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24-医宗己任编-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浓朴汤x 
浓朴 槟榔 枳实 泽泻 青皮 黄芩 甘草 
x调金汤 x 
黄芩 黄连 泽泻 当归 白芍 丹皮 神曲 
陈皮 浓朴 姜引 
按四明自造泽泻汤并加减四方。治痢甚验。今录于下。以备临是症者之采用。 
x泽泻汤x 
泽泻 丹皮 楂肉 滑石 当归 白芍 黄芩 
青皮 浓朴 木香 甘草 
红积加川连八分至一钱五分。见血加生地二三钱。初起毒盛。人如壮实者。加酒制大黄二三 
钱。如身热。加柴胡一钱。 
x初起方x 
泽泻 丹皮 楂肉 滑石 当归 白芍 黄芩 
青皮 浓朴 柴胡 黄连 甘草 
x起数日腹痛后重方x 
泽泻 槟榔 浓朴 当归 白芍 川芎 柴胡 
黄芩 黄连 桃仁 滑石 甘草 
x半月余方x 
泽泻 橘红 浓朴 升麻 当归 白芍 生地 
黄芩 灯心 莲肉 黄连 甘草 
x久痢方x 
泽泻 茯神 人参 丹皮 生地 熟地 黄芩 
黄连 当归 白芍 

卷三四明心法(下)
鼓症
属性:鼓。即肿满也。不论五脏六腑。新久虚实。一味补中益气汤尽之。但有郁而成者。和中丸妙。 
(妙在陈皮木瓜两味。)即种 
种初起俱可。舍是而别有方法。吾不信也。又有一种寒水侮土者。其肿必先头面四肢起。然后及 
于腹中。惟此症可以补中益气汤。吞金匮加减肾气丸。(此症单服补中固不效。单服金匮亦不效。 
)然当治之于早。不然水势冲中。士崩岸败。无济于事矣。又有中虚而挟燥膨满者。竟用补中益 
气汤送玄明粉三钱。其应如响。)又有一种食鼓者。乃是饮食所伤。初起必先雀目。(俗传鸡盲入 
肚者。即此症也。)医家不信。只治眼目。不知乃是鼓之根也。此时当急用清剂以治之。经曰。 
开鬼门。洁净府。去郁除。陈是也。然古法太峻。今定一保中丸。久服自愈。(保中亦未始不峻。 
久服必伤中气。用宜斟酌。张盱江云。胀满悉属脾虚运化不及。浊气填塞所致。初起微佐以消化 
舒郁为先。势甚而二便涩滞者微利之。弱人或稍久。一切痢后疮疽后产后。必参术 芍。大补脾气 
为主。而佐以消化。浓朴木香黄连之类。然王道无近功。必数十服以渐取效。常见用商陆牵牛 
等行水法。一泻即消。然三日后复起而死者。比比皆是。良由病家求。速效。医家不明理。天人 
天年。悲哉。历考古今明医。无逾于东垣丹溪薛新甫王损庵矣。岂肯旷日持久。而不知克伐之功 
速耶。其如中气何。可与高明言。难与俗人道耳。东庄云。治肿胀任其效否。当以前法为枢机 
。疏凿浚川神 等方。非万分禀浓。形盛气实。不可妄用。丹溪补脾保肺清火。实不易之则也。 
x和中丸x 
陈皮(一两) 木瓜(一两去穣)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一两) 甘草( 
一两) 
上为末。蒸饼丸。食前白汤下三五十丸。 
x金匮加减肾气丸x 
治脾肾虚寒。腰重脚肿。湿饮留积。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气喘痰甚。或已成 
水症。其效如神。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山药(一两) 萸肉(一两) 丹皮(一两) 附子(五钱 
)肉桂(一两) 牛膝(一两) 车前(一两) 熟地(四两掐碎酒拌杵膏) 
上为末。和地黄膏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x保中丸x 
枳实(炒) 浓朴(姜汁炒) 黄芩(酒洗) 半夏(姜汁炒) 苍术(米泔浸炒) 陈皮 
莱菔子(炒) 三棱 蓬术(等分) 
上神曲为丸。 

卷三四明心法(下)
膈症
属性:膈症之病形何如。曰。膈之为病。一阳明尽之矣。丹溪以噎膈反胃之病。谓得之六淫七情。 
遂有火热炎上之化。多升少降。津液不布。血液衰耗。胃脘干枯。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 
