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47-药征-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此证始备矣。为则按∶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俱有甘草。而大小承气汤、浓朴三物汤, 
皆无甘草也。 
汤证曰∶或如狂、或少腹急结,是虽有结实。然狂与急结,此皆为急迫,故用甘草也。大小 
承气汤、浓朴三物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俱解其结毒耳。故无甘草也,学人详诸。 
辨 误 
陶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孙思邈曰∶解百药之毒。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 
治七十二种金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呜呼?此说一出,而天下无复知 
甘草之本功,不亦悲哉?若从三子之说,则诸凡解毒,唯须此一味而足矣!今必不能,然则 
其说之非也可以知已。夫欲知诸药本功,则就长沙方中,推历其有无多少。与其去加,引之 
于其证。则其本功,可得而知也。而长沙方中,无甘草者居半,不可谡众药之主也,亦可以 
见已。古语曰∶攻病以毒药,药皆毒,毒即能。若解其毒,何功之有?不思之甚矣。学人察 
诸。夫陶弘景、孙思邈者,医家之俊杰,博治之君子也。故后世尊奉之至矣。而谓甘草众药 
之主,谓解百药之毒,岂得无征乎?考之长沙方中,半夏泻心汤本甘草三两,而甘草泻心汤 
更加一两,是足前为四两,而误药后用之,陶、孙盖卒尔见之,谓为解药毒也。呜呼?夫人 
之过也,各于其党。故观二子之过,斯知尊信仲景之至矣。向使陶、孙知仲景误药后,所以 
用甘草,与不必改其过何也?陶、孙诚俊杰也,俊杰何为文其过乎?由是观之,陶、孙实不 
知甘草之本功也,亦后世之不幸哉! 
东垣李氏曰∶生用则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是仲景 
所不言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今欲为疾医乎?则不可言五藏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 
不可从也。 
品 考 
甘草 华产上品,本邦所产者,不堪用也。余家唯锉用之也。 

卷上

内容: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旁治身体肿或不仁者。 
考 证 
芍桂枝苦酒汤证曰∶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又云∶汗沾衣、色正黄加 汁;防己黄 
汤证曰∶身重、汗出恶风。 
以上二方,黄 皆五两。 
防己茯苓汤证曰∶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 
以上二方,黄 皆三两。 
桂枝加黄 汤证曰∶身常暮盗汗出者。又云∶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 
有物在皮中状。 
以上一方,黄 二两。 
黄 建中汤证,不具也。 
以上一方,黄 一两半。 
上历观此诸方,黄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能治身体肿或不仁 
者,是肿与不仁,亦皆肌表之水也。 
互 考 
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 汤,同治黄汗也。而 芍桂枝苦酒汤证曰∶汗沾衣,是汗 
甚多也。桂枝加黄 汤证曰∶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是汗少也。以此考之,汗之多少,即 
用黄 多少,则其功的然可知矣。 
防己黄 汤、防己茯苓汤。同治肌肤水肿也。而黄 有多少。防己黄 汤证曰∶身重汗 
出。防己茯苓汤证曰∶水气在皮肤中,此随水气多少,而黄 亦有多少。则黄 治肌表之水 
明矣。故 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 汤,随汗之多少,而用黄 亦有多少也。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为则按∶仲景之治不仁,虽随其所在,处方不同。而 
历观其药,皆是治水也。然则不仁,是水病也。故小腹不仁、小便不利者,用八味丸以利小 
便,则不仁自治。是不仁者,水也。学人思诸。 
防己黄 汤,《金匮要略》载其分量与《外台秘要》异。为则夷考其得失,《外台秘要》 
古,而《金匮要略》不古矣。故今从其古者也。 
辨 误 
余尝读本草载黄 之功。陶弘景曰∶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益气。甄权曰∶主虚喘, 
肾衰耳聋,内补。嘉谟曰∶人参补中,黄 实表也。余亦尝读《金匮要略》,审仲景之处方, 
皆以黄 治皮肤水气,未尝言补虚实表也。为则尝闻之,周分置医,职四焉∶曰食医、曰疾 
医、曰疡医、曰兽医。夫张仲景者,盖古疾医之流也。夫陶弘景尊信仙方之人也。故仲景动 
言疾病,而弘景动论养气,谈延命,未尝论疾病。后世之喜医方者,皆眩其俊杰,而不知其 
有害于疾医也。彼所尊信而我尊信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岂不亦悲哉?夫逐奔兽者,不见 
大山。嗜欲在外,则聪明所蔽。故其见物同,而用物之异。仲景主疾病者也,弘景主延命者 
也;仲景以黄 治水气,弘景以之补虚。夫药者,毒也。毒药何补之为,是以不补而为补, 
以不补而为补,是其聪明为延命之欲所蔽也。古语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夫古所谓 
虚实者,以其常而言之也。昔者常无者,今则有之,则是实也。昔者常有者,今则无之,则 
是虚也。邪者,常无者也;精者,常有者也。故古所谓实者,病也。而虚者,精也。因病而 
虚,则毒药以解其病毒而复其故也。非病而虚,则非毒药之所治也,以谷肉养之。故曰攻病 
以毒药,养精以谷肉果菜。今试论之。天寒肌肤粟起,当此时服黄 而不已也。以衣衾则已, 
以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已,无他。是非病而精虚也。若乃手足拘急恶寒,是与衣衾而不已 
也,啜粥而不已也,与毒药而已也。无他,是邪实也。呜呼?仲景氏哉?信而有征,此孔子 
所以非法言不敢道也,甄权、嘉谟不言疾医之法言也,抑亦弘景祸之矣。言必以仙方,必以 
阴阳,此 功之所以不着也。 
品 考 
黄 汉土、朝鲜、本邦皆产也。汉土出绵上者,以为上品,其他皆下品也。其出朝 
鲜、本邦者,亦皆下品也。今华舶之所载而来者,多是下品,不可不择也。凡黄 之品,柔 
软、肉中白色,润泽味甘,是为上品也,锉用。 

