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25-医经原旨-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此标本、逆 
从、阴阳之道,似乎浅近,言之虽易,而实无能及者。)治反为逆,治得为从。(此释逆从为治之义。得, 
相得也,犹言顺也。)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 
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有因病而致血气之逆者,有因逆而致变生之 
病者,有因寒热而生为病者,有因病而生为寒热者,但治其所因之本原,则后生之标病可不治而自愈 
矣。)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 
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诸病皆先治本,而惟中满者先治其标, 
盖以中满为病,其邪在胃,胃者脏腑之本也,胃满则药石之气不能行,而脏腑皆失其所禀,故先治此者, 
亦所以治本也。)人有客气,有同气。(客气者,流行之运气也,往来不常,故曰“客气”。同气者,四时之 
主气也,岁岁相同,故曰“同气”。气有不和,则客气、同气皆令人病矣。)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 
治其本。(无论客气、同气之为病,即先有他病而后为小大不利者,亦先治其标。诸皆治本,此独治标,盖 
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凡诸病而小大利者,皆当治本无疑 
矣。)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二便不利,皆为急证,故无论标本,即当先治。按,治本者十之 
八九,治标者惟中满及小大不利二者而已,盖此二者,亦不过因其急而不得不先之也。如“治病必求于 
本”,“必”字即中满及小大不利二证,亦有急与不急之分而先后乎其间者,何今之医,动称“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正不知孰为可缓,孰为最急,颠倒错认,但见其举手误人耳。况二便之治,小便尤难,但知“ 
气化则能出矣”之意,则大肠之血燥者不在硝黄,而膀胱之气闭者,又岂在五苓之类?)病发而有 
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此以病气强弱而 
言标本也,如病发之气 
有余,则必侮及他脏他气而因本以传标,故必先治其本,病发之气不足,则必受他脏他气之侮而因标以传本, 
故心先治其标,盖亦治所从生也。)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间者,言病之 
浅。甚者,言病之重也。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盖治不精专, 
为法之大忌,故当加意以调之也。又病轻者,邪气与元气互为出入,故曰“并行”;病甚者,邪专王而肆虐, 
故曰“独行”。间,去声。) 

卷三
气味第七
属性: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此以草言者,木亦在其中矣。青、黄、 
赤、白、黑,五色之正也,然色有浅深间杂之异,故五色之变不可胜视;酸、辛、甘、苦、咸, 
五味之正也,然味有浓薄优劣之殊,故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即此五色五味之变,已不可穷,而天地万物之化, 
又乌得而量哉!)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物性不齐,各有嗜欲,声色臭味,各有所宜,故各有所通也。)天 
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 
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也。清阳化气出乎天,浊阴成味 
出乎地,故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此即天地之运,阳阴之化,而人形 
之所以成也。)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 
彰。(五气入鼻,由喉而藏于心肺,以达五脏。心气充则五色修明,肺气充则声音彰着,盖心主血,故华于 
面,肺主气,故发于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 
乃自生。(五味入口,由咽而藏于肠胃。胃藏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化生津液以成精,精气充而神自生。 
人生之道,止于是耳。而其所以成之者,则在于天之气,地之味。气味之以于用者,则在乎药食之间而已。) 
五味入胃,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 
先走肾。(五脏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走,亦各有先。然既有所先,必有所后,而生克佐使,五 
脏皆有相涉矣。)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谷气入于营卫,其糟粕之质,降为便 
溺,以次下传而出于大肠、膀胱之窍。)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谷之精气,先出于胃,即中焦也,而后至上、下两焦,以溉五脏。之,至也。溉,灌注也。两行,言清者入 
营,营行脉中,浊者入卫,卫行脉外,故营主血而濡于内,卫主气而布于外,以分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大气,宗气也。抟,聚也。 
盖人有三气,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宗气积于上焦,出于肺,由喉咙而为呼吸出入,故膻中曰“气 
海”。)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人之呼吸,通天 
地之精气,以为吾身之真气。故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然天地之气,以吸而入,谷食之气, 
