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6-素问经注节解-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入于腑,廪于肠胃。(廪,积也,聚也。)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溯然,恶寒也。起谓 
毛起竖也。腠理谓皮空及文理也。)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盛谓盛满,变谓易其常也。)其入客于 
经也,则感虚,乃陷下。(经虚邪入,故曰感虚。脉虚气少,故陷下也。)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 
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 破,毛直而败。(挛,急也。弛,缓也。消,烁也。针经曰∶“寒则筋急,热则筋缓, 
寒胜为痛,热胜为气消。” 者肉之标,故肉消则 破毛直而败也。)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按∶部者统御之称,皮包一身, 
而脉络统焉,故云脉之部。)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 
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脉行皮中,各有部分,脉受邪气,随则病生,非由皮气而能生也。 
按∶分部不与,注意是而未明快。甲乙作不愈,元起本言不与经脉和调故生大病,俱非也。盖邪之病患,固由 
皮入,至于腑脏。而苟非其中之元气已虚,则腠理何以开而邪得入,是邪虽由皮之分部而入,而要之与皮无与 
也。帝问皮之十二部生何病,是疑皮亦能生病。伯言皮不过包括一身,为邪气出入之门户,邪 
之入也,必极于至虚之处而后止,外之入,内所召也,皮何与焉。详味问答语意自见矣。与,去声。) 

内篇卷之三
经络论
属性: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原在皮部论末,王氏所分也。”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经行气,故色见常应于时;络主血,故受邪则变而不一矣。按∶络为脉之浮见于外者,故随感之浅深而变不常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 
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顺四时气化之行止。按∶络既为脉之 
浮见于外者,理应所见之色俱变无常,而何以络有阴阳之分?且阴络之色,只应经而不变,此何说也?窃谓就 
脉而言,经在内,络在外;就络而言,则见于身者为阴,见于面者为阳。故阴不变而阳变,以阳尤浮动故也。)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俱见者,谓之寒热。帝曰∶ 
善!(淖,湿也。泽,润液也。谓微湿润也。按∶寒多热多,当指四时之气言,故见青黑黄赤而无病。若五色 
杂见,则寒热交作而成病,此正所谓随四时而行也。) 

内篇卷之三
玉版论要
属性: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一者神也,有神则生,失神则死,凡色脉阴阳,以此为揆度之要道也。景岳诠解已确, 
谨录如下。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按∶ 
张景岳曰∶“揆度,揣度也。奇恒,异常也。所指不同,有言疾病者,有言色脉者,有言脏腑者,有言阴阳者。 
异常之病,非揣度浅深之详,不易知也。至数之义,所包者广。能知天地之至数,即可知人之至数。脉色奇恒, 
其变虽多,其道则一,一者如下文所谓神而已矣。”)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按∶张景岳曰∶“ 
神者,阴阳之变化也。易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转,营运不息也。回、逆而邪也。神机之 
用,循环无穷,故在天在人,无不赖之以成化育之功者,皆神转不回也。设其回而不转,则至数逆,生机失矣。 
故曰神去则机息,又曰失神者亡也。”)至数之要,迫近以微。(按∶至数者神机也,至精至微,最切近于人 
者。)着之玉版,命曰合玉机。(按∶玉机真脏论亦有此数语。)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按∶张景岳曰∶“天之神机见于气候,人之神机见于脉色,凡此上下左右 
及下文浅深逆从日数之类,皆色脉至数之要,不可不察也。”)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按∶张景 
岳曰∶“色浅则病微,故可以汤液主治而愈亦速也。汤液者,五谷之汤液,盖调养之道,非后世汤药之谓。义 
见后。”)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按∶张景岳曰∶“色深则病深,故当以齐主治而愈稍迟。齐, 
剂同,药剂也。汤液醪醴论曰∶‘必齐毒药攻其中。’义见后。”)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按∶ 
大深,病尤甚矣,故必以醪酒主治。醪酒,药酒也,如腹中论鸡矢醴之类。)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按∶ 
张景岳曰∶“色夭面脱者,神气已去,故不可治。百日尽,则时更气易,至数尽而已。上节言病已,此言命已 
也。”)脉短气绝,死。(按∶张景岳曰∶“脉短气绝者,中虚阳脱也,故死。”)病温虚甚,死。(按∶张景岳曰∶ 
“病温邪有余,虚甚正不足,正不胜邪,故死。”谨按以上言容色之浅深,以全面言也;以下言上下左右,以部分言也。)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按∶张景岳曰∶“要,即逆从之要也。五色篇曰∶‘其色上行 
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故上为逆,下为从也。”)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 
右为从。(按∶张景岳曰∶“女为阴,右亦为阴,色在右,则阴病甚矣,故女以右为逆。男为阳,左亦为阳, 
色在左,则阳病甚矣,故男以左为逆。此虽以色为言,而病之逆从亦犹是也。”)易,重阳死,重阴死。(按∶ 
张景岳曰∶“易,变易也。男以右为从而易于左,则阳人阳病,是重阳也。女以左为从而易于右,则阴人阴病, 
是重阴也。重阳重阴者,阴阳偏胜也,有偏胜则有偏绝,故不免于死。”)阴阳反作,治在权衡相夺,(按∶ 
旧本反他,误也。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反作。”是也。今改从之。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若证阴脉阳,证阳脉阴,或宜阴反阳,宜阳反阴,则治病者当量其虚实真假而为之,夺其有余,补其不足,如权 
衡然,则善矣。)奇恒事也,揆度事也。(按∶张景岳曰∶“此承上文而言。阴阳反作,即奇恒事也。权衡相夺, 
即揆度事也。”)搏脉痹 ,寒热之交。(按∶张景岳曰∶“上文言奇恒之色,此下言奇恒之脉。搏脉者, 
搏击于手也,为邪盛正衰,阴阳乖乱之脉,故为痹,为 ,为或寒或热之交也。痹,顽痹。 ,足不能行也。 
音碧。”)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按∶张景岳曰∶“脉孤者,孤阴孤阳也。孤阳者,洪大之极,阴气 
必消;孤阴者,微弱之甚,阳气必消。故脉孤为消气也。脉虚兼泄者,必亡其阴,阴亡则血虚,故虚泄为夺血也。”) 
孤为逆,虚为从。(孤无所根据,故曰逆;虚衰可复,故曰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凡揆度奇恒之法, 
先以气口太阴之脉,定四时之正气,然后度量奇恒之气。)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按∶张景岳曰∶“行所 
不胜,克我者也,如 
以木见金,以土见木之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按∶张景岳曰∶“行所胜,我克者也,如以木见土, 
以土见水之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按∶八风,四正四维,八方之风也。诸风之至,常随四时而 
相胜,胜有常数,终始循环。)逆行一过,不复可数。(如时气反常,风行乖逆,猝然而过,既无相胜之序, 
更何终始之可数,而奇恒之变所由起,所谓回则不转也。景岳以色脉失调为喻,忍未确。)论要毕矣。(按∶此 
篇尾结句语也。诸家读解,皆连上文,误矣。) 

