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60-脉症治方-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刺口探令吐宿食尽。不吐更服。吐讫仍服。三吐乃止。此法胜于他法远矣。世俗鄙而不用。 
坐视其死。哀哉。吐后以二陈汤。加参术调理。万无一失。 

卷之二暑门
泄泻
属性:脉 右关脉弦大。或弦濡而滑。为泄泻。脉数疾为热。沉细为寒。弦而迟者气泄。心脉止者 
惊泄。诀云。下利微小即为生。脉大浮洪无瘥日。 
症 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曰∶湿多成五泄。戴氏云∶有飧泄者。谓水谷 
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溏泄者。渐下污积粘垢。湿兼热也。 泄者。利下澄澈清冷。小 
便清白。湿兼寒也。濡泄者。体重软弱。泄下多水。湿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因湿 
胜气脱也。若此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其可执一而治之乎。 
治 按戴氏云∶泻水腹不痛者。湿也。宜四苓散。加二术。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 
气虚也。四君子汤。加白芍药、升麻、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四苓散 
。加芩、连、木通、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二陈加苍白术、海石、青黛、黄芩、 
神曲、或用吐法。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轻者。保和丸。重者白术、枳实、山 
楂、神曲大黄、消而下之。后用参苓平胃散调之。大抵治泻通用胃苓汤。随症加减。 
方 胃苓汤治泻通用。 
浓朴 苍术(各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陈皮(八分) 甘草(炙三分) 茯苓(八分) 猪苓 泽泻 
车前子(各七分) 桂(三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红枣一枚。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服。 
夏秋之间。温热大行。暴注水泄。加黄连、扁豆(各八分)、升麻、山栀、木通(各五分)、白 
芍药(一钱)。 
发热燥渴。加葛根、石膏、滑石(各一钱)。 
黄胆。小便赤涩,加茵陈、石膏(各一钱)、山栀、木通、白芍药(各八分)。 
饮酒便泄。此酒积也。加白芍药、黄连、扁豆、干葛(各一钱),去桂。 
寒月溏泄清冷。腹痛。或伤生冷冻饮料食者。加神曲、麦芽、砂仁、益智、木香(各七分)、干姜 
(五分)。 
久泻胃气下陷者。去猪苓、泽泻、车前子,加人参、黄 、白芍药(各一钱)、升麻、柴胡、羌 
活、防风(各四分)。 
久泻。脾胃虚滑不禁。加肉豆蔻(一钱)、诃子(八分)、木香、干姜(各五分)。 
久泻。胃虚膨闷。干呕者。加藿香、砂仁、半夏、干姜(各七分),去猪苓泽泻、车前子。 
热甚下泄如热汤者。加芩连、木通、滑石(各八分),去桂、腹中 痛。下泄清冷。喜热不渴 
。此寒泻也。倍桂,加干姜、肉果(各八分)、木香(五分)、寒甚者。附子理中汤。(方见寒 
门)。 
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此元气下陷。及大肠不行收令而然也。本方去浓朴、苍术、猪苓泽 
泻、车前子,加人参、芍药、神曲、诃子、肉果、乌梅、五倍子(各等分)为丸。防风升麻 
汤下。完谷不化。属热。加芩连、滑石(各一钱)、属气虚者。加人参、芍药、升麻(各等 
分),去猪苓泽泻、桂。食积泻。加山楂、神曲、麦芽、白豆蔻仁(各一钱)、甚者。枳壳大黄 
汤。 
凡诸泻。本方。春加防风、白芍药(各八分)夏加黄连、香薷、扁豆(各一钱)。秋加 
藿香、槟榔、枳壳(各七分)、乌梅(二个)。冬加干姜、砂仁(各七分)。 
又方 助胃丸治大人小儿诸般泄泻。 
浓朴 苍术 陈皮(各一两五钱) 甘草(炙四钱) 猪苓 泽泻 茯苓(各一两) 白术(一两 