行。食物难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相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入即吐出。 
名之曰膈。(饮食之际。气忽阻塞。曰噎。心下隔拒。或食到膈间不得下。曰膈。良久复出者翻 
胃。丹溪合而为一。固为未尽。医贯竟以噎膈为上脘干槁不纳食。而以呕吐归之翻胃。则亦不尽 
其理。东庄云。噎膈亦有食入而吐者。但不同于翻胃之每食必出。翻胃止吐原物。有食必尽。噎 
膈则或食或痰或白沫酸水。或多或少。或初病不 
吐。而久之屡作。或吐糟粕。非痰非食非血。若酱汁然者。此上脘下脘枯槁。皆噎膈也。)总缘下 
脘与厥阴少阳相逼。七情用事。肝胆先病。病则郁而生热。热则其气熏蒸于胃。久之胃中阴血亦 
干。而渐至糟粕不能受。气化之推移。积叠于胃底。于是胃中之气。上逆而为火。中脘为火所盘 
踞。竟不思谷矣。其津液不能下行。则小肠下之阑门。亦致枯槁。小肠手太阳也。闭则生火。愈 
干则愈热。愈热则愈干。亦不能司其泌别矣。然后膀胱无所禀受。而小便赤浊。大肠无所禀受。 
而便若羊矢。(大肠无血故也)成不治之症矣。(从胃脘上下。溯源穷流。阐发靡遗。膈症主此。 
思过半矣。)总之胃为气血之海。人见其不思饮食。便为胃气之虚。用参 白术补之。见其食即 
呕吐。便为胃中之寒。以姜桂茱萸暖之。 (补之则增其膈。暖之则速其亡。总因不达三阳结三 
字之精义耳。)殊不知肠胃之为物。最喜润泽。试以羊豕之肚观之。必是滑腻稠粘。如液如脂。如 
膏如泽。在人胃亦如是。所谓阴也。膈症之人。其肠胃必枯槁干燥。绝无滑腻稠粘等象。是胃阴 
亡也。阴亡。地气绝也。地气绝。则天气从何处生乎。故多死。(急救胃阴。亦或有得生者。) 
膈症与翻胃何以辨之。膈症饥欲得食(可知非不思食也。实不能食耳。前后思食思谷等数思字。俱改 
能字为妥。)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若一入胃。 
无不消化。不复出矣。惟男子年高者有之。故曰少无噎膈翻胃者。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 
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夜而吐。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出。原物酸臭 
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男女老少皆有之。(此辨甚明。)治膈症者。或以为胃虚而 
用温补。或以为开郁而用香燥等剂。必至死 
而后已。(温补香燥。俱以助火。药与症反。不死何待。)不知此乃关门枯槁。肾水不能上达。 
经曰。肾乃胃之关。关门不利。升降息矣。关门。即气交之中。天之枢也。故肾旺。则胃阴充足。 
胃阴充足则思食。当用六味饮加归芍养之。(予治荆溪潘尔修之膈。用左归饮去茯苓加生地当 
归。两大剂而便润食进。又十剂而两便如常。饮食复旧。盖以左归饮中有甘草。则直走阳明。以 
和其中。且当归生地合用。则能清胃火以生其阴。胃阴上济。则贲门宽展。故饮食能进。胃阴下 
达。则幽门阑门皆滋润。故二便如常。去茯苓者。恐其分流入坎。不若端顾阳明之速效耳。) 
或血燥大肠枯干。有黑屎积叠胃底。则当以熟地五钱。当归白芍桃仁麻仁各三钱。微微润之。如 
其形体如常。气血充足。即以前方内加大黄一二钱。以助血药。(东庄云。损庵尝言大黄治膈之妙 
。实出至理。但不可施于久病与羸败者耳。如用。竟合四物汤或麻仁润肠丸佳。)大肠一润利。 
而胃自开矣。(惯用大黄者。第见其用以败胃耳。而不惯用大黄者。偏能用以开胃。岂非奇绝 
。)一开之后。大剂六味左归等类。不数饮之。方有济也。脉必至数均调。其形体则微大而弦。有 
一种大便甚利且溏。(与膈症分别处。只在此。)每食必吐。是名翻胃。王太仆云。食入反出。 
