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笔花医镜-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笔花医镜
书名:笔花医镜
作者:江涵暾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钟序
属性:天地阴阳。风寒暑湿。冷暖虚实。各因其人体气以受病。各因其地时气以致疾。原非一概而 
论。即如两人同一病。致病受病。就有不同。并有一人一身前后同一病。而筋络脏腑之行。又 
有不同。命之理微。地之理微。医之理亦微。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诚不我欺。迥乎难挽。甚 
未容易言医。其故或在认症之不真。学问所不到。譬之行兵临阵。有所不久。不久而即不熟。 
且人之受病。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火有寒。有阴有阳。有暑湿而似乎虚弱。有虚弱而类乎 
风邪。是凡医家不可以不细加体察。予风尘薄宦。无济世之力。有救人之心。无论其力之能 
与不能。而心之再无下尽其到也。偶与友人沈月枝论及世道人心。因而就病谈医。于是乎 
渠欣欣然出示笔花医镜一书。书系抄本。予捧而翻阅。恐不克久而不忘。且此等书果可以 
济世救人。何妨共诸同好。予骤然付梓刊印。布告同人。或为医家之一助。不没江公一片婆 
心云尔。是为序。 
x道光十四年仲冬之月上浣皖江古舒钟承露谨序x 


自序
属性: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欲极其精以穷其变。虽千万言不足以发明其绪。 
是以岐雷贷季而后。名家辈出。议论纷如。而合诸病情变幻。有难以按图而索骥者。暾何人 
斯。而敢以一二浅言。谓足以罄乃事乎。然至变者病。而可见者恃乎形。至精者医。而可据者 
恃乎理。以形求理。即以简驭繁。达乎此。通乎彼。固有千万言所不能尽。而一二语足以赅之 
矣。暾自中岁究心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深知其难。亦不敢自安于拙。迨服官东粤。学渐荒 
芜。而习见此邦医士。如文家相题布局。理法未清。其何以司活人之柄耶。病家固不甚讲求。 
但以神鬼为福。即偶延医诊。而默受其误者。亦终莫之知。是诚不服药为良矣。可 也夫。暾 
久思引救。碍于官箴。兹将引退还山。略举其要。镌为一编。俾人人得有简要之方。偶遇一症。 
自可按对病情。审为何脏何腑。是阴是阳。不乖乎表里虚实寒热之真。即知为心肝脾胃肺 
肾之疾。症既洞澈。药自效灵。较诸授命于瞽。以身为鹄者。其损益可昭然判也。诚愿有志者 
熟玩是编。据为要领。而旁参诸大家之说。自可一览了然。将近以事亲。远以济众。于生灵不 
无稍补焉。是为序。 
x时道光四年孟夏之月上浣浙江归安江涵暾自序x 


例论
属性:数页书岂能疗千万病。然有纲举目张之法。盖病总由脏腑。总不外虚实寒热。审知其为何 
脏何腑之虚症实症。寒症热症。而联其病类以集之。则药归同路。疗一病可。疗千万病亦无 
不可。固不在多立病名。多立方书也。此所谓镜也。 
凡人不愿知医者。以卷帙浩繁。见而生畏。不知从何学起也。兹但言其现何病象。系何脏腑。 
作何治法。寥寥数语。亦易知矣。其一切经络源委。概不缕叙。避繁赜也。若欲究其全。则自有 
诸名家书在。 
用药如用兵。须量其材力之大小。盖有一利。即有一弊。如大补大攻。大寒大热之品。误用即 
能杀人。各部后分为猛将次将。俾阅者不敢轻用。即用亦必斟酌分量。庶知利害。 
人生一小天地。病之轻者。如日月之食。不转瞬自必回和。断不可轻易服药。恐益乎此则损 
乎彼也。暾阅历既久。悉知其故。宁受众怨。不轻 情。此事如老将临阵。大贾航海。愈历炼而 
愈知畏耳。 
是书浅近。说法别无精意。不过愿人人稍知医理。不为庸医所误。以延寿命。且乡僻间不及 
延医者。亦可对症自医。取其便耳。至医家读书少而阅历浅者。得此亦有头绪。稍知把握。便 
可活人。 
医家首在立品。古人云。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人之性命在我掌握中。专心揣 
求。尚虞有失。此事岂同儿戏乎。若一涉利心。则贫富歧视。同道相攻。伪药欺售。置人命于脑 
后矣。试仰观苍苍者何物耶。而为病家者。亦宜以上宾礼貌相待。须思此人为我父母妻子 
救命而来。岂可任我招之来麾之去也。 
是编大半采仲景、东垣、景岳、钟龄诸家之说。亦述而不作之意。 
凡古人立方。寓有精意。然断不可呆用。余尝见浅医。未经阅历。遇暑倦辄用清暑益气汤。而 
不知黄 之闷。遇热喘辄用生脉散。而不知五味子之敛。卒至暑热伏留。缠绵床蓐而毙。甚 
可哀也。他如六味地黄汤及麻黄汤桂枝汤等。必须斟酌万稳而进。或用次将之品代之。否 
则一误之下。不可挽回。归咎古人。古人岂任受哉。 

