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三时教,对渐悟之机类所建立,即为诱引不定性之总类,令入中道妙理而设。故述记云,此约机理渐教法门,以辨三时。若对顿悟之机类,即无三时前后次第。此机闻有闻空俱证中道妙理故。故就此三时教判,有年月义类二说。如上依佛一代说法之前后,立初昔今之次弟,是为年月三时。又依佛所说法之义类,立有空中之次第,是为义类三时,如了义灯云。此(三时教)有二义,一约前后,二约义类云云。或唯依年月前后,或唯依义理浅深,或年月义理并依。于中以年月前后,义理浅深,相待并具,成三时之教相为正。

第二篇  诸法概论

第一章  有法

所谓法者,与物体事物同义,一切万有之总通也。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宇宙间所有万事万物,无论其为色(物)为心,为事为理,为有形为无形,皆各有其特性,任持不舍,是曰任持自性。万有皆有其特性故,能为轨范标准,令人生解智,是曰轨生物解。简言之,即宇宙万有。皆保有一定之性质,能引生吾人之了解,故概以法名之。

此宇宙万有,其数无量无边,佛典通名为万有,瑜伽本地分约之为六百六十法,世亲论师,更于百法明门论,略为五位百法,五位者,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也。此中心有八法,心所有五十一法,色有十一法,不相应有二十四法,无为有六法,是为百法如次。

    ┌心法……………八──┐

    │心所有法………五十一│

五位┤色法……………十一  ├百法

    │心不相应法……二十四│

    └无为法…………六──┘

第一节  心法

心法者,心作用之主体,自在缘取境之总相,起分别虑之根本也,此心法为万法之根本,能有心所,故名心王。其数有八,即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心法┤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于中前五识即眼尔鼻舌身五识,如次以眼耳鼻舌身五根为所依,缘色声相味触五境,生了别用。所谓了别者,了者了解了知,别者辨别分别。依根立名,故名眼识等。

第六意识,以第七末那意识为所依,了别法境。此所谓法,有二义,一十八界中法界,二色法心法有法无法三世十八界一切诸法也。通常所谓思虑分别之心作用,皆此第六意识之作用,余识但缘现在法,生了别用。此识遍以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为所缘,又此意识之了别法外,别以作业为所作业。身口意业,并意所作。三界五趣引业满业,并意所作。故此识业用,于诸识中为最强。所谓意者,第七识。此识以第七识为所依,故名意识。

次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任运相续,似一似常,似实我相,故末那识转缘此识之能缘用即见分,分别计度为实我,确执不舍。前第六识,于睡眠闷绝等位,断灭不起。此识恒审思量,虚妄计度,故名之曰末那。末那,梵语,翻为意,以思量为义。所以称为末那识者,简第六意识。

次第八阿赖耶识,此生起万法之根本识也。能含藏色心诸法种子,变现有漏无漏一切诸法,无始以来,常恒现起,以第七识为所依,以种子有根身器界为所缘。

此八识心王,有心意识三名。心有缘虑积集二义,缘虑者,攀缘所缘境而虑知之。积集者,集合含蓄诸法之种子于自心中。意有依止思量二义,依止者,为发起他心心所之根据。思量者,常缘心内而思量。识有了别粗二义,了别者,识别所缘境。了粗者,识别粗显之外境。若约初义,此三即八识之通名。若约后义,则第八识积集色心诸法种子,生起诸法,集起义胜,故名为心。第七识缘所缘境恒审思量为我等,思量义胜,故名为意。前六识,对六境,粗动间断,辨别了解,了别义胜,故名为识,如伦记云,心意识义,自有通别。别名心意识者,赖耶是心,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心法故。末那名意,以与六识为同时根,生六识。六识名识,以对六境分别强故。二通名心意识,谓八识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了别名识故。又二十唯识述记云,谓诸经所说心意识及了别,此四名其体无异,但名差别。心积集义,意思量义,识了别义。又演秘云,心意识三,皆有通别。若缘虑名心依止名意,了别名识,此即通名,八识皆有此三名故。若积集名心,思量为意,了□名识,乃是别名,如次别属第八七六。

次心王缘境,总有三种分别。于现在之世象,不用比知推测等,如其自相任运分别,曰自性分别。如对法云,如所缘相无异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于过去事象,追想忆念而起分别,曰隋念分别。于过现未三世不现见之事象,思构量度而起分别,曰计度分别。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唯有自性别。第七识,自性计度(现在)二分别。第六识,广通三分别。

又八识之缘境作用,有三量之不同。三量者,现量比量非量也。所谓现量者。现谓现前,量谓度量。谓于现前明了之色等境,离名言种类等所有分别,逼附境体,显现量知境之相故,故名现量。所谓比量者,比谓比类,量义同前,谓于不现在前之色等境,藉已知境类比度量而正知之。如远见烟,知彼有火。又见瓶等,从所作性,了知无常。故名彼量。所谓非量者,似现量非现量似比量非比量之总名,即误谬之量知。谓若有境,非可现知明白而照,亦非可比拟推度而知。实无境体,非可量度,于非量处,而起心量。如见杌为人,睹见阳炎谓之为水,又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证有火。故名非量。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唯是现量。第七识唯是非量。第六识通有三量。

