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7〈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语确实和《解深密》、 《摄论》等所说的于三摩地
               中影像之唯识思想颇为相近, 或者可说是「唯识」
               思想的先驱术语, 但是在〈声闻地〉中还没有明显
               提出否定外境的「唯识无境」的用语。

            (2)大多数「唯」的用例是用来否定作者、 受者、我、
               我所等的。如︰「唯行」(samskara…matra)、「唯
               法」(dharma…matra)、「唯事」 (vastu…matra)、
               「唯因」(hetu…matra)、「唯果」(phala…matra)、
               「唯蕴」(skandha…matra) 等。 并且这些用语是依
               于共通于所有佛教部派之缘起与五蕴的思想而来,
               不是瑜伽行派所特有的思想。

            (3)第二点用以否定作者、 受者、我、我所等的「唯」
               之用例中,「唯事」 (vastu…matra) 是比较值得重
               视的术语。 因为它似乎只能于《瑜伽论》等瑜伽行
               派论书中发现, 或许可以说是表现瑜伽行派思想特
               色的用语之一。 所谓「唯事」之「事」的观念是说
               一切有部阿达磨论师们为讨论「法」 ( dharma )、
               「自性」 ( svabhava ) 等实在性而创说的, 其内
               容是渊源于原始佛教的五蕴、六处、十八界。 但是
               瑜伽行派一方面接受此色等五事 ( 法 ) 之说, 更
               进而发展出相、名、分别、正智、真如等五事 (法)
               之说,而且与「三自性说」相结合。 〈声闻地〉中
              「唯事」的「事」以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
               为等五事为内容是比较恰当。 相对于此,〈菩萨地
               〉中「唯事」之「事」主要是以相、 名、分别、正
               智、真如等五事为其内容。

                                  36 页

        〔参考资料〕

        (一)原典(Original works)及其简称︰

        Abhidh…k…bh(E)= 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
                        Chapter 1 Dhatunirdesa ed。 Yasunori
                        Ejima; Tokyo The Sankibo press 1989
                        (BIB 1)。

        Abhidh…k…bh(P)= 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
                        ed。 P。 Pradhan; rev。 2nd ed。 Aruna
                        Haldar; Patna 1975(TSWS 8)。

        Abhidh…s(V)=『??????????? (南方佛教哲学教
                     义概说 )』Japanese trans。 by U。 Vepulla
                     & 户田忠,1980。

        BoBh(W)= Bodhisattvabhumi (梵文菩萨地经) ed。 U。
                 Wogihara 山喜房 1971。

        MAV= Madhyantavibhaga (Maitreya): see MAV…bh。

        MAV…bh= Madhyantavibhaga…bhasya (Vasubandhu); ed。
                Gajin Nagao;Tokya 1964。

        MSA= Mahayanasutralankara。(Maitreya) ed。 S。 Levi;
             Paris 1907。

        MSg(N)= G。 Nagao,长尾雅人《摄大乘论─和译?注解-上
                》(讲谈社,1982)《摄大乘论─和译?注解─下》
                (讲谈社,1987)

        SBh= Sravakabhumi of Acarya Asanga ed。 Karunesha
             Shukla; TSWS。 Vol。 ⅩⅣ Patna 1973。

        Tp= rNal'byou spyod pa'i sa las Nan thos kyi sa 北京
            版西藏大藏经 No。5537 Vo1。110 大谷大学1957。

        Td= rNal'byor spyod pa'i sa las Nan thos kyi sa ??
            ?版????大藏经 No。4036 唯识部6 东京大学1980。

        Vim(E)= The Path of Freedom(Vimuttimagga)。 tr。 by。
                N。 R。 M。 Ehara; Soma Thera & Kheminda Thera;
                Colombo 1967

        Vism= Buddhaghosa; Visuddhimagga= ed。 H。 C。 Warren &
              Dh。 Kosambi; repr。 Delhi 1989; (HOS。 1sr ed。1950)。