五钱) 桂(三钱) 肉果(鸡蛋清炒一两) 山楂(二两) 
上为末。神曲二两。打糊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清米汤化下。 

卷之二暑门
痢疾
属性:脉 脉滑。按之虚绝者。必痢也。寸浮数。尺涩。必下青脓血。沉弦。必下重。脉数。若微 
发热。汗出者。自愈。脉微弱数。自止。脉沉小留连者。易治。数大身热者。难治。 
症 痢者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肠垢。或无糟粕相混。虽有痛不痛大痛之异。然皆里急后 
重。逼迫恼人者。谓之痢也。属湿热及食积。三者。别青黄赤白黑五色以属五脏。白者湿热 
伤气分。赤者湿热伤血分。赤白相杂。气血俱伤。黄者食积。或云青绿杂色。是风与火。下 
如豆汁者。赤白相混。湿毒也。钱氏云。红黄黑皆热。青白谷不化者为冷也。抑考其本。皆 
由肠胃所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秽。郁结日深。伏而不作。时逢炎暑。 
相火司令。又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热蓄积。而滞下之症 
作矣。以其积滞之滞行。故名滞下。即痢是也。其湿热秽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 
赤白混下。气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气弱不运。脾积不磨。陈积既滑。下凝犹鱼脑矣。甚 
则脾胃空虚。开司失守。浊液迸流。色非一类。错杂混下。状如豆汁矣。若脾胃下陷。虚 
坐努箦。色如白脓矣。其热伤血深。湿毒积秽。粘结紫色。则紫黑矣。其秽浊积而欲出。气 
滞而不与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后重里急。数欲便而不能便。此皆大肠经有所途遏窒碍。气 
液不通故也。宜详审之。 
治 河间云滞下症。属湿热郁遏肠所致。又云无积不利。初起一二日。元气未虚者下之。枳 
壳大黄之类。此通因通用法也。又云行血则便脓自愈。当归白芍药桃仁红花之类。调气则后 
重自除。木香槟榔之类。切忌止涩。又云后重则宜下。木香槟榔丸主之。腹痛则宜和。白术 
白芍药甘草陈皮当归之类。身重则宜温。姜附之类。脓血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 
重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防风羌活之类。 溏为利者。温之。附子理中之类。在表者 
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谓吐也。在下者竭之。谓下也。身表热者内疏之。柴胡葛 
根之类。小便涩者分利之。五苓之类。火热者寒之清之。芩连之类。气滞者调之。木香槟榔 
枳壳之类。积滞者去之。枳实浓朴大黄之类。气虚而下陷者升举之。人参黄 白术甘草升麻 
之类。血虚者补之。人参当归芍药之类。呕者和之。生姜半夏陈皮之类。噤口者。胃热也。 
人参黄连补而清之。各从其类也。变症多端。难以枚举。姑撮其要。以俟知者。 
方 加减黄芩芍药汤治赤白痢疾。 
黄芩(炒) 枳壳(各一钱五分) 白芍药(炒二钱) 槟榔(一钱) 木香(八分) 甘草(炙三分) 
当归(一钱) 苍术(一钱) 浓朴(八分) 白术(一钱五分) 陈皮(八分) 黄连(炒一钱三 
味乃痢必用之药) 
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食远服。腹痛。加砂仁、木香(各五分)、 
后重。加滑石(一钱五分)。 
赤痢。加川芎、桃仁(各一钱)、再加当归(五分)、初欲下之。加大黄(五钱或三钱量虚实用)。 
白痢。加白茯苓(炒)、滑石(各一钱)、初欲下之。加大黄(五钱并量虚实增损)。 
赤白相杂者。并加上二药。盖芎归桃仁以理血。滑石茯苓陈皮以理气初欲下者。亦加大黄 
(五钱)、食积。加山楂、枳实(各一钱五分)。 
如白痢久。气虚胃弱。或下后未愈。减芩连、芍药(一半),去槟榔、枳壳、浓朴,加人参、 
黄、茯苓(各一钱)、砂仁、干姜(各五分)。 
赤痢久。血虚胃弱。或下后未愈。减芩、连、枳壳(三之一),加川芎、熟地黄、阿胶(各一钱)。 
赤黑相杂。此湿胜也。或小便不利。及赤涩短少。加木通、泽泻、茯苓(各一钱)、山栀( 
