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含经菁华节录-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慈心:(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详见第108页四无量心条。

 

二、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焦炭,云何,非为增炭令火灭耶?如是,微劣犹豫'1',若修猗觉分'2'、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

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如是,掉心犹豫'3',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杂.七二六)

'1'微劣犹豫:指心处于昏沉的状态。

'2'猗觉分:又称轻安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为七觉支之一。猗,音依。

'3'掉心犹豫:指胡思乱想,心处于高举亢奋的状态。

 

三、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1'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是谓行真实'2'、空'3'、不颠倒也。若欲多行空者:

莫念村想、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人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想。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

莫念人想、无事想,当数念一地想。唯有疲劳,因一地想故。

莫念无事想、地想,当数念一无量空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量空处想故。

莫念地想、无量空处想,当数念一无量识'4'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量识处想故。

莫念无量空处想、无量识处想,当数念一无所有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所有处想。莫念无量识处想、无所有处想,当数念一无想心定。唯有疲劳,因一无想心定。

彼作是念:我本无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我不乐彼(无想心定),不求彼,不应住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空欲漏、有漏、无明漏'5',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处命存。唯有疲劳,因此我身六处'6'命存故。(中.一九0)(小空经)

'1'我见:(术语)指五蕴假和合之心身,视为常一之义,谓之我见,又云身见。梵语曰没曳达利瑟致,译曰我见。唯识论四曰:‘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起信论曰:‘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2'真实:(术语)指五蕴假和合之心身,视为常一之义,谓之我见,又云身见。梵语曰没曳达利瑟致,译曰我见。唯识论四曰:‘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起信论曰:‘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3'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4'无量识:(术语)无量识者,开上之一切一心识,即无量识也,以摄一切之心数。见秘藏记末。显教亦存此义。法华经一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文句九解之曰:‘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是既明经中智智无边之义,释家亦述理理无边智智无边之义。又华严经三十六说:‘此菩萨摩诃萨知心意识,非即如来,知如来智无量,故心亦无量。’五教章下说十心,以显无尽。是亦经释同曰无量无尽也。

'5'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漏,欲界中除无明,其余一切之烦恼名之。有漏,色无色界中除无明,其余一切之烦恼名之。无明漏,三界中之无明名之。成实论十曰:‘欲界中除无明,余一切烦恼名为欲漏。色无色界有漏亦如是,三界无明名无明漏。’智度论三曰:‘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也。’涅槃经三十七曰:‘善男子!烦恼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智者应当观是三漏所有罪过。’

'6'六处:(杂语)十二因缘之一。在母胎内具足眼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也。处乃十二处之处,为六根六境之通称。根境为生识之依处,故名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四、若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1'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不合会于众,欲离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必有是处。所以者何?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2',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我行此住处(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已,生欢悦,一切身觉'3'正念'4'正智'5',生喜、生止、生乐、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觉正念正智。若欲多行空者,彼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此身离生喜、乐,渍、尽润渍,普遍充满,无处不遍。彼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

彼念内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者,当念外空。

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者,当念内外空。

彼念内外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者,当念不移动。

彼念不移动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者,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6',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已,当以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成就游。(中.一九一)(大空经)

'1'哗:同哗,諠闹之意,音华。

'2'正尽觉:(术语)新译之正等觉,旧曰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中阿含经五十九曰:‘如来无所著正尽觉。’
'3'身觉,毕陵伽婆蹉之圆通,即身根也。

'4'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

'5'正智:(术语)与圣智同。正了法之如何之智也。往生论注下曰:‘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大乘义章三曰:‘言正智者,了法缘起无有自性,离妄分别契如照真,名为正智。’

'6'御复御:指反覆练习控制自己的心念。

 

五、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云何?正思惟。

有七断漏、烦恼、忧戚法:(1)有漏从见断、(2)有漏从护断、(3)有漏从离断、(4)有漏从用断、(5)有漏从忍断、(6)有漏从除断、(7)有漏从思惟断。(中.一0)(漏尽经)

※正确的见解、思惟(正见)、守护六根(护)、乐远离寂静(离)、能维持修行的生活资源(用);忍辱精进的安忍力(忍);断除恶念、恶习(除)、常当思惟静虑(思惟)此乃经中所说的七个对治烦恼(漏)的方法。

 

六、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1'于五相'2':(1)念相善相应、(2)观念恶患、(3)不念此念、(4)以思行渐减念、(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3'。(中.一0一)(增上心经)

'1'念:1.思念。2.讽诵。‘念持’是忆念和受持。

'2'五相:‘五相成身’是五相具备而成就佛身的观法。菩提心论说:‘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

'3'降伏:以威力降伏他人。‘降伏法’是以威力降伏怨敌或是恶魔之法,如修五大明王之法是。‘降伏坐’又名降魔坐,即先以右足置于左股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股上的一种坐法,反之者则叫做吉祥坐。‘降魔’是降伏恶魔。

 

七、当为说自通之法: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

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侵我妻、为人所欺、离我亲友、加粗言、作绮语,他亦如是。

是故,持不盗戒、不他淫戒、不妄语戒,不行两舌、恶口、绮饰。(杂.一0三二)

※‘十恶’谓一杀生。二偷盗。新云不与取。三邪淫,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语,新云虚诳语。五两舌,新云离间语。六恶口,新云粗恶语。七绮语,新云杂秽语。语含淫意者。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拨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并乖理而起,故名恶。又此十恶为苦报之业因,故名曰十恶业。又云十不善业。又此十业能通苦报,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恶业道。‘十善’者,不杀生乃至不邪见也。此十者能顺理,故名善,名十善业,又名十善道,十善业道。准上可知。见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论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为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乐果者。

 

八、尊者舍利子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五除恼(嗔恨)法:

(1)或有身不净行,口净行,莫念彼身不净行,但当念其口净行;

(2)或有口不净行,身净行,莫念彼口不净行,但当念彼身净行;

(3)或有身、口不净行,心少有净行,莫念彼身、口不净行,但当念彼心少有净;

(4)或有身、口、意不净行,哀愍慈念于此病人,莫令此贤因身、口、意不净,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

(5)或有身、口、意净行,常当念彼身、口、意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如是除。(中.二五水喻经)

 

九、不恶语言者,便不嗔恚,亦不憎嫉,不忧缠住,不憎嗔恚,不发露恶。

有五言道:(1)或时或非时、(2)或真或非真、(3)或软或坚、(4)或慈或恚、(5)或有义或无义。

汝等当学,若他说时,心不变易,口无恶言。犹如唾溺污之,不能令大地作非地;草炬不能令恒伽水热作沸汤;画师不能于虚空画作形像,以彩庄染;猫皮囊,柔治极软,以手拳叉'1'、石掷'2'、杖打,或以刀斫'3',或扑著地于,除甄甄声'4',无复有甄甄声。

汝等若为他人拳叉石掷,杖打刀斫,以利锯刀节节解截,心不变易,口无恶言,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其广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当学如是。(中.一九三)(牟犁破群那经)

'1'拳叉:用拳头击打,叉,音叉。

'2'石掷:以石头丢掷。

'3'刀斫:用刀斧砍劈。斫,音浊。

'4'甄甄声:本义为鸟振翅而飞所发的声音。甄,音真。

※和悦地说话,不伤人意,就不会起嗔心了。不起嗔心,也就不会有憎恨嫉妒、忧愁烦恼,也不用常常忏悔(发露恶)了。无论别人如何对自己的指责、时机合不合适、真实性如何、态度好不好、慈悲或嗔恚、对自己有没有益处,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