从呼而出,总计出入大数,则出者三分,入止一分,惟其出多入少,故半日不食,则谷化之气衰,一日不 
食,则谷化之气少矣。知气为吾身之宝,而得养气之玄者,可以语道矣。)谷之五味, 米甘,麻酸,大豆 
咸,麦苦,黄黍辛。( ,俗作“粳”。麻,芝麻也。大豆,黄、黑、青、白等豆,均称大豆。黍,糯小 
米也,可以酿酒、北人呼为黄米,又曰黍子。此五谷之味合五行者。 音庚。)果之五味,枣甘,李酸、 
栗咸,杏苦,桃辛。(此五果之味合五行者。)畜之五味,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此五 
畜之味合五行者。)菜之五味,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藿,大豆叶也。薤,野蒜也。薤似韭而 
无实。此五菜之味合五行者。薤,音械。)五色∶黄色宜甘,清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 
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此五色之合于五味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 
枣、葵;(此下言脏病所宜之味也。脾属土,甘入脾,故宜用此甘物。)心病者,宜食麦、羊 
肉、杏、薤;(心属火,苦入心,故宜用此苦物。)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大豆黄卷, 
大豆芽也。肾属水,咸入肾,故宜用此咸物。)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肝属木,酸入肝, 
故宜用此酸物。)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肺属金,辛入肺,故宜用此辛物。此上五节,皆用 
本脏之味,以治本脏之病也。)五禁∶肝病禁辛,(辛味属金,能克肝木。)心病禁咸,(咸味属水,能克 
心火。)脾病禁酸,(酸味属木,能克脾土。)肾病禁甘,(甘味属土,能克肾水。)肺病禁苦。(苦味属火, 
能克肺金。)肝色青,宜食甘,梗米饭、牛肉、枣、葵皆甘;(此下言脏气所宜之味,即“肝苦急,急 
食甘以缓之”之意也。)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也。)脾色黄, 
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此乃调利机关之义也。肾为胃关,脾与胃合,故假咸柔 以利 
其关,关利而胃气乃行,胃行而脾气方化,故脾之宜味,与他脏不同,亦即“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之 
意也。)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色黑,宜食辛,黄 
黍、鸡肉、桃、葱皆辛。(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以通气也。)五味入口,各有所走, 
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 
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 
令人 心。盖谓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谓上、中二焦涩结不舒也。)不出即 
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 
癃。(绻,不分也。约,束也。癃,小水不利也。味过于酸,则上之两焦弗能出入∶若留于胃中,则为 
吞酸等疾;若胃中温和不留,则下注膀胱,膀胱得酸则缩,故为癃也。胞者,如女子胞。胞移热于膀胱者,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也。胞,音包,皆指子宫为言也。此“膀胱之胞”者,因音抛,以溲脬为言也。盖胞音 
有二,而字则相同,特加“膀胱”二字,以明此非子宫,乃俗名“尿脬”也。)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 
而走筋矣。(阴者,阴器也。积筋者,宗筋之所聚也。肝主筋,其味酸,故内为 
膀胱之癃,而外走肝经之筋也。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 
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 
故咸入而走血矣。(血为水化,咸亦属水,咸与血相得,故走注血脉。若味过于咸,则血凝而结,水液注之, 
则津竭而渴。然血脉必化于中焦,故咸入中焦而走血。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 
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 
入而与汗俱出。(洞心,透心若空也。营诸阳,营养阳分也。辛味属阳,故走上焦之气分。过于辛则开窍而散, 
故为洞心,为汗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 
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苦味性坚而沉,故走骨。味过于苦,则抑遏胃中阳气,不能运化,故五谷 
之气不能胜之。三焦之道闭而不通,所以入而复出,其变为呕。又如齿为骨之所终,苦通于骨,内不能受其 
气,复从口齿而出,正因其走骨也。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 
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 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甘性 
柔缓,故其气弱小,不能至于上焦。味过于甘,则与谷气留于胃中,令人柔润而缓。久则甘从湿化,致生 
诸虫。虫动于胃,甘缓于中,心当 矣。 ,闷也。甘入脾,脾主肉,故甘走肉。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卷三
论治第八
属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凡天地万物,变化生杀, 
神明之道,总不外乎阴阳之理,故阴阳为万事之本。)治病必求于本。(万事万变,既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