上,在体相上说名正等。菩提、是觉的意思,就是已经成佛了。又名出障圆明,因为我们向来都是在烦恼、所知障中鬼混,到了此时,已经超出他了。非惟自己超出他就算了,还要以大悲为怀,悲天愍人的去化导一切有情,使一切有情皆能够得到出障圆明的大乐。这个位子的相状就是: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P737' 


  此,是根据上文便证得转依而来的,表明证得转依之后的清净唯识性相,是圆满无漏,连一点缺陷都没有。界、即是总聚的意思,是一切法的总摄。这一切无漏法的总范围的无漏界,有一、不思议,二、善,三、常,四、安乐,五、解脱的五种胜利。此中所谓安乐,是没奔波劳碌,即一安乐永久安乐。佛虽然常常教化众生,但不见有一众生可度的相,故心里很安乐,盖佛一切大公无己。所谓解脱身者,是指离去一切烦恼生死的功德之总聚,在二乘所得的只名解脱身,但大乘于证了解脱身之时,同时亦圆满了大乘不共的佛果──牟尼──法身,小乘只证消极一面的解脱身,大乘注重之点还是在积极一面的法身。法身者,也就是一切诸法清净圆满无漏功德之身。 


  以上已说明三十唯识论的大要。不但说说而已,意思是要我们依了这种胜果,去发起大乘的菩提心,依教研理,悟理修行,而同得最后的佛果。我们依照这样做去,都名学菩萨行。由此后来各各都可以成佛,这是遍于佛法各种差别义中的总义 'P737' 。(岫庐记)(见海刊十二卷五期至九期) 
注【16…1】(注一) 海刊原题,五期作「讲要」,六期作「讲录」,七期起又作「讲义」; 今依法相唯识学本,作讲要。 
注【16…2】(注二) 三十论本文,颂前有长行发起:此编于颂前长行,或直录原文,或以语体文出之,颇不一致,故今唯以颂文为本文而以长行等入讲要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