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基础知识+广超法师主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我们称他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标,以完成他的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既是六度波罗蜜,以实现他成佛之愿。

 

四、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一)、布施:

 

(1)、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2)、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种无畏施。

 

(3)、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槃,称为法施。

 

为什么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烦恼,所谓贪嗔痴三毒,在此三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贪,要解决此大烦恼,就要从布施著手。因为众生认为千辛万苦得来的财物是属于自己的,舍不得给别人,那就是贪心在作怪,我们要由捐一毛钱,捐一块钱给众生,从中慢慢开始学习布施。吝啬与贪心的烦恼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为有行布施才能对治我们悭贪之心。凡是贪心烦恼重的人,是不舍得把自己的财物给予别人的,故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并不能完全称为行菩萨道。因为此种布施只是度个人内心的烦恼而已,而菩萨是观察到众生苦,愿令一切众生得乐,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萨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有果报的,他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其本身必须要具足种种福德因缘,而此福德因缘是要靠修行得来的。菩萨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财富,这样对众生的影响力才大,众生才会听他的话,所以菩萨要求种种福德。佛陀说他是一个求福德的人,是福德圆满的觉者,他的福报是世间第一,即使是佛陀涅槃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人还建造金碧辉煌的庙宇来供奉他,而这种福德圆满是佛陀累劫修行布施波罗蜜得来的。因为佛陀有很多福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生,故菩萨修行的第一步为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将来的果报,不能称为到彼岸,这只是求人天福报罢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脱,对治悭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个行菩萨道者,也要行布施、因为要度自己悭贪之心,同时将来还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萨看见众生疾苦,以其所拥有的庞大财产布施给众生,令众生得乐,所以此三种布施是行菩萨道者所应做的事。

 

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如有人向他讨钱,就应该布施,如果他一毛不拔,舍不得施与,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没资格达到解脱之境界,因为他还有悭贪的烦恼,世间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济世,为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何况是菩萨行者呢?

 

法施令众生能听闻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恼的,同时也使他们懂得解脱的道理,能令他们走上解脱之道,这三种布施能度我们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故称为波罗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贪求地位、福报、名誉,这不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故不能称为波罗蜜。六度波罗蜜是为修学菩萨道的菩萨而讲的。

 

(二)、持戒:

 

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1)、律仪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戒称为律仪戒。受持律仪戒的原因有三:

 

1、为了防止坠落,确保我们在善道中受生。

 

2、世间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况是一个菩萨行人?所以菩萨行者更应该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

 

3、戒律能戒掉我们的烦恼,以它为依止,令我们不做因果上的恶行为,故戒律可以度我们毁犯的恶行为。

 

(2)、摄善法戒:

 

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3)、饶益有情戒:

 

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嗔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则可产生定,生起智慧。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众生,想从众生那儿得到利益,认为持戒有损己利,所以菩萨行者先要修学布施,减少自己悭贪之心后,才来持戒。当然,此次地对个别的人来说有时是不一定的,但对一般悭贪重的人来讲,那是肯定的。一个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连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为他悭贪、吝啬,不愿意给众生利益。持戒就是要防范他的贪嗔痴,他哪里愿意做呢?故菩萨的修学应从布施开始,然后才发心持戒。

 

(三)、忍辱:

 

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

 

(1)、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

 

(2)、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3)、无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

 

这三种忍可令菩萨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之彼岸。

 

做父母亲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这不能令他们度到彼岸,因为他是以贪爱子女的心来忍受。如果我们被其他众生打骂,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众生执著实有,故不能忍受。当我们能观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没执著,就可以忍受。忍受并非是众生令我们苦恼,我们要忍气吞声,强忍住,此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是要以智慧看透世间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实。比如有人骂你‘王八蛋’,你观察到众生有烦恼,讲出此话,那只是声音罢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烦恼,以智慧观察而忍,可令我们度到生死解脱之彼岸。

 

如果众生辱骂我们,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这就是无智慧,因为你先认为是苦恼,然后才把它忍住。《金刚经》中记载佛陀修忍辱波罗蜜时,有一世做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体,他一点也没起嗔心,因为他对自己的身心无执著,对众生的烦恼行为亦无执著;他能修忍辱波罗蜜,看透一切无常,在这一切因缘和合的假相中,不认为有众生,有众生做出此行为来恼害我,我在忍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们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称为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对凡夫来说是不容易生起的。凡夫往往对佛法一知半解,抱著一颗怀疑的心,没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的信心;佛弟子以为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所开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态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发现到某个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脱时,则会生起毁傍之心,此即使没有无生法忍。根据佛经中的记载,有些佛弟子修道,自己只是进入四禅,却以为已证悟了四果,当他临命终时,烦恼生起,就以为佛陀欺骗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说的法,误解了。佛法中的涅槃法就是无生法,对此种无生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丝毫没怀疑,称为无生法忍。这样的忍辱才能使我们到达生死戒脱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给予我们的苦恼,并不能度到彼岸,那只不过是凡夫之忍。修学菩萨道者,应该观察这世间的苦、乐等等,都是我们的烦恼在作祟,看透烦恼的作用后,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蕴、业行为的一连串发生罢了,里面是苦、空、无常、、无我,既然无我,就无需忍,这才能真正到达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还是认为人家污辱他,而后才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经有不能忍的时候了。

 

如果有人不能忍别人给予他的苦,就得学习怎么忍受。如有一只狗吠你,你听不动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为你知道它愚痴,看到人就吠,你看透这个事实,接受后就不用忍,这才是忍辱波罗蜜。有人骂你,你看到众生愚痴,闹起烦恼,他的烦恼叫他骂你,他和狗吠一样,你看透此事实后,就知道原来是没有什么可忍的,此忍辱波罗蜜才能使我们度到生死之彼岸。

 

(四)、精进:

 

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

 

(1)、披甲精进: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2)、摄善法精进:

 

菩萨行者对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学,称为摄善法精进。

 

(3)、饶益有情精进:

 

它与饶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点儿不同。饶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对众生有益之事,都应该去做;而对众生有害的事,就不应为之;饶益有情精进是指菩萨做种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好像父母亲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样努力的去栽培他们。饶益有情精进是努力给予众生种种利乐,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业,精进不懈怠。

 

精进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萨要精进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个精光,这才是精进布施。持戒也是一样,一切微细地戒律,菩萨都不犯,称为持戒精进。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进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进波罗蜜,故精进是十分重要的。菩萨行者更应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