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异。波罗夷,戒律中的极重罪,译为断头,不可复生,永被弃于佛门之外,故称极恶,并堕落于阿鼻地狱(八大地狱之一,又名无间地狱,即是受苦无间断的地狱,也是造极重罪的人死后所堕落的地方)。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门,非释迦子。比丘犯杀、盗、淫、大妄语四戒,叫做四波罗夷。僧残,指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之重罪。波逸提(有舍堕、单堕二种。犯此罪者堕于烧煮地狱,故称堕罪)、波罗提提舍尼(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忏悔则其罪消灭,故名向彼悔罪)。 
  
  '今译'   
  从前维卫佛在世时,国中各大姓人家同时供奉佛及比丘僧众。当时有一大姓人家,贫穷没有什么可以供奉的。他说:“我发一愿,诸位比丘有想得到药物的,我会供给他们。”其时,正有一比丘有病在身。这位大姓给一个甘果让他吃,吃后比丘果然安然无恙。大姓死后转生为天神,在五方面胜过其他神:第一是身体无病,第二是体貌端正,第三是寿命长,第四是富有,第五是智慧。就这样他在九十一劫中,上生则为天神,下生则托生到大户家,不堕三恶道。到释迦佛出世时,转生到四姓家为子,名多宝。他见佛则喜,做了沙门,并且精进得道,号为罗汉。 
  
  施舍是高尚行为。而沙门一旦违戒犯罪则殃及一国人。   
  '点评'   
  这个故事来自于《付法藏经》卷三中的一个故事:毗婆尸佛时,一比丘头痛,薄拘罗尊者持一诃梨勒果施彼食之,其病即愈。尊者因施果之故,于九十一劫中在天上人间享福快乐,且未尝有病。后生于婆罗门家,其母早亡,父所娶之继母苦厌尊者,曾五度加害之,然皆无所损。 
  
  在佛教里,施舍是很高尚的行为,是慈悲、爱心的具体体现。诚如佛陀所说:“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种得也。”   
  施舍得报的故事数不胜数,本文为其中一篇。为报答而施爱于人算是高尚行为吗?答案是肯定的。建立在利己主义之上的爱才是持久与牢固的。人人为自己,人人又爱他人,这是最理想不过的了。抽掉利己的爱很容易产生畸形,让人感到不正常。 
  
  (十一)新学比丘得道喻   
  昔有夫妇,俱持五戒,事沙门。有新学比丘不知经①,至其门乞。夫妇请道人前坐,作饭食已毕,夫妇俱下地作礼言:“少小事道人,未曾闻经,愿开解蔽闇②不及。”比丘低头无以答,曰:“苦哉苦哉。”夫妇心意俱解,言:“世间实苦。”应时俱得道迹③。比丘见两人欢喜,亦得道迹也。 
  
  师曰:“宿命累世三人兄弟,愿学道迹。同行,故俱道证。”   
  '注释'   
  ①此处省略了“者”字。   
  ②蔽闇:蔽通弊,闇通暗。   
  ③道迹:佛法。   
  '今译'   
  从前有一对夫妇,一起修持五戒,事奉沙门。有个入道还不懂佛经的比丘到他们家乞食。夫妇请比丘坐下,用过膳,夫妇一起站起来给比丘行礼,说:“我们从小事奉出家人,从没听他们将过佛经,您能不能讲给我们听,让我们祛除愚昧?”比丘低头无法回答,说:“苦哉苦哉。”夫妇听了心领神会,说:“世间是苦啊。”立即领悟了佛法。比丘见这两人欢喜,也悟得佛法。 
  
