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译:《唯识三十论颂》,《大正藏》第31卷。

12、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法师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卷。

13、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译:《大乘广五蕴论 》,《大正藏》第31卷。

14、唐玄奘法师译:《解深密经》,《大正藏》第16卷。

15、唐慧立、彦悰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第50卷。

16、真谛译:《婆薮盘豆法师传》,《大正藏》第50卷。

17、玄奘法师述,辩机编集:《大唐西域记》,《大正藏》第51卷。

18、于凌波著:《唯识三十颂讲记》,台湾,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1998年2月初版。

19、印顺法师著:《印度佛学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年4月版。

20、印顺法师著:《妙云集》上编之六《摄大乘论讲记》;中编之三《唯识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1970年12月版。

21、井上玄真著,芝峰法师译:《唯识三十颂讲话》,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22、宇井伯寿著:《印度哲学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70年2月版。

23、黄忏华著:《佛教各宗大意》,佛陀教育基金会,1988年10月版。

24、黄忏华著:《中国佛教史》,台湾,新文出版社1983年1月版。

25、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8月版。

26、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7、《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四,《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卷五,《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山东齐鲁书社,1991年7月版。

28、《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2月版。

29、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隋唐佛教思想》,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30、《太虚大师全书》第1418册,《法相唯识学》,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印行。

31、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3册,《唯识学概论》;96册,《唯识学的论师与论典》;24册,《唯识学的发展与传承》;29册,《唯识典籍研究》;25册,《唯识思想论籍》;92册,《印度佛教概述印度佛教史论》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1月版。

32、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33、罗竹风主编:《宗教通史简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34、方广锠著:《印度文化概论》,北京,中国文化书院印,1978年8月版。

35、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6、(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文哲学史》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版。

37、演培法师著:《谛观全集》论释四《成唯识论讲记》;论释二《八识规矩颂讲记》;杂说二《唯识法相及其思想演变》,台湾,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6月版。

38、韩廷杰著《唯识宗简史简论》第54页,上海佛学书局,1999年版。

39、韩廷杰著:《成唯识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版。

40、韩清净著:《唯识三十论略解》,中国佛学院刊印。

41、姚卫群编著:《印度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42、佐佐木教悟等著,杨曾文、姚长寿译:《印度佛教史概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43、希尔佰列古笔记:《史念原始佛法》,台湾,原始佛教协会筹备会印,1990年4月版。

44、(印度)R·C·马宗达等著:《高级印度史》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版。

45、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总编辑:《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30、31、32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2001年6月版。

46、李世杰著:《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61年10月版。

47、高崎直道等著:《唯识思想》,《世界佛教名著译丛》第67册,台湾,华宇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48、杨白衣著:《唯识读本》,台湾,高雄财团法人文殊文教基金会印,1999年10月版。

49、慈航法师著:《相宗十讲》,台湾,台北天华出版公司印行。

50、梅光曦著:《相宗纲要正续合编》,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51、刘惠孙著:《中国文化史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52、理证法师《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见姚长寿主编《法源》总第19期,中国佛学院《法源》编辑部。

53、除绍强《无著的唯识思想》,见《佛学研究》第七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研究》年刊编辑部。

54、正刚法师《唯识的识变思想》,见《中国佛学院毕业僧论文集之四》,1992年9月,中国佛学院印。

55、戒忍法师《论唯识学上的赖耶思想》,见《中国佛学院毕业僧论文集之四》,1992年9月,中国佛学院印。





'1' 韩廷杰著《唯识宗简史简论》第1—3页,上海佛学书局,1999年版。

'2'《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大正藏》卷54,第205页c。

'3'宇井伯寿著《印度哲学研究》卷1第335页,台湾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86年版。

'4'《瑜伽论记》卷1,《大正藏》卷42; 第311页b。

'5' 化地部,亦称正地部,音译为弥沙塞部。小乘佛教二十部(或十八部)之一;释迦牟尼佛圆寂后三百年从说一切有分出。相传部主原为国王,为教化人民而舍国出家。该部主张过去和未来是无,现在的无为法是有。

