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24-医宗己任编-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冒不仁。附子汤。倍人参川芎天麻(天麻性平。活血脉。通。九窍。)干姜之类主之。或以人参三 
白汤。加川芎天麻。如下虚脉微者。须加附子。伤寒体虚有痰。四五日后神昏不语者。用人参五 
钱。黄 白术当归陈皮各一钱。煎成入竹沥姜汁饮之。有服至十余日方吐一字。月余舌乃能转。 
热净而言。(竟有阴寒相逼。唯八味为宜。)有神思似清。而时昏愦。或语次间忽作鼾声者。大 
危候也。急进归脾养荣等药。参 须用至两许方可。甚者加附子。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火入于肺成烦。火入于肾成躁。盖心火旺。则水亏金烁。唯火独炽。故肺肾合而为烦躁。然 
有属热者。亦有属寒者。如独烦不躁者多属热。惟悸而烦者为虚。如独躁不烦者。多属寒。盖烦 
者。心中烦为内热也。躁者。身体手足躁扰。或裸体不欲近衣。或欲在井中。为外热也。内热者 
。有本之热。故多属热。外热者。多是无根 
之火。故属寒也。有表症不得汗。内外皆热。躁乱不宁。取汗则定。有里实。热郁大便不通。心 
神不宁。脉数实有力。下之定。火客心胞上焦不清。烦躁者。黄连栀子等凉药妙。起卧不安。睡 
不稳。谓之烦。竹叶石膏汤。心中蕴热而烦。清心莲子饮。虚烦有饮。温胆汤。无饮。远志饮子。( 
此等症。全仗心似燃犀烛怪。目如庖丁解牛。方有起死回生之效。不然。最易滋惑失误耳。)脉 
虚大。或微细。心烦不眠。为虚烦。生脉散。加柏子仁茯神当归。有火。加凉药一二味。元参炒 
栀子竹茹花粉。若血液耗散。心神不安者。猛进独参汤。(如因力艰不能服者。浓煎当归补血汤 
代之。)热病脉按之不鼓。躁乱。欲坐卧泥水中。口中和。乃虚阳上攻也。即阴盛格阳。阴极发 
躁。冷服附子理中汤佳。 
x竹叶石膏汤x 
淡竹叶(君) 人参(君) 甘草(使) 半夏(臣) 麦冬(臣) 石膏(佐) 
上加生姜粳米。水煎。空心服。如不禁石膏者。可用济生方。除石膏加茯苓小麦。即人参竹 
叶汤是也。 
x清心莲子饮x 
石莲肉(君) 赤茯苓(臣) 人参(臣) 黄 (臣) 地骨皮(佐) 麦冬(佐) 
车前(佐) 黄芩(使) 甘草(使) 
一方加远志石菖蒲。发热加柴胡薄荷。 
x远志饮子x 
远志(臣) 枣仁(臣) 茯神(佐) 人参(君) 黄 (臣) 当归(臣) 
麦冬(佐) 石斛(君) 甘草(使) 生姜(引) 
若烦甚。加竹叶知母。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振者。责其虚寒。虚则不至于争。故振耸耳。战者。为正与邪争。争则股栗而战矣。战虽重 
于振。而栗重于战也。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也。皆邪正之相争也。大抵气血俱虚。不有荣养 
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若身摇不得 
眠者。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或加味温胆汤。 
x人参养荣汤x 
白芍(佐) 熟地(臣) 黄 (臣) 人参(君) 茯苓(佐) 白术 
(臣) 陈皮(佐) 枣仁(臣) 远志(佐) 肉桂(使) 五味(使) 
甘草(佐) 生姜(引) 大枣(引)(此方当加当归身。) 
此十全大补汤对子也。十全大补。但分气血。此方五脏俱补。无乎不至。虚寒甚者。当加附 
子以治之。阴虚更妙。 
x十味温胆汤x 
枳实(佐) 陈皮(佐) 茯苓(臣) 半夏(臣) 甘草(使) 远志(佐) 
枣仁(臣) 熟地(君) 五味子(使) 人参(君) 
上加生姜大枣。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筋惕肉 。皆因发汗攻表太过。邪热未解。血气虚夺。筋肉失养所致。或不因此。由素禀血 
少。邪热搏于血脉之中。火性动惕故也。如伤寒不经发汗。七八日筋脉动惕。潮热来尤甚。其肉 
