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附子(二枚去皮味辛热) 茯苓(三两味甘平) 人参(二两味甘温) 白术(四两 
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平)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 
芍药之酸。以扶阴。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 
王宇泰云。背恶寒者。阴寒气盛。此条是也。又或阳气内陷。有背微恶寒者。经所 
谓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也。一为阴寒气盛。 
一为阳气内陷。当于口中润燥辨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身体疼痛。肢冷。脉沉者。寒成于阴也。身疼。骨痛。若脉浮。 
手足热。则可发汗。此手足寒。脉沉。故当与附子汤温经。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阳病。下利便脓血者。胁热也。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与桃 
花汤。固下散寒。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桃花汤方第八十九
属性: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味甘温) 干姜(一两味辛热) 粳米(一升味甘平)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 
一服愈。余勿服。 
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 
补正气。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别也。 
下利不止。便脓血者。肠胃虚弱。下焦不固也。与桃花汤。固肠止利也。 
吴氏云。凡下血。便脓血。有阴阳冷热之不同。古人云。见血无寒。又言血得热而 
行。此大概之言也。 
略曰。阳证内热。则溢出鲜血。阴证内寒。则下紫黑如豚肝也。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下焦血气留聚。腐化则为脓血。刺之以利下焦。宣通血气。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 
自阳经传于少阴。阴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也。与猪肤汤。调阴散热。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猪肤汤方第九十
属性:猪肤(一斤味甘寒)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 
分六服。 
猪、水畜也。其气先入肾。少阴客热。是以猪肤解之。加白蜜以润燥除烦。白粉以 
益气断利。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阳邪搏于少阴。邪热为咽痛。服甘草汤则瘥。若寒热相搏为咽痛者。服甘草汤。若 
不瘥。与桔梗汤。以和少阴之气。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甘草汤方第九十一
属性: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一服。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桔梗汤方第九十二
属性:桔梗(一两味辛甘微温) 甘草(二两味甘平)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桔梗辛温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热。甘梗相合。以调寒热。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热伤于络。则经络干燥。使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与苦酒汤。以解络热。 
愈咽疮。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苦酒汤方第九十三
属性: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味辛温)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甘微寒)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 
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服之。 
辛以散之。半夏之辛。以后音声。甘以缓之。鸡子之甘。以缓咽痛。酸以收之。苦 
酒之酸。以敛咽疮。 
王宇泰云。按苦酒。本草注曰醯。而成氏复云苦酒之酸。余则以为名义俱乖。安知 
酒之味苦者。不可以已咽痛耶。若嫌苦酒性热。则半夏汤更辛。况此味苦哉。下文发字。 
与敛字目相反。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 
寒咽痛也。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半夏散及汤方第九十四
属性:半夏(洗味辛温) 桂枝(去皮味辛热) 甘草(炙味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 
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一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以 
缓正气。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主水。少阴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汤温里散寒。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白通汤方第九十五
属性:葱白(四茎味辛温) 干姜(一两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干姜附子之辛。以散阴寒。 
张兼善云。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汤。真武汤。与通脉四逆汤。皆为少阴下利而设。 
除用姜附相同。其余之药各异。何也。盖下阴下利。寒气已甚。非姜附则不能治。然下 
利之理无殊。而兼有之证不一。用药故不同耳。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 
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下利。脉微为寒极阴胜。与白通汤。复阳散寒。服汤。利不止。厥逆无脉。 
干呕烦者。寒气太甚。内为格拒。阳气逆乱也。与白通汤和猪胆汁汤。以和之。内经曰。 
逆而从之。从而逆之。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此之谓也。服汤脉暴出者。正气因 
发泄而脱也。故死。脉微续者。阳气渐复也。故生。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白通加猪胆汁方第九十六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一合味苦寒) 
猪胆汁(一合味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 
无胆。亦可用。 
内经曰。若调寒热之逆。冷热必行。则热物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 
由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达。而致大益。此和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 
剂中。要其气相从。则可以去格拒之寒也。 
张兼善云。白通汤用附子。凡四证。惟真武汤一证熟用。余皆生用。何也。凡附子 
生用则温经散寒。炮熟则益阳除湿。干姜辛热。故佐生附为用。生姜辛温。少资熟附之 
功。然白通等汤。以下利为重。其真武汤证。以寒湿为先。故用药有轻重之殊耳。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 
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则邪气犹浅。至四五日。邪气已深。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饮 
停为水气。腹痛者。寒湿内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便不利。自下利者。 
湿胜而水谷不别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与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真武汤方第九十七
属性:茯苓(三两味甘平) 芍药(三两味酸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白术(二两 
味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 
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气逆咳者。五味之酸。以收逆气。水寒相搏则咳。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则无伏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芍药之酸泄气。干姜之辛散寒。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气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为呕家圣药。 
论云。真武、北方水神也。水气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必应发散。故治以真武汤。 
青龙汤主太阳病。真武汤主少阴病。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恶寒。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 
于内。格阳于外。不相通也。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通脉四逆汤方第九十八
属性: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后加减法。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葱味辛。以通阳气。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芍药之酸。通寒。利腹中痛。为气不通也。 
呕者。加生姜二两。 
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咽中如结。加桔梗则能散之。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经曰。脉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 
主之。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 
王宇泰云。方与四逆汤同。但此倍干姜耳。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 
主之。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 
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甚于逆。四逆散。以散 
传阴之热也。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属性:甘草(炙味甘平) 枳实(破水渍炙干味苦寒) 柴胡(味苦寒) 芍药(味酸微寒)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 
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后加减法。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肺寒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痢者。肺与大肠 
为表里。上咳下痢。治则颇同。 
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气虚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动也。桂犹圭也。引导阳气。若热以使。小 
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渗泄。 
腹中痛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