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15-银海指南-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乎脾肾。脾恶湿,湿胜则为痰,肾属水,水泛亦为痰。脾家之痰,有虚有实,肾家之痰, 
则无非虚耳。痰病延及于目,治最棘手,惟调其寒热虚实,气血阴阳,则无有不愈。昔王隐 
君谓内外百病,皆生于痰,悉以滚痰丸攻之,其亦但顾目前,而不知后患者也。 

卷二
食病论
属性:经曰∶饮食劳倦即伤脾。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为仓廪之官,大肠为传导之官,食 
伤则 
气滞,气滞则上不能散布精华,下不能转输糟粕。然有伤于寒物者,有伤于热物者,其在内 
伤,不过为泻为痢而已。若在眼目,则伤于寒者,两胞肿胀,治宜温消。伤于热者,目赤痒 
痛,治宜清利。若过食煎炒炙 ,必至火气上攻,则为鸡冠蚬肉,或鱼子石榴,变症不一。 
治宜清利肠胃,去其积热,而诸病悉除。此症之易治者。凡在少年童稚,最多此症,惟年老 
久病之人,脾虚不能运化,或不能食,或知饥少食,或食入即胀。明是中虚之象,当以补法 
行之,谅明哲者,不至于胶柱而鼓瑟也。 

卷二
郁病论
属性: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言乎五气之郁也。人之 
脏腑 
应之,木应肝胆,木主风邪,畏其郁结,故宜达之。火应心与小肠,火主热邪,畏其陷伏, 
故宜发之。土应脾胃,土主湿邪,畏其壅滞,故宜夺之。金应肺与大肠,金主燥邪,畏其躁 
急,故宜泄之。水应肾与膀胱,水主寒邪,畏其凝溢,故宜折之。然五者之中,皆可通融圆 
活,不必拘泥。夫人气血不顺,脉不和平,即是郁症,乃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有 
三焉∶一曰怒郁。方其盛气凌人,面赤声厉,多见腹胀。及其怒后,逆气已平,中气受伤, 
多见胀满疼痛,倦怠少食之症。一曰思郁。凡芸窗秀士,茅店羁人,以及室女尼姑,心有所 
忆而生意,意有所属而生思,思有未遂而成郁,结于心者,必伤于脾,及其既甚,上连肺胃 
,为咳喘失血,隔噎呕吐,下连肝肾,为带浊崩淋,不月劳损。一曰忧郁。或因衣食之累, 
或因利害之牵,终日攒眉而致郁者,志意乖违,神情萧索,心脾渐至耗伤,气血日消,饮食 
日少,肌肉日削,遂至发为目症,前七情论中已详之矣,故不赘述。然五气之郁,因病而郁 
者也,情志之郁,因郁而病者也。凡患是症者,宜自为节制,皆非草木所能奏效,所谓妙药 
难医心上病也。可不慎之? 

卷二
兼症总论
属性:医虽有专科,而病则无专病也。有专科则其术精,无专病则其症杂,吾故论目病而及于 
兼症 
焉。夫病之重者,莫如伤寒。仲景论太阳篇中,头热目赤。阳明篇中,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少阳篇中,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是伤寒兼目疾也。若夫中风头风,虚劳臌胀, 
噎隔咳嗽,黄胆遗浊,疝瘕 疟泻痢,以及外科疮疡,女科胎产经带,儿科痘疹疳积,皆有 
兼目疾者,不得不一一着明。仿《伤寒析义》之例,以垂诸简编,庶有成法可遵,而不至于 
顾此失彼也。至于头风之害目,疳积之害目,患者极多,为本科之本病,故论之尤详切焉。 
夫医有十三科,伤寒为第一,余科次之,眼科又次之。今以眼科而括诸科之全者,因虑业是 
科 
者,守一家之说,而不能广搜医籍,倘遇兼症,则曰此某科也,望望然去之,宁不贻识者之 
笑乎?然欲概为疗治,使患目之人,并入于光明之域,必须博考诸家,临症乃能措手也。古 
人立法,互有不同,有偏于寒者,有偏于热者,有偏于攻者,有偏于补者,熟究深思,化其 
偏而得其全,则法皆尽善矣。故专者,专心之谓也,又专力之谓也,专其心,专其力,斯得 
专其艺矣。且能专者,未有不能兼者也。因专而后能兼,因兼而后愈专,成德之士,岂一端 
一节所能尽其长哉。 

