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1-注解伤寒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脉经》云∶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关为阴阳之中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 
厥厥动摇者,是阴阳之气相 
搏也,故名曰动。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阳脉寸口也,阴脉尺中也。上下同等,无有偏胜者,是阴阳之气和缓也,非若迟缓之有邪也。阴阳偏胜 
者为结、为促,阴阳相搏者为动,阴阳气和者为缓,学人不可不知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赵本作“阴”)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经》云∶弦与紧相类,以弦为虚,故虽紧如(医统本作“而”)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则不足也。 
经曰∶弦则为减,以紧为实,是切之如转索无常而不散。《金匮要略》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 
男子则亡血、失精。 
弦则为减,减则为寒。寒者谓阳气少也。大则为芤,芤则为虚,虚者谓血少不足也。(熊校记∶芤则为 
虚者,汪本虚下增虚字。按注义总释弦减寒气少,大芤虚为血少,非单言寒少气、虚少血也。元版上句误 
重寒字,谓血少不足也。旧钞与汪本同。按少即不足,于义为复,少字疑误衍)所谓革者,言其既寒且虚,则气 
血改革,不循常度。男子得之,为真阳减,而不能内固,故主亡血、失精;妇人得之,为阴血虚, 
而不能滋养,故主半产、漏下。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 
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浮为阳,紧为阴,芤为虚。阴阳争则战,邪气将出,邪与正争,其人本虚,是以发战。正气胜则战, 
战已复发热而大汗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浮、数,阳也。本实阳胜,邪不能与正争,故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争则战。脉大而浮数皆阳也,阳气全胜,阴无所争,何战之有。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赵本无“经”字)发汗、若吐、 
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脉微者,邪气微也。邪气已微,正气又弱,脉所以微。既经发汗、吐下、亡阳、亡血,内无津液,则 
不能作汗,得阴阳气和而自愈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伤寒三日,阳去入阴之时,病患身热,脉浮数而大,邪气传也;若身凉和,脉浮数而微者,则邪气不传 
而欲解也。解以夜半者,阳生于子也。脉浮,主 然汗出而解者,邪从外散也;脉 
数,主能食而解者,胃气和也;脉微,主大汗出而解者,邪气微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 
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三部脉均等,即正气已和,虽有余邪,何害之有。立夏,(赵本立上有“师曰”二字)得洪(赵本注∶“一 
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 自出 
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赵本作“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脉来应时,为正气内固,虽外感邪气,但微自汗出而亦解尔。《内经》曰∶脉得四时之顺者病无他。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赵本有“者”字)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 
(赵本有“者”字)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 
以阴得阳则解也。 
日中得病者,阳受之,夜半得病者,阴受之。阳不和,得阴则和,是解以夜半;阴不和,得阳则和,是 
解以日中。经曰∶用阳和阴,用阴和阳。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经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赵本医统本并作“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 
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赵本注∶“一作沉”) 
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赵本注∶“玉函作溺”) 
趺阳者,胃之脉。诊得浮而涩者,脾胃不足也。浮者,以为气实,涩者,以为血虚者,此非也。 
经曰∶脉浮而大,浮为气 
实,大为血虚。若脉浮大,当为气实血虚。今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虚,涩则脾寒,脾胃虚寒,则谷不消, 
而水不别,法当下利。少阴肾脉也,肾为肺之子,为肝之母,浮为肺脉,弦为肝 
脉,少阴脉弦而浮,为子母相生,故云调脉。若滑而数者,则客热在下焦,使血流腐而为脓,故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脉经》云∶风伤阳,寒伤阴。卫为阳,荣为阴,风为阳,寒为阴,各从其类而伤也。《易》曰∶水流 
湿、火就燥者,是矣!卫得风则热,荣得寒则痛。荣卫俱病,故致骨节烦疼,当与麻黄汤,发汗则愈。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 
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 