第二节  心所法

心所者,心王所有法之略,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之心作用也。心王所缘境,唯取总相。心所不惟取境之总相,亦取其别相。总相者,如缘一株绿树,唯取绿色。别相者,更于绿色上,取新旧浓淡等差别。此心所有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等位,瑜伽作五位,显扬唯室百法五蕴等论,俱作六位。又其法数瑜伽作五十五,对法作五十五,显扬唯识百法五蕴俱作五十一,兹依百法,作六位五十一法。

      ┌遍行   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   欲,胜解,念,定,慧,

      │善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心所法┤烦恼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随烦恼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

      │       ,放逸,惛忱,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   睡眠,恶作,寻,伺,

第一遍行者,周遍行起之心所。一切心作用生起时,此心所必相应而俱起,故名遍行。于中一作意者警觉作动应起心之种子,引令趣所缘境之心作用。二触者,令心心所同触前境,生起受想思之心作用。三受者,领纳前苦乐等境,起爱非爱之心作用,四想者,于诸境取其相貌方圆等像,施设种种名言之心作用。五思者,令心造作善恶等业之心作用。

第二别境,对各别之事境所起之心所。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如安慧云,于差别境中决定,故名别境。彼等境各差别,非一切故。于中一欲者,于所乐境,希望愿求,能发正勤之心作用。二胜解者,于所取境,明了了解,心生决定,谓此事如是不如余,不能引转之心作用。三念者,于曾所境,令心明记不忘,不于余所缘行相散乱,能引正定之心作用。四三摩地者,于所观察境,平等持心,令心专注不散,能生决择智之心作用。五慧者,于所观察境,简择是非,分别善恶,得决定断疑惑之心作用。

 

第三善者,唯善心生起时相应俱起之心所。于中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自性清净,复能清净余心心所之心作用。此中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一切法之真实事理,深信其为实有而随顺忍可。二信有德,谓于三宝之真净德。起深信而生喜乐。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信已及他能得能成而起希望之欲。由斯对治不信,爱乐证修世出世善。二精进者,于断恶事修善事,精勤策励,勇锐坚猛之心作用。三惭者,依尊贵自身及教法二种增上力,崇闲德,重善法,羞耻过恶之心作用。四愧者,依世间诃责暴人厌离恶法之增上力,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业而不作之心作用。五无贪者,于一切顺情境不起贪著之心作用。六无嗔者,于一切违情境不生嗔恚之心作用。七无痴者,于诸法之事理明解不明之心作用,以上三种,生善之作用胜,故名三善根。八轻安者,令所依身心远离有漏烦恼之□重,适悦安乐,堪修道行之心作用。此心所为与定心俱起,能对治惛忱等定障。九不放逸者,于所断恶法,能防令不起,所修善法,能修令增长之心作用。十行舍者,令心不流于掉举,不陷于惛忱处于中庸,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之心作用。不放逸与行舍,皆于精进及及四善根之功能上假立,非别有体。十一不害者,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之心作用。此亦依无嗔之作用所假立,非别有体。虽然,无嗔翻对断物命嗔,不害但违损恼物害,无嗔与乐,不害拔苦,故无嗔配慈,不害配悲。

 

第四烦恼者,烦扰恼乱有情身心之心所。此有烦恼即本惑及随烦恼即随惑二种。贪等六种,为一切烦脑之根本,能生忿等诸随烦恼,故名根本烦恼。于中一贪者,于一切顺情境染著贪求之心作用。二嗔者,于一切违情境心生憎恚之心作用。三痴者,于诸法之事理迷闇不了能生起一切惑障之心作用,亦称无明。四慢者,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之心作用。五疑者,于诸谛理即迷悟因果真实不虚之原理,心怀犹豫之心作用。六不正见者,于诸谛理颠倒推度之心作用。此见之行相有五种,一萨伽耶见,此云身见,又曰我见,于五蕴假和合之身心上起我我所见之心作用。二边见,于前所起我见上执为常住不变或死后断灭之心作用。三邪见,谤因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实事,或邪分别之心作用。四见取见,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其所依五蕴即己身,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之心作用。五戒取见,于随顺诸见所制定之戒禁及其所依五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之心作用。

 

第五随烦恼者,忿等二十种染污法,唯是根本烦恼之分位或其等流,故名随烦恼。于中一忿者,对现前不饶益境忿愤不平之心作用,二恨者,于先所忿事怀怨不舍之心作用。三恼者,追念先忿恨之境,或触现前逆境,暴热很戾之心作用。以上三者,嗔之一分,非别有体。四覆者,恐失财利及名誉,隐藏自所作罪之心作用。五诳者,为获财利及名誉,矫现有德之心作用。六谄者,为取他意或藏已失,曲顺时宜,矫现恭顺之心作用。以上三者,贪痴一分。七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耽醉傲逸之心作用。八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于他之心作用。九嫉者,殉自身之名利,于他所有功德名誉恭敬利养,媢嫉不耐之心作用。此二亦嗔一分,十悭者,于财法两者,不能惠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