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药学第6讲寒凉药-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肠胃虚寒者及孕妇忌用。

                      丹      皮
丹皮原名牡丹皮,味辛、苦,性寒。有两大主要作用:
1。凉血:在凉血作用中,又有两种不同的用途,(1)凉血止血:可用于血分有热而致的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月经过多、出疹发斑等症。可与生地、元参、广犀角、赤芍、知母、生石膏、大青叶、茅根、仙鹤草、地榆炭、棕炭等同用。(2)凉血除蒸:因阴虚血热而致骨蒸痨热、无汗,口渴、经闭等症,可用丹皮清血中伏热以凉血除蒸,常与青蒿、鳖甲、地骨皮、桑白皮、元参、秦艽等同用。
2。活血:在活血的作用中,也有两种不同的用途:(1)活血化瘀:对血瘀停滞而致月经闭止,腹中癥块等症,可用本品散瘀血,化癥块。常与归尾、赤芍、元胡、牛膝、三棱、莪术、桂心、红花等同用。例如《妇人良方》牡丹皮散。(2)活血消痈:肠痈(急性阑尾炎)初起尚未化脓而出现发热、呕吐、右下腹疼痛等症,可用本品散瘀血、消痈肿。常与大黄、芒硝、桃仁、冬瓜子、赤芍等同用。例如《金匮》大黄牡丹皮汤。
地骨皮偏治有汗的骨蒸痨热,牡丹皮偏治无汗的骨蒸痨热;地骨皮又能泻肺中伏火,牡丹皮主泻血中伏火。
黄柏与丹皮皆能除肾热,但黄柏苦而坚肾,降肾中邪火,丹皮辛润而凉,清肾中燥火。
凉血止血时炒炭用,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时生用。
用量一般4。5~9克。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有抑菌作用和退热、降血压等作用:能使子宫内膜充血,有通经作用等。

                         地    丁
地丁味苦辛,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外科常用于治疗疔毒、痈肿、无名肿毒、恶疮。经常与蒲公英、银花、连翘、菊花、赤芍、归尾等同用。
内科常配合银花、连翘、大青叶、元参、生地、丹皮、赤芍、黄芩、黄连,等用于瘟毒、疫毒、发斑、狂躁等营血毒热证。也可用于细菌感染而导致的高热烦躁等症。
配银花、天葵、蒲公英、野菊花,名“五味消毒饮”,可用于一切毒疮、痈肿,尤其更常用于治疔毒。也可以此为基础,随证加减。
蒲公英散结消肿的作用较好,长于治乳痈。地丁凉血解毒的作用较好,善于治疔毒。
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有广谱抗菌作用。
用量一般9~15克;病重者可用30~60克。
无热证的阴疮,不宜用。

                    地骨皮
地骨皮味甘微苦,性寒。主要有泻肺火,清虚热的作用。常用于以下情况:
1。 肺热咳嗽:肺经有热、郁而化火而致咳嗽、气急、痰黄、口渴,甚或咳痰带血以及身热鼻衄(小儿易见)、舌红脉数等症,可用本品清泻肺经火热。常配桑白皮、生甘草、黄芩、生石膏、贝母、知母等同用。大便干秘者,可加生大黄、瓜蒌,杏仁泥。儿科有“钱乙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生甘草、粳米),治小儿肺热咳嗽有效。
2。 骨蒸劳热:由于阴虚火旺、血虚内热而致下午潮热、两颧发红、盗汗、口渴、手足心热、烦躁、干咳、甚或痰带血丝、舌质红瘦、脉细数等症,本品能凉血退虚热,是治“有汗骨蒸”的有效药物。常与生地、鳖甲、天冬、麦冬、阿胶、银柴胡、沙参、元参、知母等同用。
3。 消渴烦热:本品能凉血清热,对内热消渴,大渴引饮,饮不解渴,心中烦热等症,可以本品与生地、天花粉、知母、生石膏、生山药、五味子、枸杞子、泽泻、麦冬、玉竹、生黄芪等同用。根据以上经验,我有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本品治疗糖尿病表现为消渴者;也常以地骨皮配泽泻,用于高血压(舒张压高为主)表现为血热肝旺的,均有一定效果,仅供参考。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稍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并有解热及降低血压的作用。
4。 血热出血:因血分有热而致的咳血、衄血、尿血等症,可用本品捣汁(鲜地骨皮)半茶杯至一茶杯饮服(无汁者,可用水煎汁)。咳血、衄血,饭后服;尿血、吐血,饭前服。也可与生地、茅根、藕节、侧柏叶、大小蓟、黄芩炭、丹皮炭等同用。
桑白皮清肺热,泻肺火,偏入气分。地骨皮泻肺火、清血热,主入血分。二药常同用,以气血双清。
用量一般为3~9克。
凡无血分热证及中焦虚寒或虽血分有热而又兼外感者,均不宜用。