卷一
诊脉歌
属性:病患双腕仰。高骨定为关。(住掌后之高骨定为关脉)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关前距虎 
口一寸故曰寸关后距臂弯一尺故曰尺)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系焉。右寸 
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 
口鼻一呼吸。脉来四五跳。此是无病者。平和气血调。三至为迟候。六至作数教。迟则寒之象。 
数则热之标。一二寒愈盛。七八热更饶。 
轻举得皮面。表邪脉故浮。若是病在里。重取须沉求。洪长征实健。细弱识虚柔。水湿并痰饮。 
滑利又弦遒。紧促气内乱。伏涩气凝留。妊娠中止代。失血中空芤。(代脉中止芤脉中空)只此尚 
易见。其他渺以幽。 

卷一
望舌色
属性:舌者心之窍。凡病俱现于舌。能辨其色。症自显然。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 
主肾。假如津液如常。口不燥渴。虽或发热。尚属表症。若舌苔粗白。渐浓而腻。是寒邪入胃。挟 
浊饮而欲化火也。此时已不辨滋味矣。宜用半夏、藿香。迨浓腻而转黄色。邪已化火也。用半 
夏、黄芩。若热甚失治则变黑。胃火甚也。用石膏、半夏。或黑而燥裂。则去半夏。而纯用石膏、知 
母、麦冬、花粉之属以润之。至浓苔渐退。而舌底红色者。火灼水亏也。用生地、沙参、麦冬、石斛 
以养之。此表邪之传里者也。其有脾胃虚寒者。则舌白无苔而润。甚者连唇口面色俱痿白。 
此或泄泻或受湿。脾无火力。速宜党参、焦术、木香、茯苓、炙草、干姜、大枣以振之。虚甚欲脱者。 
加附子、肉桂。若脾热者。舌中苔黄而薄。宜黄芩。心热者。舌尖必赤。甚者起芒刺。宜黄连、麦冬、 
竹卷心。肝热者。舌边赤或芒刺。宜柴胡、黑山栀。其舌中苔浓而黄者。胃微热也。用石斛、知母、 
花粉、麦冬之类。若舌中苔浓而黑燥者。胃大热也。必用石膏、知母。如连牙床唇口俱黑。则胃 
将蒸烂矣。非石膏三四两。生大黄一两。加粪金汁、人中黄、鲜生地汁、天冬麦冬汁、银花露大 
剂之投。不能救也。此唯时疫发 及伤寒症中多有之。余尝治一独子。先后用石膏至十四 
斤余。而 始透病始退。此其中全恃识力。再有舌黑而润泽者。此系肾虚。宜六味地黄汤。若 
满舌红紫色而无苔者。此名绛舌。亦属肾虚。宜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等。更有病后舌绛如镜。 
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肾水亏极。宜大剂六味地黄汤投之。以救其津液。方不 
枯涸。 

