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以护法等详分别之。

二、所缘行相门

此门述第八识之能缘所缘,凡心法之作用,不具此二则不成故。若约法相生起次弟,心依境因方得起故,依所缘境,有能缘心。若约唯识转变次第,其境要是识所变故,依能缘心,有所缘境。今准护法等释,先明行相,后说所缘。

此识之自体,以了别为行相。所谓行相者,谓能缘心行于所缘境之体相,即识自体缘所缘境之能缘用也。易言之,即异熟识于所缘相分之上,有了别用,名为行相。故识行相即是了别,了别即是识之见分。所谓见分者,此宗立四分义,明心作用之分限区域。如前所述,宇宙万有,皆诸识所变现。此诸识变现缘起之作用,有四种,是为四分义。护法以前之唯识论师中,对于诸识之作用,或立自证一分,如安慧是。或立相见二分,如亲胜德慧是,难陀净月承之。或立相见自证三分,如陈那火辨是。至护法,更加证知证分,立四分,是为此宗之正义。四分中第一相分者。相者相状义。谓外界之事物映现于心识内之相状,即所缘境之影像是也。凡山河大地日月等外界之事物,皆第八识所变现缘起。诸识中,在第八识,直缘实境为自己之相分。而在七转识,其分别缘虑外界之事物,非即分别缘虑其本质,不过分别缘虑本质映现于心面之影像,恰如映现于境面之影像,但以实境为疏缘,更于心识内变似彼实境之相状而亲缘之,称彼实境为本质,名相分为影像。第二见分者,见者见照,对于前相分分别缘虑之作用也。恰如分别缘虑映现于镜面之影像。第三自证分者,证者证知,自者自体之作用,即前见分。谓以见分之外缘作用为所缘,更证之其结果之作用,恰如境之自体。此自证分,对余三分,亦名自体分,是相见二分之所依故。第四证自证分者,所谓自证,指前自证分更确证自证分之作用也,而又为自证分之所缘,恰如镜后弝,此四分皆识体之作用也。今配合四分于能量所量量果三量。见分对相分,为能量。对自证分,为所量。而自证分,对见相二分,为量果。对见分为能量。对证自证分,为所量或能量。证自证分,对见分与自证分,为量果。对自证分,为能量或所量。相分如绢,见分如尺,,自证分如知其所量数之尺寸,证自证分如证明其结果之正确。正确之知识,俱自此四分成立。此中有难,谓对于自证分立证自证分时,对于证自证分亦应更立证证之证分。若更立者,将无际限。然依护法义,自证分与证自证分,为互相返照之相证作用,确证证自证分者,即自证分。如以尺量绢者,自证分。确证所量之结果正确者,证自证分。而证明确证之不误者,又以此量绢也。故无立第五分之必要,如图

 

八识║本│(影像)

所变║质│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已上所明四分,为一切心心所法所皆具有。今第八识,亦有此四分。而此段所说能缘之行相,谓第二见分。

次所缘者,凡所缘,谓所虑托,谓心法所缘虑所仗托,即见分行相仗之而得起者,即四分中之相分是也。所缘有亲所缘疏所缘,此约亲所缘。此第八识之所缘,有二类三法。二类者,执受与处。三者法,种子有根身器世界也。第八识由善恶业之资助生某果体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界。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能缘之见分仗之而起。此能缘所缘,俱自识体生之作用,非心外法,一种子者,第八识自体上生果之功能,能生漏无漏色心诸法之现行,而其中正为此识之所缘者,一切有漏三性诸法种子,即相名分别习气也。无漏种子,虽依附此识,有漏无漏不相顺故,不为此识所缘。二有根身者,谓五色根(胜义根)及根依处(扶尘根)。此种子及五根,皆是识所执受。所谓执受者,执是摄义持义,受是领义觉义。言摄者,摄为自体。言持者,持令不坏。言领者,领以为境。言觉者,能生觉受。安慧释,解执受义,有两番,如原释云。执受,谓我法分别(遍计自性执者)之习气,以有此故,藏识乃得执取二分别果,故为执受,又谓依处自体,即与所依俱有之色根及名,彼相切近同一安危,故为执受。三器世界者,即所谓处,是有情所依处故,该摄山河草木日月星晨一切外界,其体色声香味触五尘也。前执受者内境,此外境也。即依亲因缘及业增上缘力,自体生时,第八识内变为种子及有根身外变为器界以为所缘,如是以已上内外三境,为此识之亲所缘。然虽云所缘,而此识非如六识有分别缘虑之作用,但依变即缘义,谓变作即缘。

又此识之见分行相,即缘境之相状,极微细故,难可了知。所缘相分中,执受境,即种子五根身,微细难知。非执受境,即器世界,量大难知。

三、心所相应门

此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即除成佛,余一切位,恒与触作意受想思五心所相应,是遍行心所摄故。至转位及佛果,与二十一种相应。

四、五受分别门

五受者,前所说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中受心所,领纳顺违俱非之境相,有忧喜苦乐舍等五种行相。乐喜,领顺境相。谓适悦身,说名乐受。适悦心者,说名喜受。五识名身,意识名心。苦忧,领违境相。谓逼迫身,说名苦受。逼迫心者,说名忧受。舍,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此识唯与舍受相应,不与余受相应。所以然者,一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故唯与舍受相应。二此识是真异熟,随先善恶业势力转,不待现缘,故相应受唯异熟受。三此识常无转变故,故第七识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等变异受相应,便有转变,不能为常一我见之对境,故唯舍并。余四受明了,能分别,行相粗显,非真异熟,有间断变易故,不与彼相应。

