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6-素问经注节解-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溢矣。新校正云一本作流溢,是也,从之。)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 
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按∶肺令主收,其气肃杀,暑退凉生,火气衰而金王,金王则寡所畏而 
胜火矣。秋凉为寒之渐,故云阴气初胜。秋繁雾露,故云湿气及体也。)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 
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按∶肺以太渊为俞,以尺泽为合。新校正云∶“皇甫士安云∶是 
谓始秋之治变。”)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 
阳脉乃去,(按∶方闭谓初 
冬也,阳衰阴盛,冬至之后,一阳始生。去,沉伏不见也。)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按∶冬阴寒 
逆,抑之使下,冬阳气微,实之为贵。甲乙千金,实作通,非也。元起作遗,尤非。)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 
此之谓也。(按∶井者脉之所出,荥者脉之所流,俞者脉之所注,经者脉之所行,合者脉之所入也。今言冬取井荥以 
下阴逆实阳气,是井荥又能抑阴而助阳也。秋取经俞以泻阴虚阳,夏取盛经以去浅邪,是经俞又以泻邪为用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 
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头上五行,当中行谓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次两旁谓五处、承光、通天、络 
却、玉枕,又次两旁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按∶头为诸阳之首,诸阳有热则必逆上于头,火性 
炎上,各从其类故也。越者发也,谓发越其阳经之火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大杼在项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陷者中,督脉别络、手、足太阳三脉气之会。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 
中府,在胸中行两旁,相去六寸,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者中,仰而取之,手足太阴脉之会。缺 
盆在肩上横骨陷者中,手阳明脉气所发。背俞即风门热府俞也,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督脉足太阳之会。 
按∶新校正云∶“王氏注刺热论云背俞未详何处,注此指名风门热府,注气穴论以大杼为背俞,三经不同者, 
盖亦疑之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气街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一寸 
动脉应手,足阳明脉气所发。三里在膝下三寸 外廉两筋肉分间,足阳明脉之所入也。巨虚上廉,足阳明与大 
肠合,在三里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巨虚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按∶ 
新校正云∶“气街诸注不同,具前水热穴注中。”)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云门 
在巨骨下胸中行两旁, 
相去六寸动脉应手,足太阴脉气所发,举臂取之。验今中诰孔穴图经,无 骨穴,有肩 穴,穴在肩端两骨间, 
手阳明跷脉之会。委中在足膝后屈处 中央约文中动脉,足太阳脉之所入也。按今中诰孔穴图经云∶“腰俞穴 
一名髓空,在脊中第二十一椎节下,主汗不出,足清不仁,督脉气所发也。”按∶胃主四肢,又四肢为诸阳之本 
而禀气于胃,凡热之在胃与四肢者,则前两项一十六穴可通用也。 音隅。)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 
热也。(俞旁五者谓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五穴,挟脊两旁,相去三寸,足太阳脉气所发也。)凡此 
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按∶左右犹言道路。)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人伤于寒,转而为热,汗之而愈,则外凝内 
郁之理可知,斯乃新病数日者也。按∶热论篇曰∶“人之感于寒也,则为病热。”) 

外篇卷之六
气府论
属性:足太阳膀胱为肾之腑,足少阳胆为肝之腑,足阳明胃为脾之腑,手太阳小肠为心之腑,手少阳三焦为心包 
之腑,手阳明大肠为肺之腑,篇中所言,盖六腑之气穴也,故云气府。后更附督、任、冲脉,居奇经之三,手、 
足少阴、厥阴及阴阳跷,以合三百六十五穴之数焉。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兼气浮薄相通者言之,当言九十三穴,非七十八穴也。正经脉会发者七十八 
穴,浮薄相通者一十五穴,则其数也。)两眉头各一,(谓攒竹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入发至项 
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按∶新校正云∶“注云大杼风门各二穴,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今气穴篇中 
无风门穴,而注言与同法,此注之非可见。详此入发际至项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盖是说下文浮气之在皮中 
五行行五之穴,且以顶误作项,剩半字耳。所以言入发际至顶者,自入发囟会穴至顶百会凡三寸,自百会 
后至后顶又三寸,故云入发际至顶三寸。旁五者,为兼中行旁数有五行也。相去三寸者,盖谓自百会顶中,数 
左右前后各三寸,有五行,行五,共二十五穴也。况大杼在第一椎下两旁,风门又在第二椎下,上去发际非止三 
寸半也,其误甚明。”)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浮气谓气浮而通之可以去热者也。 
五行谓头上自发际中二寸后至顶之后者也。二十五者,其中行则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五,督脉气也; 
次挟旁两行则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各五,本经气也;又次旁两行则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 