海藻
海藻味苦咸,性寒。功用与昆布差不多,但海藻药力较和缓,兼有利水作用。多用于消瘰疬,可配连翘、陈皮、青皮、半夏、夏枯草、南星、黄芩、元参、生牡蛎、牛蒡子等同用。也用于消瘿瘤,常配合昆布、川芎、夏枯草、当归、白芷、细辛、官桂、生牡蛎、香附、胆南星等同用。
海带也能软坚消瘿,但药力不如海藻和昆布。
用量一般6~12克。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不可与甘草同用。

                         胡黄连
胡黄连味苦,性寒。主要有消疳积、退劳热的作用。
小儿不注意饮食或有寄生虫病而致伤害脾胃,影响消化,渐致疳积(腹大青筋、食欲不振、四肢消瘦,下午低热、头发干枯打缕、脾大等),可用本品配焦三仙、槟榔、炒内金、木香、炒莱菔子、枳实、白术、地骨皮、使君子等同用。
胡黄连也可用于湿热痢疾,常配合木香、槟榔、白芍、当归、白头翁等同用。
对于阴虚劳热(下午发热、手足心热、人体渐渐消瘦、两颧发红),可用本品配地骨皮、白薇、百部、沙参、青蒿、炙鳖甲、秦艽、生地、元参等同用。本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于结核性的低热,能收一定效果。
本品小儿科使用最多,常用于小儿身热惊风、疳积等症。
胡黄连细粉用乳汁浸调点眼能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昏、目赤等症,效果良好。
我曾用胡黄连配合鸡内金、柴胡、黄芩、草红花、焦三仙、槟榔、炒莱菔子、陈皮、半夏、芦荟(0。15克)等,治疗八、九岁的小孩传染性肝炎、肝功能常期不恢复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川黄连清热泻火,偏用于湿热毒盛、痢疾、疮毒等实热证。胡黄连主用于阴虚发热、小儿疳积、惊风等症。
用量一般3~9克。
外感发热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黄    柏
黄柏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坚肾益阴。配黄连、木香、马齿苋、白头翁等,可用于湿热痢;配木香、藿香、茯苓、白术等,可用于湿热泄泻;配木通、生地、竹叶、滑石、萹蓄、猪苓等,可用于湿热淋;配茵陈、栀子、车前子、生大黄等可用于湿热郁蒸而致的黄疸;配槐角、槐花炭、地榆、防风等,可用于痔疮便血;配苍术、牛膝、木瓜、苡米等,可用于湿热伤筋而出现下肢痿弱,甚或麻木、瘫痪等症。本品能坚肾清热而益阴,故能清热降火,常配合滋阴药用于清阴虚阳亢所致的虚火。例如知柏地黄丸(熟地、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知母、黄柏)和大补阴丸(地黄、龟板、知母、黄柏、猪脊髓)等,都是治疗阴虚火旺所致骨蒸痨热、盗汗、梦遗、口干、经闭、下午颧红等症的有效方剂。
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的抗菌作用与黄连差不多;对阿米巴、利什曼原虫也有抑制作用;有降低血压及血糖的作用。
我常用黄柏或黄柏炭(12~15克),随证加入白茅根或茅根炭、大小蓟、川断炭、猪苓、茯苓、木通、生地等,用于治泌尿系感染,尿血等症,有较好效果,请参考试用。
清热燥湿用生黄柏;坚肾、清虚热用盐水炒黄柏;治尿血、便血用黄柏炭。
用量一般3~9克;重症也可用12~18克。无实热者慎用。