  法师说:“前生这三人是兄弟,都愿意学佛法。他们共同修行,所以一起得证佛法。”   
  '点评'   
  “一切行皆苦”乃是佛教根本思想之一,也是四法印之一。苦之分类极多,以下分法最常见:         
第17节:旧杂譬喻经(13)         
  二苦说1源于身心的苦称为内苦;2受外界逼迫所产生的苦(如恶贼、天灾等),称为外苦。   
  三苦说1对不如意之对象感受到苦,为苦苦;2对所爱者之毁坏感到苦,是坏苦;3见世间一切无常不实而感到苦,是行苦。   
  四苦说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   
  八苦说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求不得苦;8五阴炽盛苦。   
  十八苦说1老苦;2死苦3忧苦;4悲苦5苦苦;6恼苦;7大苦;8无明苦;9行苦;10识苦;11名色苦;12六入苦;13触苦;14受苦;15爱苦;16取苦;17有苦;18生苦。 
  
  上述种种苦都不适合解释比丘之苦,足见,苦是有个性的,几乎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苦。死为苦之最,有如千百只刀割裂身子,故称为“风刀苦”。   
  我最大的“苦”是眼见中国传统文化一天天没落,有起衰救弊之心,无力挽狂澜之力。   
  (十二)国王绕塔喻   
  昔有国王,出射猎,还,过绕塔①为沙门作礼,群臣共笑之。王觉知,问群臣:“有金在釜,釜沸中以手取可得不?”答曰:“不可得。”王言:“以②冷水投中,可得不?”臣白王:“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猎所作如汤沸;烧香然灯、绕塔,如持冷水投沸汤中。夫作王,有善恶之行,何可但有恶无善乎?” 
  
  '注释'   
  ①绕塔:指由右旋绕佛塔。与‘绕佛’同义,皆表示恭敬仰慕之意。   
  ②以:原本作“汝”。   
  '今译'   
  昔从前有一个国王,出门打猎,回来时绕塔礼佛,臣属们都笑他。国王察觉,问群臣:“有黄金在釜中,釜中的水正沸腾,伸手取金,能得到吗?”群臣回答说:“不能得到。”国王说:“倒进冷水,可得到吗?”群臣回答国王说:“可以得到。”国王说:“我做国王本分之事,出行打猎就像釜中的水正沸腾,烧香、燃灯、绕塔就像把冷水投到沸水中。作为国王,有善行也有恶行,怎么能只有恶行没有善行呢?” 
  
  '点评'   
  这个故事涉及绕塔与烧香。   
  绕塔指由右旋绕佛塔,表示对佛的恭敬、仰慕之意。因为佛塔是藏佛的舍利(子)的地方,绕塔形同绕佛。   
  至于烧香,印度人古代就有夏天涂香,冬天烧香习俗。后来烧香演化为一种佛教形式,表达希望人如一缕缕香烟乘虚空往至世尊之顶与佛沟通的愿望。   
  国王认识到有些“恶”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用烧香、燃灯、绕塔等善行抵消所做的恶,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人生于世,不可能一点恶都不做。比如不杀生就很难做到。释迦牟尼说,每碗水中都有十万条虫。出家人外出每人都带有一个极细的篦子,用来过滤水,把“虫”放归江河,以示仁心。但是无论怎样过滤,总有些虫(今天谓之细菌)进入水中,被人喝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功补过。 
  
  (十三)鬼持沙门喻①   
  昔有沙门,行至他国,夜不得入城,于外草中坐。至夜,阅叉鬼来,持之:“当啖汝。”沙门言:“相离远!”鬼言:“何以为远?”沙门言:“汝害我,我当生忉利天上,汝当入地狱中,是不为远也?”鬼则置辞谢,作礼而去。 
  
  '注释'   
  ①鬼持沙门喻:《经律异相》卷十九有《沙门得鬼抱安心说化鬼辞谢而去》,内容与《鬼持沙门喻》相类。   
  '今译'   
  从前有一个沙门,来到别的国家,夜间不能入城,便坐在城外草丛中歇息。到深夜,阅叉鬼来了,抓住他说:“我要吃你。”沙门说:“那我们就互相离得远了!”鬼说:“为什么离得远呢?”沙门说:“你害我,我就转生到忉利天上,你就堕入地狱,这不是相离很远吗?”鬼听罢连声谢罪,行礼之后离去。 
  