八分)、以分利之。 
血痢。加川芎、生地、槐花、地榆(各一钱)、添当归(五分)。 
久不愈。减芩、连(各七分),去槟榔、枳壳、浓朴、苍术,加阿胶、地榆、侧柏叶(各一钱五分)、荆芥穗(五 
分)。 
炒黑干姜(七分)。 
痢已久。重不去。此大肠坠下。去槟榔、枳壳,加升麻、荆芥穗(各五分)。 
呕吐。加石膏(一钱五分)、半夏、山栀(各一钱)、入姜汁(一盏)、缓呷之。以泻胃口热。 
痢而腹痛。加干姜、肉桂(各七分)。 
痢久滑泄不禁。腹中已消。去槟榔、枳壳、浓朴、减芩连一半,加诃子肉果粟壳(各一钱)、乌 
梅(二个)。 
痢久气血两虚。元气下陷者。去芩、连、枳壳、槟榔、浓朴,加人参、黄 (各一钱五分)、 
升麻柴胡(各五分)。 
痢而渴者。加麦门冬、滑石(各一钱)、五味(十五粒)、乌梅(二个)。 
秋后痢。加扁豆、炒黑干姜、半夏(各八分)、减芩、连(三之一)。 
春冬痢。加干姜、肉桂(各七分)、藿香、白豆仁、砂仁(各八分)、肉果(一钱)、减芩、连(三之一) 
痢而脉沉。四肢厥。自汗。下如 溏。或澄澈清冷者。寒也。减芩、连、槟榔、枳壳、浓 
朴、苍术,加人参、熟附子、干姜(各一钱五分)、以温之。 
又方 加味香连丸治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脓血稠粘者。黄连(去芦毛净一斤,用吴茱萸半 
斤、烧酒半斤、湿透同黄连盒一时、炒干,去吴萸)、木香(四两不见火)、肉果(六两、用鸡蛋清 
炒透)、滑石(六两用牡丹皮三两同煮半日,去丹皮)、当归(二两酒浸焙干)、枳壳(麸炒二 
两)、甘草(炙一两) 
上为末。每用粟米糊为丸。绿豆大。每服大人八十丸。小儿五十丸。赤。灯心乌梅汤下。白 
。生姜粟米汤下。 
又方 参苓白术散痢后调理甚妙。(方见内伤类)。 
本方加石菖蒲一两。木香五钱。为末。空心饮汤调服二钱。 

卷之二暑门
疟疾
属性:脉 脉诀云∶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弦小紧者宜下。弦迟宜温。弦数宜汗。浮大 
而滑宜吐。洪数无力为虚。代散则死。 
症 内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痢疟。盖先热后寒。名曰温疟。但热不寒。名曰瘅疟。经年不 
瘥。结成 瘕。名为老疟。亦曰疟母。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自汗。为湿疟。寒热不除 
。但惨 振栗。病以时作。为牝疟。因伤食而得为食疟。一岁之中。长幼相似。谓之疫疟。 
愚按内经、明言夏伤于暑所致。何世医悉谓脾寒。而用温热之药。盖战栗恶寒者。火极似水。 
亢则害。承乃制故也。又按丹溪云∶疟因暑邪舍于荣卫之间。腠理不密。复遇风寒。闭而不 
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荣卫煎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并则病作。离则病止。并于阳则热 
。并于阴则寒。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在气则早。在血则晏。渴者燥胜。不渴者湿胜也。机 
要云∶在太阳经为寒疟。治多汗之。阳明经为热疟。治多下之。少阳经为寒热疟。治多汗之 
。此三阳经受病。谓之暴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乃伤之浅者。在三阴经。则总谓之温疟。 
发在处暑后冬至前。乃伤之重者。此说良是。其三阴经则作于子午卯酉日。少阴疟也。作于 
寅申巳亥日。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太阴疟也。临症宜详辨之。 
治 丹溪云∶疟得于暑。当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郁而成痰。宜养胃化痰。发汗为主。邪气 
得出。自然和也。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小柴胡,加川芎、苍术、升麻、葛根之 
类。有汗要无汗。扶正为主。带散。以参、 、归、术、芍药、黄柏、麦冬、五味、之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