                     黄      连
黄连味苦,性寒。主要有清泻心胃火热、凉肝胆、解热毒的作用。并有燥湿作用。四川产者效力较好,故又名川黄连。
由于心胃火热而致口舌生疮、目赤牙痛、尿赤便秘等症,可以本品配生地、木通、竹叶、黄芩、生大黄等同用。如血分热毒郁积而生疮疡疖肿等症,可以本品配黄芩、栀子、黄柏、赤芍、地丁、银花、连翘等同用。
温病热邪入心而见神昏谵语、烦躁不宁、汗出口渴、身热、舌红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天竺黄、郁金、菖蒲、远志、连翘、犀角、生地、元参等同用。
心热亢盛而致心烦失眠、口干舌红、尿黄脉数等症。可以本品配栀子、生地、当归、甘草、辰砂、豆鼓等同用。
热邪结滞于胃脘而见心下痞满、脘腹热痛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厚朴、枳实、半夏、瓜蒌、陈皮、茯苓、生大黄等同用。黄连配枳实为治“心下痞”(胃脘部堵塞感)的常用药。
本品还有清肝明目作用。常用方如黄连羊肝丸(黄连、龙胆草、草决明、石决明、密蒙花、夜明砂、茺蔚子、黄芩、柴胡、木贼草、青皮、黄柏、羊肝、蜂蜜),主治肝经火盛,血虚不荣致两目昏暗,视物不清,羞明怕日,雀目夜盲,胬肉攀睛等症。用黄连煎水,外用洗目,也可治目赤目痛,暴发火眼(包括急性结膜炎等病)等症。
黄连还能燥湿。对湿热积滞而致的痢疾(腹痛、大便频数不爽、带有脓血、里急后重、舌苔黄腻、口干不欲多饮、脉象滑数),常以黄连配木香、白芍、当归、槟榔、黄芩、白头翁、茯苓、厚朴、枳实等同用。
黄连配吴萸可用于肝火旺、肝胃不和而致的胃痛嘈杂,泛吐酸水;配细辛可用于口疮;配肉桂可用于心肾不交;配木香可用于痢疾;配干姜用于腹寒痛下痢;配大蒜用于大便下血。前人这些经验,皆用一寒一热、一阴一阳,互相配伍、互相制约而取得功效,在组织处方时,可资借鉴。
黄柏偏用于清下焦湿热,并能坚肾。黄连偏用于清中焦湿热,并能泻心火。
胡黄连偏用于骨蒸劳热,五心烦热,并用于小儿疳疾惊痫。川黄连偏用于中焦湿热,并用于各种疮疡肿毒。
用量一般0。9~6克或9克。阴虚烦热,脾肾虚泄,气虚作泄等皆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黄连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主要有效成分为小糵硷(即黄连素)。

                       黄      芩
黄芩味苦,性寒。是常用的清热燥湿和清热解毒药。能泻中焦实火,燥肠胃湿热,清少阳邪热。兼能凉血安胎。
1。泻中焦实火:因胃火上壅而致的咽痛、牙痛、口腔溃疡、扁桃腺肿痛、膈间闷热、大便干结、肺热咳嗽等症。可用本品清热泻火。常与生地、元参、连翘、黄连、生大黄等同用。兼有外感表证的,可加荆芥,薄荷;咳嗽较重的,可加桔梗、瓜蒌、杏仁、杷叶等。
2.燥肠胃湿热:对由于肠胃湿热、湿热下注而致的泄泻,痢疾,热淋等,皆可用黄芩清热燥湿。常配合黄柏、茯苓猪苓、炒扁豆、炒苡米(治湿热泻)、黄连、葛根、木香、槟榔(治湿热痢)、木通、萹蓄、滑石、猪苓、泽泻(治湿热淋)等同用。对中焦湿热郁蒸而致的黄疸(阳黄),也常用本品配合黄柏、栀子、茵陈、猪苓、泽泻、车前子等同用。
3.清少阳邪热:病邪据于少阳而出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恶心欲呕等症,可以黄芩配合柴胡、半夏、生姜、甘草、党参等同用(如小柴胡汤)。我常用小柴胡汤减去党参、甘草、加茵陈、黄柏、栀子、生大黄、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