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含经菁华节录-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3'身作证:亲身证悟。

 

三十三、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1'断,贪、恚、痴薄。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

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杂·八0九)

'1'结:.参见第85页结条。

※‘四果’是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

 

三十四、身邪结:计身有我,生吾我之想,有众生想,有命、有寿、有人、有士夫、有缘、有著。

疑结:所谓有我?无我?有生?无生?有我人寿命?有父母?有今世?后世?有沙门?婆罗门?有阿罗汉?有得证者?

戒盗结:我当以此戒,生大姓家、长者家、婆罗门家,若生天上及诸神中。

有此三结'1',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犹如两牛,同一轭,终不相离。(增·二一三)

'1'三结,是指身见、戒取、疑。五下分结,是指三结加贪欲、嗔恚。参见第85页结条。

三十五、如芬陀利'1'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著。(杂·一一六0)

'1'分陀利:(植物),又作芬陀利,分陀利迦,分荼利迦,分荼利华,奔荼利迦。正开敷之白色莲华也。

 

三十六、犹如青、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著水。

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著世间法。(中·九二)(青白莲华喻经)

 

三十七、如来出现世间,又于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间八法,犹与周旋,犹如淤泥出生莲华,极为鲜洁,不著尘水,诸天所爱敬,见者心欢。(增·三八八)

※世间八法,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三十八、然,优陀夷!有二受:欲受、离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云何离欲受?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离欲受。若有异学出家作是说言:‘沙门释种子唯说想受灭,名为至乐。’此所不应。所以者何?应当语言:‘此非世尊所说受乐数,世尊说受乐数者,如说。’

优陀夷!有四种乐。何等为四?谓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1'乐。(杂·四八四(四八五))

'1'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菩提心’是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三十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法镜经?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法镜经。(杂·八六三(八五一))

 

四十、复次,圣弟子自念净戒'1'│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圣弟子如是念戒时,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升进涅槃。(杂·九二三(九三一))

'1'净戒:清净的戒行。

 

四十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梵行久住。(杂·八三八(八二六))

 

四十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说禁戒。云何为十?所谓承事圣众;和合将顺;安隐圣众;降伏恶人;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不信之人使立信根;已有信者倍令增益;于现法中得尽有漏,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复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当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谓,比丘!十法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而说禁戒。(增·四Ο八)

 

四十三、郁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1',修习梵行?’佛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杂·六三八(六二四))

'1'净业:1.清净的善业。2.修往生净土的事业。‘净业正因’指观无量寿经说修净业正主的因有三种,第一种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四十四、尔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如是念:云何自护?云何不自护?复作是念…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者,当知斯等为不自护,而彼自谓能自防护。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以自防护,虽谓自护,实非自护。所以者何?虽护于外,不护于内。是故,大王!名不自护。大王!若复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当知斯等则为自护。彼虽不以象、马、车、步四军自防,而实自护。所以者何?护其内者,名善自护,非谓防外。’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善护于身口、及意一切业;惭愧'1'而自防,是名善守护。

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杂·一一一六(一二二九))

'1'惭愧:惭与愧。惭是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的精神作用,并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肆、慈善不放逸

一、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皆依于地而得长大,诸善三十七道品'1'之法,住不放逸'2'之地,使诸善法'3'而得长大。(增.二二五)

'1'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2'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3'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

※再好的法门,必须力行,精进不放逸,长养善法。

 

二、譬如伏鸡'1',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2',消息冷暖,而欲令子安稳出壳;如是,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3',无有是处。(杂.四0)

'1'伏鸡:孵蛋的母鸡。

'2'荫馏:音印六。荫,庇护;馏,用热气蒸熟。荫馏,在此指母鸡孵蛋。

'3'漏尽解脱:断尽一切烦恼,脱离束缚而得自在。

※勤于孵蛋的母鸡,随时抱著蛋(荫馏),关怀(消息)著蛋的冷暖,勤勉不离,待时机的成熟(随顺),便见小鸡一只只地破壳而出(成就)了。努力修行,不放逸也像这样的孵蛋功夫呢!

 

三、八大人'1'念:(1)少欲、(2)知足、(3)闲(闲)居、(4)持戒、(5)三昧'2'、(6)智慧、(7)多闻、(8)精进。

弥勒菩萨应三十劫'3'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我以精进'4'之力,超越成佛。

诸佛世尊皆同一类;同其戒律、解脱、智慧,唯有精进不同。是故,此第八大人之念,为最、为上、为尊、为贵。(增.三七五)

'1'大人:大人相是谓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大人指先觉者。

'2'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意思。

'3'劫: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详见第18页。

'4'精进: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精进波罗蜜’又名勤波罗蜜。

 

四、云何?善调琴弦'1',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2'不?四精进太急,增其掉'3'、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4'。

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杂.二五六)

'1'善调琴弦:善于调节琴弦的松紧度。

'2'妙和雅音:弹出微妙和谐优雅的琴音。

'3'掉:掉举,一种令心高举而不得安宁的烦恼。

'4'懈怠:懒惰。

 

五、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1';若能在中者,此则上行。(增.一九七)

'1'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邪见网’(喻)邪见好像罗网,入则不能解脱。

※佛陀有位很用功的弟子,名叫‘二十亿耳’的修行人。眼见同伴们,修行成果殊胜,想著自无所长进,便开始患得患失,身心急躁不安(掉),最后心灰意冷地,还俗回家(悔),心想:家中有大财富,还有能力广作布施,起码比留在僧团中,一事无成要强。佛陀知道后,以琴师必需调整琴弦的松紧度,来演奏优雅的音声作为譬喻,来教导二十亿耳。尊者二十亿耳,把握了适度的努力,不久,便顺利获得了突破,也成为解脱的阿罗汉圣者了。修行,如同调琴弦,必须依著自己身心不同的情况,来作调整。如同巧金师,以生金著于炉中增火,随时扇韝,随时水洒,随时俱舍。

 

六、如巧金师,以生金著于炉中增火,随时扇韝,随时水洒,随时俱舍。

若一向鼓韝'1'者,则于是处,生金焦尽。一向水洒,则于是处,生金坚强。

若一向俱舍,则于是处,生金不熟,则无所用。

如是,专心方便,时时思惟,忆念三相'2',乃至漏尽'3'。(杂.九九一)

'1'鼓韝:鼓,鼓风;或吹火使炽的皮囊。

'2'三相: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槃的相;灭相是无生死涅槃的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这里的三相,是指即止相、举相、舍相。

'3'漏尽:断尽一切的烦恼。‘漏尽智’指控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的智。‘漏尽比丘’是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漏尽明、漏尽通’是漏尽智证明、通的简称。‘漏尽意解’指称断尽一切烦恼之后心意获得解脱,这是小乘阿罗汉所证得之果。‘漏尽无所畏’是四无所畏之一,即在大众之中明言我已经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怖畏。‘漏尽阿罗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