  '点评'   
  一般人遇到鬼的第一反应是逃跑,但这并不一定有效,因为鬼具有超能力,人在其面前很难跑掉。这个沙门的做法值得称道——与鬼讲道理。看似是与虎谋皮,实际上也许是有效的。 
  
  能说服善良的人不算真本事,能说服恶魔那才是真本事。         
第18节:旧杂譬喻经(14)         
  (十四)藏七宝喻   
  昔有国王,令人呼知识①。知识言:“谢王,适穿地作坑,欲藏七宝。”王闻大惊,令人复呼。知识白王:“今适下宝着坑中。”王便复令呼。知识白王:“今适下平地,平地已,便往。” 
  
  王问:“汝何痴!藏七宝以语人耶?”知识言:“属馔具甘美,欲饭佛及比丘僧,是为穿地作坑;斟布羹饭,是为下宝坑中;扫地、行澡水、阐②经,是为平地。”白王:“此宝五家③不能辱也。”王言:“善哉,善哉!汝不当早相告我?当早相告,我当数藏宝。”王则开藏,大布施,饭佛及比丘僧。佛为说清净咒愿④,即发道意⑤矣。 
  
  '注释'   
  ①知识:朋友。也指与佛门结下善缘之人,把这些人称作“善知识”。   
  ②阐:原为“羼”。   
  ③五家:王、贼、火、水、恶子;意为世之财物,应为五家共有,不能独用之。   
  ④清净咒愿:离恶行的过失,断烦恼的垢染为清净;佛有清净法界,即佛所证之真体,向佛之心为清净咒愿。   
  ⑤道意:道心,求道之意。   
  '今译'   
  从前有一个国王,让人叫一位善知识过来。善知识说:“代我谢谢国王,我正在挖地凿坑,埋藏七宝。”国王听到这话大为吃惊,让人又去唤善知识。善知识说:“现在我正把七宝埋在坑里。”国王再次唤善知识。善知识向国王报告:“现在正在平整地面,平整好地面我就去。” 
  
  国王见到善知识,问:“你好蠢啊!藏宝还告诉别人吗?”善知识说:“刚才正在做美味佳肴,好去侍奉佛与比丘僧——这就是挖地凿坑;盛汤分饭——这就是把宝放到坑中;扫地、准备洗浴用水、讲习佛经——这就是平整面地。”他还告诉国王:“这些宝物是水、火、贼、官、恶子这五种灾难不能损害的。”国王说:“善哉,善哉!你为何不早说?早知道如此,我也该埋藏宝。”于是国王打开仓库,大行布施,施舍饭给佛与比丘众僧。佛为国王讲说向佛之心,国王也萌生了求道的心愿。 
  
  '点评'   
  佛教对财产的态度是取财有道,财尽其用。财物躺在仓库里是无用的东西,施舍给众人则成为宝物。用多余的财行善事,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有些国家——比如日本制定严格的遗产税法,人死后相当一部分财产归国家所有,用来救济穷人,不失良策。 
  
  这位善知识告诉了国王该如何对待财产,国王结识他乃三生有幸。阿难说过:“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十五)持斋喻   
  昔有四姓,请佛饭。时有一人卖牛湩①,大姓留止饭。教持斋戒②,止听经。宾乃归,妇言:“我朝相待,未饭。”便强令夫饭,坏其斋意。虽尔,七生天上,七生世间。   
  师曰:“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隐,三曰少淫意,四曰少睡卧,五曰得生天上,常识宿命所行也。”   
  '注释'   
  ①牛湩(dòng):乳汁。   
  ②斋戒:斋,原为清净,后渐转指过正午不食;斋戒,指清净身心,慎防身心懈怠,或特指过午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