卷二
伤寒兼目疾论
属性:伤寒有传经直中。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 
阴, 
由少阴传厥阴,此循经传也。有太阳不传阳明而经传少阳者,有阳明不传少阳而径入本府者 
, 
有少阳不传太阴,而径归胃府者,谓之越经传。有传一二经而止者,有始终只在一经者,在 
表为寒,在里则为热矣。直中者,不由三阳传入,而径中三阴,有寒无热者也。若兼目疾, 
惟三阳有之,太阳宜汗,阳明宜清,少阳宜和,无异法也。羌活主太阳,葛根主阳明,柴胡 
主少阳,为报使之药,人所共知,而温经散寒之法,间亦参用。至于分症立法,无关于本科 
者,不必赘述也。 

卷二
瘟疫兼目疾论
属性:温疫之邪,伏于膜原,蒸变不测,吴又可制为达原饮以治之。立论超出千古,举世皆宗 
之。 
然其症发热头疼,便闭神昏,与外感风寒相似,不可不细辨也。夫风寒从外入内,病无臭气 
触人,间有作臭气者,必待传阳明胃府始见。若瘟疫从中达外,病即有臭气触人,轻则透于 
床帐,重则盈于房帷,此气之易辨也。风寒主收敛,面色多绷急而光洁。瘟疫主蒸散,散则 
缓,面色多松缓而垢晦,此色之易辨也。风寒初起,舌多无胎,即有白胎,亦薄而滑。瘟疫 
一见头痛发热,舌上即有白胎,且浓而不滑,或粗如积粉,或色兼微黄,此舌之易辨也。瘟 
疫之脉,传变后与风寒颇同,初起时与风寒迥别,风寒在表,一二日,脉多浮,或兼紧兼缓 
兼洪而皆浮。迨传入里,始不见浮脉。瘟疫从中道而变,一二日,脉多沉,迨自里出表,脉 
始不沉,乃不浮不沉而数,或兼弦兼大而皆不浮。此脉之易辨也。且其见症,必初起忽觉凛 
凛,以后但热而不恶寒,以其从内蒸发,非必有感触之因也。设有胁痛耳聋,则邪溢少阳, 
腰背项痛,则邪溢太阳,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则邪溢阳明,当以柴胡羌活葛根等 
, 
分经加用。若舌根先黄,渐至中央,邪渐入胃,此三消饮症。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 
邪适离膜原,欲表未表,此白虎汤症。若舌上纯黄色,或变黑色,或生芒刺,或鼻如烟煤, 
或大便不行,或大便虽无结粪,而脉象沉实,此皆承气汤症。倘耽延失下,以致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攻不可,补不可,惟有用陶氏黄龙汤,间有得生者。至于养营清燥,总宜在驱邪 
之后也。若邪火上攻于目,赤肿疼痛,畏热羞明,宜专逐疫邪,则目自愈。亦有昼夜壮热, 
目中如火燃,如针刺,怕见日光灯光,必须四面遮围,始稍宁静,亦宜注意逐邪,使胃中无 
热邪留郁,自然清光大来。又有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目 
黄如金者,即以茵陈汤治之。或邪火久焰,肾水枯涸,瞳神昏渺,眵泪失光,逐邪之中, 
兼用滋阴,不得徒以甘菊蒺藜疗之。总之瘟疫乃时气传染,治宜清火散邪,东垣普济消毒饮 
,本为瘟疫而设,以治瘟疫之目疾,其奏效不更速乎? 

卷二
中风兼目疾论
属性:中风分中脏中腑中血脉。中府者,中在表也,即伤寒论太阳中风,桂枝汤之类是也。外 
见六 
经形症,无异伤寒,治法亦同。中脏者,中在里也。中心不语,中脾唇缓,中肺鼻塞,中肝 
目瞀,中肾耳聋,而有闭与脱之分。闭者两手握固,牙关紧急,药宜疏通开窍,热闭牛黄丸 
,冷闭橘半姜汁汤。脱者,口张心绝,眼合肝绝,手撒脾绝,声如鼾肺绝,遗尿肾绝。更有 
发直摇头,面赤如妆,汗出如珠,此际须用理中汤加参两余,以温补元气。或寒痰阻塞,用 
三生饮加参灌之,庶救十中之一。中血脉者,中在半表半里也。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之属 
是也。药宜和解,以大秦艽汤加竹沥姜汁钩藤主之。气虚者,偏于右,佐以四君。血虚者, 
偏于左,佐以四物。气血俱虚者,左右俱病,佐以八珍。若兼目疾,治法亦不外此。惟宜养 
血除风,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他如中肝之目瞀,脾绝之眼合,皆垂绝之候,并 
非目病,不可救也。 