'6'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大正藏》卷50; 233c。

'7' 《婆薮盘豆法师传》全一卷。南朝陈·真谛译。婆薮盘豆,为梵语vasubandhu 之音译,又作婆薮盘陀、筏稣盘豆、婆修盘驮等。婆薮译为天或世,盘豆译为亲;意即天亲、世亲。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此书内容记载:古代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国师憍尸迦有三子,皆称为婆薮盘豆,长子别称阿僧伽(译为无着),第三子别称比邻持跋婆,中子(世亲)独以通名而着称。三兄弟皆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无着、世亲转宗大乘,而成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创始人,本传主要为无着、世亲之传略。

'8' 《婆薮盘豆法师传》卷1,《大正藏》卷50;188c—189a。

'9' 见《婆薮盘豆法师传》卷1,《大正藏》卷50;190a。

'10'《大唐西域记》卷5,《大正藏》卷51,896c。

'11' 见《释氏稽古略》卷1,《大正藏》卷49;,758c:“世尊入灭五百岁,天竺国无着菩萨其弟天亲菩萨,初尚小乘,造论五百部。后契悟大乘,复造大乘论五百部,号‘千部论师’。”

'12' 十大论师:全称唯识十大论师,又作十论匠。即:一、护法(Dharmapala ),译为“达磨波罗”;二、德慧(Gun!amati),译为“窭拏末底”;三、安慧(Sthiramati),译为“悉耻罗末底”;四、亲胜(Bandhusri),音译为“畔徒室利”;五、欢喜(Nanda),译为“难陀”;六、净月(Suddhacandra),译为“戍陀战达罗”;七、火辨(Citrabhana),译为“质呾罗婆拏”;八、胜友(Vises!amitra ),译为“毗世沙密多罗”;九、胜子(Jinaputra),译为“辰那弗多罗”;十、智月(Jnanacandra),译为“若那战达罗”。

'13' 玄奘法师,我国佛教史上最主要的佛典翻译家之一,印度护法系唯识学在我国的主要奠基者(法相宗创始人),中印文化交流的实际推动者、旅行家。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于唐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人称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他的事迹可见: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内典录》卷五、《续高僧传》卷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开元释教录》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

'14' 窥基大师,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俗姓尉迟,字洪道,原名基,亦称大乘基。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长安人,少习儒经,善属文。贞观二十二年(648)从玄奘法师出家,先住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永徽五年(654)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二年后即应诏参与玄奘译场译经,并随从受业,前后共9年。《开元释教录》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10卷、《辨中边论颂》1卷、《辨中边论》3卷;并大造注疏,被称为“百部疏主”。玄奘去世后,他重返大慈恩寺,专事著述。玄奘的学说,大体皆见于他的著作中。他不但通达声明,并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纵横立破”。在著述中常用因明以立说。据《宋高僧传·窥基传》称,玄奘法师所传因明和五种姓宗义,都是窥基独得之秘。对于法相唯识之学,尤其精辟独到。他的事迹可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宋高僧传》卷四。

'15' 韩廷杰著《唯识宗简史简论》第54页,上海佛学书局,1999年版。

'16' 见戒忍法师《论唯识学上的赖耶思想》第2章,《中国佛学院毕业僧论文集之四》,92年9月印。

'17'《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1a。

'18' 理证法师《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的第二章〈阿赖耶识存在的作用及其任务〉,见姚长寿主编《法源》2001年总第19期,第216页,中国佛学院《法源》编辑部。

'19'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1a。

'20' 《成唯识论述记》卷3,《大正藏》卷43,317a。

'21'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21a。

'22'《成唯识论述记》卷1,《大正藏》卷43,239 c。

'23《成唯识论述记》卷1,《大正藏》卷43,238 a。

'24'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b。

'25' 《成唯识论》卷1,《大正藏》卷31,1b。

'26'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1a。

'27'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c。

'28'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卷43,298c。

'29'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卷43,298c。

'30'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卷43,298c。

'31' 《成唯识论》卷1,《大正藏》卷31,1b。

'32' 《成唯识论述记》卷1,《大正藏》卷43,241c。

'33' 《转识论》卷1《大正藏》卷31,62c。

'34' 《瑜伽师地论》卷51,《大正藏》卷30,580a。

'35' 《成唯识论》卷8,《大正藏》卷31,43a。论曰:“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善不善思业,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招引满异熟果故,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故名习气。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余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余生业等种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