卷一
望闻问切论
属性:望者看形色也。闻者听声音也。问者访病情也。切者诊六脉也。四事本不可缺一。而唯望与 
问为最要。何也。盖闻声一道。不过审其音之低高。以定虚实。嗽之闷爽。以定升降。其他则无 
可闻者。切脉一道。不过辨其浮沉以定表里。迟数以定寒热。强弱以定虚实。其他则胸中了 
了。指下难明。且时大时小。忽浮忽沉。六脉亦难定准。故医家谓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也。惟 
细问情由。则先知病之来历。细问近状。则又知病之深浅。而望其部位之色。望其唇舌之色。 
望其大小便之色。病情已得八九矣。而再切其脉。合诸所问所望。果相符否。稍有疑义。则默 
思其故。两两相形。虚与实相形。寒与热相形。表与里相形。其中自有把握之处。即可定断。慎 
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卷一
表里虚实寒热辨
属性: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 
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 
此阴阳而已。假如发热恶寒。鼻塞咳嗽。头痛。脉浮。舌无苔。口不渴。此病之在表者也。如或潮 
热恶热。口燥。舌黄。腹痛便涩。脉沉。此病之在里者也。假如气短体弱。多汗惊悸。手接心腹。四 
肢畏冷。脉来无力。此病之本虚者也。若病中无汗。或狂躁不卧。腹胀拒按。脉实有力。此病之 
又实者也。假如唇舌俱白。口不渴。喜饮热汤。鼻流清涕。小便清。大便溏。手足冷。脉迟。此病之 
犯寒者也。若舌赤目红。口渴喜冷。烦躁。溺短便秘。或唇燥舌干。此病之患热者也。凡此皆阴 
阳之分也。至于邪盛正衰。阴虚火亢等。则又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其间毫厘千里。命在反掌。 
辨之者安得而不慎。 
表治宜发散也。如初感风寒。发热头痛。但用苏梗一钱五分。荆芥一钱五分。防风一钱。川芎一钱。甘草 
五分。生姜二片以散之。头痛甚。加羌活六分。如鼻塞或流清涕。加半夏一钱五分。茯苓、陈皮各一钱。如 
咳嗽。则加桔梗七分。杏仁三钱。前胡一钱之类。一剂得汗而热即退。不必再服。但避风寒。忌油腻。未得 
汗则再剂而止。若寒热往来。欲作疟状。宜用柴胡八分。酒芩八分。赤芍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甘草五 
分。大枣三枚。生姜三片以和之。虚者加防党二钱。此其症在表。切勿妄用枳壳、神曲、麦芽消导之药。引 
邪入内。 
里治宜归经也。有虚实。有寒热。宜辨其病在何脏腑而治之。法详脏腑门。惟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 
情。此里症之最难治者。但宽其心而药始效。否则无益也。然症在于里。大忌发散。散之则虚者汗脱。热 
者煽炽。医家动辄用表。可惧哉。 
虚治宜补也。然有阴虚。有阳虚。血虚者为阴虚。宜补其血。轻者用生地四钱。首乌二钱。归身一钱五分。 
酒芍一钱五分。炙鳖甲二钱。 豆皮三钱。海参三钱。北沙参三钱之类。重者用熟地五钱。枸杞三钱。五 
味七分。萸肉一钱。菟丝一钱以填之。气虚者为阳虚。宜补其气。轻者用党参三钱。白术二钱。山药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炙草六分。红枣六枚。生姜一片之类。重者用人参一钱。黄 一钱五分以振之。气欲脱 
则并加附子二钱。干姜二钱以回阳。若气血兼虚。则阴阳并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皆圣药也。 
实治宜泻也。心有火邪。肺有风寒。脾有食积、虫痞、湿热。肝有郁怒之气。胆胃包络膀胱大小肠各能受 
邪。皆为实症。治法详各脏腑门。然治实以速为功。苟迁延日久。病未去而元气虚。则难以消导矣。 
寒治宜温也。寒在表则恶风寒。宜苏叶一钱。藿梗二钱。荆芥、防风各一钱。前胡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生 
姜三片之属。以散其邪。甚则桂枝五分。麻黄五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