        《摄论世亲释》(H)=《摄大乘论释》十卷(世亲释,玄奘译)
                           大正藏 No。 1597 Vol。 31

        《显扬》=《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无着造,玄奘译)大正藏
                   No。 1602 Vol。 31

        《佛性论》=《佛性论》四卷 (真谛释) 大正藏 No。 1610
                     Vol。 31

        《三无性论》=《三无性论》二卷 (真谛释) 大正藏 No。
                       1617 Vol。31

        《解脱道》=《解脱道论》十二卷 (僧伽婆罗译) 大正藏
                     No。 1648 Vol。 32

        (二)现代论着(Modern Works Cited)︰

                                  37 页

        Fukuhara; Ryogon(福原亮严)

        ──.1958。「诸法分类?史的展开」『龙谷大学论集』359。

        ──.1965。『有部阿毗达磨论书?发达』(永田文昌堂,京都)

        ──.1972。「三性三无性?源流」『印佛研』20:2。

        Funahashi; Naoya(舟桥尚哉)

        ──.1972。「五法?三性????」『印佛研』21:1。

        Hirakawa; Akira(平川彰)

        ──.1974。『???佛教史』上(春秋社,东京)

        Ikeda; Rentaro(池田练太郎)

        ──.1987。「〈五事论〉?成立?流布」(高崎还历『??
                   ?学佛教学论集』春秋社,345~57)

        Imamishi; Junkichi(今西顺吉)

        ──.1976a。「品类足论?成立试论(二)」『三藏集』120。

        Ito; Shuken(伊藤秀宪)

        ──.1972。「本质?原语????」『印佛研』21:1;
                   134~135。

        Kajiyama; Yuichi(□山雄一)

        ──.1983。『佛教????存在?知识』 (纪伊国屋书店
                   ,东京)

        Mimaki; Katsumi(御牧克己)

        ──.1972。「初期唯识诸论书?于?? Sautrantika说」
                   『东方学』43; 1…16。

        Mizuno; Kogen(水野弘元)

        ──.1978。『?…? 佛教?中心???佛教?心识论 (?
                   ??,东京)

        Nozawa; Josho(野泽静证)

        ──.1957。『大乘佛教瑜伽行?研究』法藏馆,京都

        Odani; Nobuchiyo(小谷信千代)

        ──.1980。「『大乘庄严经论』第19章(功德品)第50偈?
                   ???」『印佛研』29:1; 61…65。

        Sato; Mitsuo(佐藤密雄)

        ──.1973。「?…? 佛教?入定初修习法──清净道论??」

        『藤原古稀记念︰史学佛教学论集』935~49。

        Suganuma; Akira(菅沼晃)

        ──.1970。「五法说?研究︰ 特?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
                   论.中边分别论等?中心? 」(A study on the
                   Panca…dharma Theory: *with Special Referenct
                   to YBh; Hsien…yang and MAv) 『东洋大学纪要︰
                   文学部编』24

                                  38 页

        Ueda; Yoshifumi(上田义文)

        ──.1958。『佛教思想史研究』永田文昌堂, 京都, lst
                    ed。 1951。

        Yamada; Ryujo(山田龙城)

        ──.1957。「?????五位?创唱」『文化』21:5; 15~30。

        Yin; Shun(印顺)

        ──.1978。『说一切有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正闻出
                   版社,台北)

        Yo; A…getsu(叶阿月)

        ──.1972。「三性?五事??相互关系」『印佛研』21:1

        ──.1975。『唯识思想?研究一根本真实????三性说
                    ?中心???』──国书刊行会

        Yokoyama; Koitsu(横山纮一)

        ──.1971。「五思想????弥勒?著作一特?『瑜伽论』
                    ?著者????…」『宗教研究』208。 27~52。

        ──.1975。「唯识思想????认识作用?一考察──特?
                    显现?行相??中心???」『东方学』46;
                    103~119。

        ──.1979。『唯识?哲学』?…?丛书,23,平乐寺书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