内篇卷之三
腹中论篇
属性:腹中论者,言腹中之病也。凡八则,而今删其一。腹中之病,诚不止此,而此特其大凡耳。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心腹胀满,不能再食,形如 
鼓胀,故名鼓胀也。按∶鼓胀一证,最为恶候,似不止于心腹胀满,不能再食而已也。太素作谷胀,良是。盖 
气壅而不能化食者,非真鼓胀,注言形如,是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 
已。(古本草,鸡矢并不治鼓胀,惟大利小便,微寒。今方制法,当处汤渍服之。按∶鼓胀固非鸡矢所能治, 
即谷胀恐亦非宜。大抵方药有古人能用之,而后人必不可用者,此类是也。)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复 
谓再发,言如旧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按∶言腹满而不能食者,其因原起于饮食, 
继又不能樽节,故令复发如旧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 
名为何?何以得之?(清液,清水也,亦谓之清涕。清涕者,谓从窈漏中漫液而下,水出清冷也。眩谓目视眩 
转也。前后血谓前阴后阴 
出血也。)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出血多者,谓之脱血,漏下、鼻衄、呕吐出血皆同焉。夫醉则血气盛,血气盛则内热,因而入房,髓液皆下,故 
肾中气竭也。肝藏血,以少大脱血,故肝伤也。然于丈夫则精液衰乏,女子则月事衰少而不来。)帝曰∶治 
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 骨、一 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 
鲍鱼汁,利肠中。(……饭后药先,谓之后饭。按古本草经云,乌 鱼骨、 茹等,并不治血枯。然经法用之, 
是攻其所生所起尔。夫醉劳力以入房,则肾中精气耗竭;月事衰少不至,则中有恶血淹留。精气耗竭,则阴萎 
不起而无精;恶血淹留,则血痹着中而不散。故先兹四味,用入方焉。古本草经曰∶乌 鱼骨,味咸冷平无毒, 
主治女子血闭。 茹味辛寒平有小毒,主散恶血。雀卵味甘温平无毒,主治男子阴萎不起,强之令热,多精有子。 
鲍鱼味辛臭温平无毒,主治瘀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寻文会意,方义如此而处治之也。按∶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及太素 作 ,详王注性味乃 茹,当改 作 。又按本草乌 鱼骨冷作微温,雀卵甘作酸,与王注异。”)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按∶伏梁本为心之积,今 
本篇又有两伏梁,详求其义,彼此殊别,乃知凡胸腹之间,病有聚而成形者,皆得谓之伏梁,所谓名同而实异也。)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正当冲脉带脉之部分也。带脉者,起于季 
胁,回身一周,横络于脐下。冲脉者,与足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其上行者,出脐下三寸 
关元之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