五、三性门

此宗分心作用之性质为善不善无记三种,或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四种,能招可爱果之法体,名善。能招不可爱果之法体,名不善。即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善不善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说名为记。无记者,不可记别为善不善之法体也。不能招爱非爱果,不能为此世他世损益,故名无记。此中无记复有有覆无覆二种。覆者,覆障又覆蔽义。有覆无记者,能障碍圣道,又能隐蔽自心,故名有覆。虽有障碍隐蔽之作用,而不能招爱非爱果,故名无记。无覆无记者,无障碍隐蔽之作用,故名无覆。不能招爱非爱果,故名无记。阿赖耶识,是酬过去善恶业因所引生真异熟总报果体故,唯是无覆无记性摄,盖此识为轮回流转之主体,若是善染等法,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即三善趣体既是善,应不生恶。不生恶故,应无流转。三恶趣体既是恶,应不生善。不生善故,应无还灭。又此识是善染法之所依故,若恒是善,应不为恶依。若恒是恶,亦应不为善依。互相违故。又此识是所熏处故,若是善染,如极相臭,应不受熏,故此唯是无覆无记。

六、心所例同门

与此识相应之触作意受想思等五心所,例同心王十义中异熟等六义。一触等心所,亦为前业所感,是真异熟。二所缘行相,亦微细难知。三其所缘境,亦为种根器三种。四相应法,亦触等五心所。但于心王与五数六法中,各除其自体,与心王之相应稍异。五其性亦是无覆无记。六亦至阿罗汉位,方究竟舍。然在心王,约缘彼之烦恼。在心所,就杂彼之烦恼。其余他义中,心所无所执藏义故,不例自相。无持种义故,不例因相。非了别之行相故不例行相受与受不相应故,不例受俱。无起转识波浪相故,不例因果譬喻。即于心王十义中,但得例同果相所缘相应三性断位五门及于所缘行相中别开之不可知一门。

七、因果法喻门

此识是安立三界五趣四生之根本,虽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而非常住。若是常住,则坚密而不能受诸法之熏习。然此识无始时来,前因灭,后果生,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故,能受诸法之熏习故非常住。然虽念念生灭,前后变异,而非断灭。若是断灭,则不能持诸法种子,令不失坏。然此识无始时来,恒一类相续,无间断故,能持诸法种子故非断灭。非断非常,谓之恒转,三十颂以暴流喻之。即此识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犹如暴流,不舍昼夜,前水引后,后水续前,前后变异,中无间断。又如暴流,有所漂溺,此识亦能持烦恼业等,漂溺有情。又如暴流,遇风等缘,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暴流,漂水下上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与内种子外相续法,恒相随转。故颂言恒转如暴流,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

要之,此一门在以暴流显大乘因果相续缘起正理。在此宗,过去未来无实体,惟现法有体,故能成因果义,离断常过。虽过未无体,似无非断义,然前因灭位,后果即生,中间无隔,因果不断。如秤两头,低昂时等,是即非常非断大乘因果缘起正理也。

此宗虽立过未无体,现在有体,亦非不立三世。此宗谈三世,有一道理三世,二神通三世,三唯识三世三种。道理就种言,唯识就相言,神通就证言。道理三世,又云种子曾当三世,即于现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三世。依他诸法,虚假似有,唯一刹那。此一刹那,才生即灭,过于电光,不得暂停。此念前后,体性都无,未生以灭,犹如虚空。然此现在一刹那法,酬前而生,引后而灭。即前念法能引现在,虽是以灭,然就相论,则是曾有。后念法为现在所引,虽是未生,然就相论,则是当有。是故就相而言,此现在一刹那法中,有酬过去因义,就之假立曾因,名为过去。又有引未来果义,约之,假立当果,名为未来。是即于现在一刹那法上以义理假建立三世也。此为依现在种子法酬曾因引当果义所立三世,即依种子有曾当现道理,说有三世。现行法上,亦有酬因引果义,故亦得立之。然彼有间断故,唯就恒续约种子。如述记云,一道理三世,即依种子曾当义,说有去来世。当有名未来,曾有名过去,现有名现在,于现法上义说三故。次神通三世,得宿命智生死智等,依宿命智缘过去,依生死智缘未来,依他心通等缘现在境时,由多修习此智,此三世之事相,宛然显现。其所现之三世,曰神通三世。此为智通所变,实亦现在刹那之相分。如述记云,二依神通,其智生时法尔皆有如此功力,所见皆实非是妄识之所变也。由多修习此去来法,法尔能现随其势分多少时节,理实能缘及所缘法,唯在现在。次唯识三世凡夫等缘过去未来之事物时,妄情心中显现似过未事物之影像相分,其实唯是现在法而唯识所变也,故曰唯识三世。前神通三世,亦唯识所变,为别迷情(唯识)与悟心(神通),别开之。又三种三世皆是唯识,本有法体神智境界,皆不离心故。今作此别立者,为显余二三世有别义故,所以各立别名。妄心所变无别义故,但立唯识之名。如述记云,三依唯识,此义虽通,然前二外,别有异体,多分分别妄心所变,似去来相,实唯现在。

八、伏断位次门

此门明断舍阿赖耶识之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