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 
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经,常也。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故迟缓之脉为常。若脉浮数,则为医妄下,伤胃动脾,邪气乘虚内陷 
也。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在表之时,脉浮而数也,因下里虚,荣卫内陷,邪客于脾,以数则 
动脾。今数先微,则是脾邪先陷于里也,胃虚脾热,津液干少,大便必硬。《针经》曰∶脾病善 
噫,得后出余气,则快然而衰,今脾客邪热,故气噫而除。脾能消磨(医统本作“磨消”)水谷,今邪气独 
留于脾,脾气不治,心中虽饥而不能杀谷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为热烁,故潮热而发渴 
也。趺阳之脉,本迟而缓,因下之后,变为浮(医统本作“浮为”)数,荣卫内陷,数复改微,是脉因前后度 
数如法,邪热内陷于脾,而心中善饥也。数脉不时者,为数当改微,而复不微,如此则是邪气不传于里,但郁 
于荣卫之中,必出自肌皮,为恶疮也。 
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 
止时。夏月盛热,欲着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赵 
本作“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 
着覆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 
也。(赵本作“亡血”) 
微为亡阳,涩则无血,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阳气微,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故曰阳微则恶寒。不当 
下而强与下之者,令阴气弱,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故曰阴弱则发热。气为阳,血为阴,阳脉以候气,阴 
脉以候血,阴脉迟涩,为荣血不足,故知亡血。经曰∶尺脉迟者,不可发汗,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 
浮大之脉,当责邪在表,若心下反硬者,则热已甚,而内结也。有热属脏者,为别无虚寒,而但见里热也。 
脏属阴,为悉在里,故可下之。攻之谓下之也,不可谓脉浮大,更与发汗。 
《病源》曰∶热毒瓦斯乘心,心下痞满,此为有实,宜速下之。 
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 
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虽心下硬,若余无里证,但见表证者,为病在阳,谓之属腑,当先解表,然后攻痞。溲,小便也,勿为 
饮结,而利小便,使其溲数,大便必硬也。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谓走其津液也。汗多,则邪气除而 
热愈,汗少,则邪热不尽,又走其津液,必便难也。硬家当下,设脉迟,则未可攻,以迟为不足,即 
里气未实故也。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赵本作“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病有不可治者,为邪气胜于正气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又曰∶大则病进。脉浮而洪者,邪气胜也; 
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正气脱也;四时以胃气为本,水浆不下者,胃气尽也;一身以荣卫为充,形体不仁 
者,荣卫绝也;不仁为痛痒俱不知也。《针经》曰∶荣卫不行,故为不仁。争则乱,安则静,乍 
静乍乱者,正与邪争,正负邪胜也。正气已脱,胃气又尽,荣卫俱绝,邪气独胜,故曰命绝也。 
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 
肺,为气之主,为津液之帅。汗出、发润者,津脱也;喘不休者,气脱也。 
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赵本医统本皆有“者”字)此(赵本有“为”字)心绝也。 
肺主气,心主血,气为阳,血为阴。阳反独留者,则为身体大热,是血先绝而气独在也。形体如烟熏者, 
为身无精华,是血绝不荣于身也。心脉侠咽系目,直视者,心经绝也。头为诸 
阳之会,摇头者,阴绝而阳无根也。 
唇吻反青,四肢 习者,此为肝绝也。 
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绝,则真色见于所胜之部也。四肢者,脾所主。肝主筋,肝绝则筋脉引急, 
发于所胜之分也。 习者,为振动,若搐搦,手足时时引缩也。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脾主口唇,绝则精华去,故环口黧黑。柔为阴,柔汗,冷汗也。脾胃为津液之本,阳气之宗,柔汗发 
黄者,脾绝,而阳脱,真色见也。 
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肾司开合,禁固便溺。溲便遗失者,肾绝不能约制也。肾藏志,狂言者,志不守也。《内经》曰∶狂言 
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针经》曰∶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骨之精为瞳子, 
目反直视者,肾绝,则骨之精不荣于瞳子,而瞳子不转也。 
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 
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阳主热而色赤,阴主寒而色青。其人死也,身色青,则阴未离乎体,故曰阴气后竭。身色赤,腋下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