是无火也。八味丸主之。此验症全在大便。如一干结。便非无火。一味滋润如前法。(东庄云。此症 
则王太仆之论为的。壮水之主益火之原二法。随症并用。赵氏分噎膈为无水。反胃为无火。非 
也。噎膈但不能食耳。反胃必吐。即出久出。以迟速分也。) 

卷三四明心法(下)
吞酸
属性:吞酸之病形何如。曰。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 
是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 
酸者。尽是木气郁甚。熏蒸湿 
土而成也。或吞或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拂郁之极。 湿热蒸变。 
如酒缸太甚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若非木气。即寒即热即饱即拂郁亦不酸。以酸为木气也。 
曰。胃与肝胆。其分野若何。而能令种种作酸也。曰。少阳与阳明经。相并而行。肝并于胃。故 
胃热。则少阳相火。与厥阴之火。皆外相引而熏蒸。至于七情之郁。轻者木气太盛。干犯土位。 
重者肾水枯涸。肾水奔逆。载水上浮。荆棘横施。湿土混浊。不由于寒。不由于热。而吞吐皆酸。 
此又河间东垣因热因寒之说所不及也。又有一种饮食入胃。即成酸味。此必伤寒久疟。胃阴未复。 
水谷入胃。增其湿热而酸者。当以淡味滋养真阳。而后可治也。(东庄云。吞酸一症。东垣作寒 
论。河间丹溪作热论。世人因有标本之说分属之。但治酸常得芩连症。姜桂者甚少。岂东垣之法 
可废与。缘治初见必用温散。久之寒化为热。未有不从热治也。予特未遇初病者耳。) 

卷三四明心法(下)
眩晕
属性:眩晕之病形何如。曰。眩晕之病。悉属肝胆两经风火。风火属阳阳主动。故目眩转而头晕也。 
譬如火焰得风。则旋转不已。缘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 。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 
者。从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 
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 
入深。则随目系以入于脑。人于脑。则脑转。脑转 
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而转矣。所谓邪者。总风寒湿热内外之诸邪也。然则何为而属于肝 
胆。盖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是必循筋脉而才能上注。肝主筋。肝有风火。则筋病。而上 
注者。壅而不行。所谓目系者。因风火而燥。燥则收引而急。急则目眩。此一说也。又胆经之脉 
。从童子 穴。终足厥阴。故胆经风火。亦致掉眩也。故经曰。诸风掉眩。悉属于木也。又有太 
阳之气。标在于巅。又络于脑。又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阴于足外。故寒水之气太过。凌逼真火。 
亦眩仆也。又有心下有支饮。其人冒眩。是格心火不行。而上冲头目也。又有风寒相搏。食谷即 
眩。是内受湿饮之郁。而不足之微阳。与所郁之热。并而上冲于头目为眩也。睛明穴。属阳明。( 
谦按。睛明穴属太阳。此言属阳明。故注以俟考。)又阳明支者。入目内 。故眩也。又有肾阴 
不足。三阳之焰。震耀于当前。(阴虚之人。常若眩晕。目中忽见火如星炮。胸膈必有痰。发晕 
时眼不可开。开则所见之物。非倒即斜。)中土虚衰下。逆之光。上薄于颠顶。(土虚之发。其眩 
仆也不能起。必恶心呕吐。而五心烦热。)此则似乎不关于肝胆两经。不知其始也。各有所因 
。其终也。不能不由其所从历之途。而见端于极也。则仍谓之悉属于木可也。(此与吞酸两症。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