各五,足少阳气也;两旁四行各五则二十穴,中行五则二十五也。其刺灸分壮,与水热穴同法。按∶经言浮气 
在皮中者凡五行,盖谓人之一身,惟头上之皮薄而附骨,其气脉之流行于其中者最为浮浅,非若身体之深浓, 
故言浮气在皮中也。然头为诸阳之首,六淫之邪必先中之,风热暑湿燥寒皆能为病,注止言可以去热,偏矣。) 
项中大筋两旁各一,(谓天柱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风府两旁各一,(谓风池二穴也,刺灸 
分壮与气穴同法。按∶新校正云∶“甲乙经云风池足少阳阳维之会,非太阳之所发也。经言风府两旁,乃天柱 
穴之分位,此亦复明上项中大筋两旁穴也。此注剩出风池二穴于九十三数外,更剩前大杼风门,及此风池六穴 
也。”)挟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十五间各一者,今中诰孔穴图经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 
六穴,谓附分、魄户、神堂、 、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十三也。附 
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各相去挟脊三寸,手足太阳之会,刺八分,灸五壮。魄户在第三椎下两旁,上直附 
分,足太阳脉气所发,下十一穴并同,正坐取之,刺五分,灸如附分法。神堂在第五椎下两旁,上直魄户,刺 
三分,灸同附分法。 在第六椎下两旁,上直神堂,(按∶骨空论注云∶以手厌之,令病患呼 之声,则 
指下动矣。)刺六分,留七呼,灸如附分法。膈关在第七椎下两旁,上直 ,正坐开肩取之,刺五分,灸三 
壮。魂门在第九椎下两旁,上直膈关,正坐取之,刺灸分壮如膈关法。阳纲在第十椎下两旁,上直魂门, 
正坐取之,刺灸分壮如魂门法。意舍在第十一椎下两旁,上直阳纲,正坐取之,刺灸分壮如阳纲法。胃仓在第 
十二椎下两旁,上直意舍,刺灸分壮如意舍法。肓门在第十三椎下两旁,上直胃仓,刺同胃仓,可灸三十壮。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旁,上直肓门,正坐取之,刺灸分壮如魄户法。胞肓在第十九椎下两旁,上直志室,伏而 
取之,刺灸分壮如魄户法。秩边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上直胞肓,伏而取之,刺灸分壮如魄户法。五脏之 
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肺俞在第三椎下两旁,挟脊相去各一寸半,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心俞在第 
五椎下两旁,相去及刺如肺俞法,留七呼。肝俞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及刺如心俞法,留六呼。脾俞在第十一 
椎下两旁,相去及刺如肝俞法,留七呼。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及刺如脾俞法,留七呼。胆俞在第十椎 
下两旁,相去如肺俞法,正坐取之,刺五分,留七呼。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两旁,相去及刺如脾俞法,留七呼。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去及刺如胆俞法。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旁,相去及刺如肺俞法,留六呼。小肠 
俞在第十八椎下两旁,相去及刺如心俞法,留六呼。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及刺如肾俞法,留六呼。 
五脏六腑之俞,若灸者并可灸三壮。按∶新校正云∶“详或者疑经中各五各六,以各字为误者非也。所以言各 
者,谓左右各五各六,非谓每脏腑而有各五各六之数也。”)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谓委中、昆仑、 
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六穴也。左右言之,则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如气穴法。经言气脉所 
发者七十八穴,今此所有兼亡者九十三穴,由此则大数差错,传写有 
误也。按∶新校正云∶“详王氏云兼亡者九十三穴,今兼大杼、风门、风池为九十九穴,以此王氏总数计之, 
明知此三穴,后之妄增也。”)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谓天冲、曲鬓,左右各二也。天 
冲在耳上如前三分,足太阳少阳二脉之会,刺三分,灸五壮。曲鬓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者中,鼓颔有空,足太 
阳少阳二脉之会,刺灸分壮如天冲法。)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是也。 
临泣在直目上入发际五分,是太阳少阳阳维 
三脉之会,留七呼。目窗在临泣后一寸,正营在目窗后一寸,承灵在正营后一寸半,脑空在承灵后一寸半,挟 
枕骨后枕骨上,并足少阳阳维二脉之会,刺四分,余并刺三分,灸五壮。按∶新校正云∶“脑空在枕骨后枕 
骨上,甲乙经作玉枕骨下。”)耳前角上各一,(谓颔厌二穴也。在曲角上颞 之上廉,手足少阳足阳明三 
脉之会,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壮,刺深令人耳无所闻。)耳前角下各一,(谓悬厘二穴也。在曲角上颞 之 
下廉,手足少阳阳明四脉之交会,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按∶新校正云∶“后手少阳中云角上,此云角下, 
必有一误。”)锐发下各一,(谓和 二穴也。在耳前锐发下横动脉,手足少阳二脉之会,刺三分,灸三壮。 
按∶甲乙经云∶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客主人各一,(客主人,穴名也,在耳前上廉起骨端,开口有空, 
手足少阳足阳明三脉之会,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按∶甲乙经及气穴禁刺二注并云手少阳足阳明之会,与 
此异。)耳后陷中各一,(谓翳风二穴也。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二脉之会,刺三分,灸三壮。) 
下关各一,(下关,穴名也,所在刺灸气穴同法。)耳下牙车之后各一,(谓颊车二穴也。刺灸分壮气穴同法。) 
缺盆各一,(缺盆,穴名也,在肩上横骨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壮,太深令人逆息。 
按∶骨空注作手阳明。)掖下三寸,胁下至 八间各一,掖下三寸,同身寸也。掖下谓渊掖、辄筋、天池, 
胁下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