不或 。大便秘结不行。小便赤涩。以手按脐旁硬痛。此有燥矢也。加味大柴胡汤。如伤寒十 
余日。曾三四次发汗过多。遂变肉 。身振摇。筋脉动惕。此汗多气血俱虚故也。加味人参养荣 
汤。如汗后虚寒不得眠。筋惕内 。内有热。用加 
味温胆汤。 
x加味人参养荣汤x 
人参(君) 白术(臣) 麦冬(佐) 熟地(臣) 当归(臣) 茯苓(佐) 
甘草(佐) 川芎(使) 五味(使) 肉桂(佐) 黄 (臣) 生姜(使) 
大枣(使) 
如阴虚相火动者。加酒炒知母黄柏。若阳虚下寒脉微者。加熟附子。肉桂倍之。不得眠加远 
志枣仁。 
x加味温胆汤x 
人参(君) 生地(君) 白芍(臣) 当归(臣) 川芎(佐) 枣仁(臣) 
柴胡(臣) 黄连(使) 茯苓(佐) 橘红(佐) 半夏(佐) 甘草(使) 
上加竹茹生姜。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循衣摸床撮空。多是大虚之候。乃精神耗散。不能主持也。不问伤寒杂病。以大剂补之。多 
有生者。伤寒论云。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此乃以脉之弦涩。辨 
胃气之存亡。缘脉弦则迢迢而 
长。知其胃气尚在也。故可以大承气下之而愈。然亦危极矣。必脉实症实者。方可行之。(下后 
即宜大补。)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如经发表多者。用逍遥散加熟地。若发热至八九日外。舌黑。脉洪数无伦。已成败症者。竟 
用人参一两。熟地一二两救之。甚者加煨姜三片。如经攻里多者。轻则四君子加归芍。或补中益气 
大剂与之。甚者竟用人参一两。附子三钱。煨姜三片。以发其汗。然后用四君归芍调理。如病患 
素虚。又发表攻里之未当。六七日后。面黑大喘。舌卷直视。 语。舌滑而胎。脉软无力。按之 
空虚者。以独参汤一两与之。(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是其应也。)次用大剂疏肝益肾汤。汗大出 
而解。如舌黑唇焦。大渴引饮。或兼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者。此必攻伐寒凉过多也。左归饮(不 
用茯苓) 加归芍救之。(阴亏甚者。其脉沉细而数。此时胃气将绝。更当重加参 。)如遇粗 
工发表攻里过当。真阴耗竭。燥结不出。将成败症者。一味养气补血。宿物自下。(至理名言。 
读者宜细玩。轻者逍遥加熟地。或甘露饮。气虚者大剂补中益气汤。甚则竟用人参两许。熟地一 
二两。) 
x四君子汤x 
人参(君) 白术(臣) 茯苓(佐) 甘草(使) 
一方无甘草。有黄 。各等分。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有一种遇粗工攻伐过当。胃阴大伤者。浓煎六味饮与之。虚热者。合生脉散。中气虚者。六君 
理中建中补中益气选用。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有一种不便而不食者。粗工必主便则邪去而膈清。才能思食。我独曰不然。必须养胃以助正 
。助正以去邪。如养未到。邪不即去。不食不妨也。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有不能便而能食者。推陈致新。仓廪盈溢。自能通利。不便无忧。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心烦不安。身痛如束。或足冷耳聋。或咳或呕。乃是发 之候。升麻葛根汤。(脉弱者可加人参。 
食少大便不实者。倍用白术。)血热者。犀角地黄汤。俱可入酒芩连桔梗连翘元参薄荷叶天花粉 
之类。热甚者。(口干舌燥。黄胎。)合白虎汤。以 尽为度。脉伏心烦。谓之欲 。烦止神静。 
肌肤中无隐隐之状。始为 尽。 已出而口干脉洪者。竹叶石膏汤化之。或配凉药一二味。生地 
丹皮之属。洪而无力。兼体虚烦渴。本方加人参麦冬知母。令汗出自愈。呕者。大半夏汤加减。 
脉洪数有力。心下硬痛。口干而胎色渐黄黑色。乃燥矢为患也。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看微甚而 