卷上
人参
内容: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 
考 证 
木防己汤证曰∶心下痞坚。 
以上一方,人参四两。 
人参汤证曰∶心中痞;又曰∶喜唾、久不了了。 
桂枝人参汤证曰∶心下痞硬。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心下痞。 
生姜泻心汤证曰∶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甘草泻心汤证曰∶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又曰∶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小柴胡汤证曰∶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云∶胸中烦。又云∶心下悸。又云腹中 
痛。 
大半夏汤证曰∶ 
呕而心下痞硬。 
茯苓饮证曰∶气满、不能食。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食入口即吐。 
桂沉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六物黄芩汤证曰∶干呕。 
白虎加人参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生姜甘草汤证曰∶咳唾涎沫不止。 
以上十四方,人参皆三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心下支结。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曰∶呕吐不止。 
四逆加人参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其用人参者,或一两半,或一两,而亦三两之例。 
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欲呕吐。 
旋复花代赭石汤证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大建中汤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 
以上四方,人参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人参主治心下结实之病也。故能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而旁治不食、 
呕 
为则按∶人参、黄连、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异也。人参治心下痞硬而悸也,黄连治 
心中烦而悸也,茯苓治肉 筋惕而悸也,不可不知矣。 
互 考 
木防己汤条曰∶心下痞坚,愈复发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是人参芒硝,分治 
心下痞硬之与痞坚也。于是乎可见古人用药不苟也。盖其初,心下痞坚犹缓,谓之痞硬亦可, 
故投以人参也。复发不愈,而痞之坚必矣,故投以芒硝也。半夏泻心汤,脱硬字也。甘草泻 
心汤,此方中倍甘草。生姜泻心汤,加生姜之汤也。而共云治心下痞硬,则此方脱硬字也明 
矣。吴茱萸汤、茯苓饮、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六物黄芩汤、生姜甘草汤,皆人参三两。而 
云治咳唾涎沫、呕吐下利,不云治心下痞硬。于是综考仲景治咳唾涎沫,呕吐下利方中,其 
无人参者,有居八九。今依人参之本例,用此五汤施之于心下痞硬,而咳唾涎沫呕吐下利者, 
其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其证不具也。其云∶发汗后身疼痛,是桂枝汤证也;然则 
芍药、生姜、人参之证,阙也。说在《类聚方》。 
白虎加人参汤四条之下,俱是无有人参之证。盖张仲景之用人参三两,必有心下痞硬之 
证。 
半夏丸,依本治之例,试推其功。心下有结实之毒,而呕吐不止者实是。主之大抵与大半夏 
汤之所主治也大同小异,而有缓急之别。 
四逆加人参汤,其证不具也。恶寒脉微而复利,是四逆汤之所主;而不见人参之证也。 
此方虽加人参仅一两,无见证,则何以加之?是脱心下之病证也明矣。附子汤证不具也。此 
方之与真武汤,独差一味。而其于方意也,大有迳庭。附子汤,术、附君药,而主身体疼痛, 
或小便不利,或心下痞硬者。真武汤,茯苓、芍药君药,而主肉 筋惕,拘挛呕逆,四肢沉 
重疼痛者。 
旋复花代赭石汤,其用人参二两,而有心下痞硬之证,此小半夏汤加减之方也。二两疑 
当作三两也。 
辨 误 
甄权曰∶参补虚。误矣,此言一出,流毒千载。昔者张仲景之用参也,防己汤莫多焉。 
其证曰∶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未尝见言补虚者也。又曰∶虚者即愈,实者三日 
复发。复与而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此其所由误者乎?则有大不然。盖汉以 
降,字诂不古者多矣,则难其解。古语曰∶有为实也,无为虚也,故用防己汤。而心下痞坚 
已,虚而无者,则即愈也,虽则即愈也,心下痞坚,犹实而有者,三日复发,复与防己汤而 
不愈者,非特痞硬,即是坚也,非参之所主,而芒硝主之,故参如故,而加芒硝、茯苓。由 
是观之,不可谓参补虚也。孙思邈曰∶无参,则以茯苓代之,此说虽误,然参不补虚,而治 
心下疾也,亦足以征耳。盖参补虚之说, 于甄权。滔滔者天下皆是,本草终引广雅五行, 
记是参之名义,而岂参之实乎,学人详诸。余读本草,至参养元气,未尝不发书而汉也。曰∶ 
呜呼,可悲哉,人之惑也。所谓元气者,天地根元之一气也,动为阳,静为阴,阴阳妙合, 
斯生万物,命其主宰,曰造化之神也。而人也者,非造化之神也,故人生于人,而神不能生 
人,况于元气乎?夫人之元气也,免身之初,所资以生,医家所谓先天之气也。养之以谷肉 
果菜,所谓后天之气也。虽然,元气之说,圣人不言,故经典不载焉。战国以降,始有斯言 
。冠子曰∶天地成于元气。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王正则元气和顺。扬雄解嘲曰∶大气 
含元气。孔安国《虞书注》曰∶昊天谓元气广大。《汉书·律历志》曰∶大极元气,函为一 
。班固《东都赋》曰∶降烟 ,调元气。此数者,皆言天地之元气,而非人之元气也。《素 
问》曰∶天之大气举之,言系地于中而不坠也。又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言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