卷二
头风兼目疾论
属性:头为诸阳之首,目为七窍之宗,一身之经脉,皆上接于首。而少阴厥阴少阳太阳之脉, 
皆出 
于目系。若风邪乘之,则为头痛,故曰头风。然有大小雷头风,左右偏头风,以及阳邪风阴 
邪风之殊。然究其原,不过六经头痛而已,自有表症可察。盖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涕泪 
鼻塞,或咳嗽项强,或背脊酸疼,按定何经用药,各有所主。若太阳头痛,羌活 本主之, 
阳明头痛,升麻葛根主之。若阳明胃火上冲,直达头维而痛者,宜白虎汤主之。少阳头痛, 
柴胡川芎主之。太阴头痛,防风白芷主之。少阴头痛,独活细辛主之。厥阴头痛,蔓荆子吴 
茱萸主之。此六经报使之药。若雷头风者,乃满头作痛,面皮疙瘩,宜清震汤主之。右偏头 
痛者,宜补气散风。左偏头痛者,宜养血除风。此治外风之大略也。若内风发动,有阴阳气 
血之辨。阴虚者,乃水亏于下,而虚火乘之则痛。阳虚者,乃阳衰阴胜,遇寒则痛。气虚者 
,微遇外邪,或劳顿则痛。血虚者,以肝藏血,脾统血,血虚则热自生风,眩运耳鸣,此所 
谓肝风内动也。故气虚者,人参黄 为主。血虚者,当归川芎为主。阴虚火浮者,壮水为主 
。阳虚阴胜者,扶阳为主。若三阳之火上炽,夜间作痛者,宜补肝散主之。更有痰厥头痛者 
,有风痰湿痰寒痰,肾虚水泛为痰诸症。风痰者,宜散风祛痰。湿痰者,宜燥湿消痰。寒痰 
者,宜温胃补气,气不逆则痰自平矣。水泛为痰者,宜养阴补肾,使肾中水火和平,无有偏 
胜,则痰自愈也。凡头风之症,最易损目者。盖风邪上受,必犯空窍,肝开窍于目,为风木 
之脏,木动则生风,以风招风,内外合邪,故头风必害目也。或为旋螺泛起,或为蟹睛高凸 
,或为内外堆云,或为红白垂帘,或为瞳神散大,或为内障青盲,此等症候,皆宜各随其经 
,考之脉象,临证应变,不可执法而治也。 

卷二
虚劳兼目疾论
属性:虚劳之受病,惟房劳伤、思郁伤、医药伤三者而已。其见症也,骨蒸咳嗽吐血泄泻,男 
子失 
精,女子不月,五者皆本病之常。房劳伤者,断丧太过,而精气受伤也。其症从下而上,由 
肾肝而至于脾,或先失血,或见遗精,次见咳嗽骨蒸等症。真阳亏者,乏气少食,后见泄泻 
而危。真阴亏者,火旺血瘀,必发痈肿而毙。思郁伤者,情志不遂,而神气受伤也。此病起 
于肾,关于心而迫肺,伤肝及脾,再交水火,谓之七传。初起骨蒸干咳,继则亡血失精,女 
子不月,至死而面色不衰,以阴火蒸腾津液于上,所以肢体日削,而神采愈鲜也。最为难治 
。医药伤者,表邪未清,留于肺络,误服寒凉清降,邪必从皮毛陷入。亦有因寒凉伤胃,胃 
输寒气于肺,皆能令人咳嗽不休。或风热误投辛散,而伤少阴之经,必先吐脓血,而后泄泻 
,或汗下失于调养,而伤其营卫,必先微寒数热,而后咳嗽。若兼目疾房劳伤者,治以六味 
八味为主。思郁伤者,治以逍遥归脾为主。医药伤者,治以调补元气为主。然在初起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