下之。更衣舌润为愈。如未可下。有潮热烦渴者。且与小柴胡去半夏。合解毒。加栝蒌根主之。 
或加大青亦佳。(大青味苦。大寒之物也。解心胸热毒。治伤寒发赤 烦痛。)有内伤元气不足 
之症。误作外感。虚火游行于外。亦发 。第脉虚大。倦怠。懒于言动。自汗。为异耳。(因气 
血虚。亦身痛心烦作热。若作有余治。立危。速进补中益气。熟睡热止为愈。)内伤发 者。胃 
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宜补以降之。大建中汤。内有伏阴。或误服凉药。逼其虚阳浮散 
于外。而为阴 。脉虽洪大。按之无力。或手足逆冷。过乎肘膝者。先用炮姜理中汤。以复其阳 
。次随症治。 
x大半夏汤x 
治诸呕要药。 
赤茯苓(臣) 半夏(制君) 陈皮(佐) 生姜(使) 
x大建中汤x 
黄 (君) 人参(臣) 当归(臣) 白芍(佐) 桂心(使) 黑附子( 
制使) 甘草(佐) 半夏(佐) 生姜(引) 大枣(引)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伤寒热湿伤脾。则身发黄。黄如橘皮而明者。热多。脉必数。(一身不痛。)解热为主。黄 
如熏黄而暗者。湿多。脉必沉缓。(一身尽痛) 渗湿为主。初起脉有力。能食不大便。茵陈大黄 
汤微利之。(或仲景茵陈蒿汤) 次用茵陈五苓散。以渗湿解热。稍久宜固脾胃。本方倍白术。 
气虚。脉缓弱体倦。加人参。或参术健脾汤。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 
愈。食不减者。用茵陈栀子各三分(二钱五分为一分)升麻秦艽各四钱。共末。水煎服三钱。以 
知为度。(秦艽退黄极妙。以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无湿热者。恐伤燥。宜慎之。)水湿伤 
脾。脾寒。色见于外。为阴黄。脉沉身冷是。四苓散。(即五苓去桂)加炮姜茵陈。重者加附子 
。从阴症治。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黄。理中汤加茵陈服之。海藏云。伤寒病。遇太阳太 
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侮土。一则土气不足。水来侵之。(方 
治如下)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汤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茯苓 
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汤。加 
陈皮白术生姜半夏茯苓主之。(韩氏名茵陈陈皮汤)发黄。四支遍身冷者。茵陈附子甘草主之。 
(韩氏名茵陈附子汤)发黄。支体逆冷。腰上自汗。茵陈汤加附子甘草干姜主之。(韩氏名茵陈 
四逆汤。)发黄。冷汗不止者。茵陈汤加附子干姜主之。(韩氏名茵陈姜附汤)发黄。服前姜附 
诸药未已。脉尚迟者。茵陈汤加吴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主之。(韩氏名茵陈茱萸汤。)赵宗颜 
因下之太过。生黄。脉沉细迟无力。次第用药。至茵陈附子汤大效。(次第用药者。谓先投茵陈 
茯苓汤。次茵陈陈皮汤。又次茵陈附子也。后赵秀才下早病黄。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至茵陈四 
逆汤。)有瘀血发黄。脉必微而沉。或沉结。不若瘀热之脉。浮滑紧数也。又外症必有如狂。腹 
满。小便自利等候。宜于蓄血条求之。 
x茵陈大黄汤x 
治伤寒发黄。面目俱黄。小便赤。 
茵陈(君) 栀子(臣) 柴胡(佐) 黄柏(佐) 胆草(使) 大黄(炒使) 
升麻(使) 黄芩(使) 
上 咀。水煎。早晚食后温服。 
x茵陈五苓散x 
上以茵陈浓煎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