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 
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邪热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 
色白。里热去。欲得食。为胃气已和。其病为愈。厥阴之脉。挟胃贯膈。布胁肋。厥而 
呕。胸胁烦满者。传邪之热甚于里也。厥阴肝主血。后数日。热不去。又不得外泄。迫 
血下行。故致便血。 
王宇泰云。设未欲食。宜干姜甘草汤。呕而胸胁烦满者。少阳证也。少阳与厥阴为 
表里。邪干其腑。故呕而胸胁烦满也。肝主血。故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冷结也。 
吴氏云。小腹满。俱是热病。惟冷结膀胱一证为寒。有手足厥冷可辨。 
又云。小腹。下焦所治。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或用真武汤。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 
其后必便脓血。 
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 
复传阳经。则复热。厥少则邪微。热多为阳胜。其病为愈。至七日传经尽。热除则愈。 
热不除者。为热气有余。内搏厥阴之血。其后必大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 
不愈而复厥者。传作再经。至四日。则当复热。若不复热。至五日厥不除者。阴胜于阳。 
其病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厥。为欲解。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 
阳也。烦躁者。阳虚而争也。灸厥阴以复其阳。厥不还。则阳气已绝。不能复正而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得卧者。病胜脏也。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伤寒发热。 
为邪气独甚。下利至甚。厥不止。为腑脏气绝。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至七日。为邪正争之时。正胜则生。邪胜则死。始不下利。而暴忽发热下利。 
汗出不止者。邪气胜正。阳气脱也。故死。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复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伤寒五六日。邪气当作里实之时。若不结胸而腹濡者。里无热也。脉虚者。亡血也。 
复厥者。阳气少也。不可下。下之为重虚。故死。金匮玉函曰。虚者重泻。真气乃绝。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邪传里也。至七日传经尽。则正气胜邪。当汗出而解。反下利。则邪气 
胜。里气虚。则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促。则为阳虚不相续。厥逆。则为阳虚不相接。灸之以助阳气。 
王三阳云。厥逆则为阳虚。阳虚二字。当作阴胜二字。必有差讹。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滑为阳厥。气内陷。是里热也。与白虎汤以散里热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 
逆汤。助阳生阴也。 

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当归四逆汤方第一百零一
属性: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二两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甘温) 甘草(二两炙甘平) 通草(二两甘平)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心。 
当归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急。急食甘 
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之甘。以缓阴血。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 

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第一百零二
属性: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大枣(二十五枚擘) 吴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 
升。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则热当去。热反不去者。亡阳也。内拘急下利者。寒甚于里。四肢疼。厥 
逆而恶寒者。寒甚于表。与四逆汤。复阳散寒。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内外虽殊。其亡津液。损阳气。则一也。阳虚阴胜。故生厥逆。与 
四逆汤。固阳退阴。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 
须 
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者。邪气内陷也。脉紧牢者为实。邪气入腑则脉沉。今脉乍紧。知邪结在 
胸中为实。故心下满而烦。胃中无邪则喜饥。以病在胸中。虽饥而不能食。与瓜蒂散。 
以吐胸中之邪。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 
利也。 
金匮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厥虽寒胜。然以心下悸。为水饮内甚。先与茯 
苓甘草汤治其水。而后治其厥。若先治厥。则水饮浸渍入胃。必作下利。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 
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大下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 
逆。下部脉不至。厥阴之脉。贯膈。上注肺。循喉咙。在厥阴。随经射肺。因亡津液。遂 
成肺痿。咽喉不利。而吐脓血也。金匮要略曰。肺痿之病。从何得之。被快药下利。重 
亡津液。故得之。若泄利不止者。为里气大虚。故云难治。与麻黄升麻汤。以调 
肝肺之气。 

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麻黄升麻汤方第一百零三
属性: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 
(苦寒) 黄芩(苦寒) 葳蕤(甘平各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甘寒)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 芍药(甘平) 天门冬(去心甘平) 桂枝(辛热) 茯苓(甘平) 
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 
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正 
气虚者。以辛润之。当归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热者。以苦泄之。知母黄芩之苦。凉心 
去热。津液少者。以甘润之。茯苓白术之甘。缓脾生津。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 
芍药之酸。以敛逆气。葳蕤门冬石膏甘草之甘。润肺除热。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四五日。邪气传里之时。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者。里虚遇寒。寒气下行。欲 
作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 
之。 
伤寒邪自传表。为本自寒下。医反吐之。损伤正气。寒气内为格拒。经曰。格则吐 
逆。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与干姜黄连黄芩人 
参汤。以通寒格。 
王宇泰云。按本自寒下。恐是本自吐下。玩复字可见。盖胃寒则吐。下寒则利。胃 
寒者不宜吐。医反吐之。则伤胃气。遂成寒格。下文文气不贯。当有缺文。 
张卿子云。本自寒下。如少阳一条。邪高痛下。所谓邪正分争。盖本为寒。而邪为 
热素问云。风寒在下。燥热在上。 

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第一百零四
属性:干姜(辛热去皮三两) 黄连(三两去须苦寒) 黄芩(三两苦寒) 人参(三两 
甘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 
通寒格。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阴寒之疾。反大热者逆。有微热而渴。里气方温也。经曰。诸弱发热。脉弱者。 
阳气得复也。令必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 
诸紧为寒。设复脉紧。阴气犹胜。故云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阴气独胜。阳气大虚也。灸之阳气复。手足温而脉还。为 
欲愈。若手足不温。脉不还者。阳已绝也。反微喘者。阳气脱也。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水。趺阳脾土。下利为肾邪干脾。水不胜土。则为微邪。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者。脉当沉而迟。反浮数者。里有热也。涩为无血。尺中自涩者。肠胃血散也。 
随利下。必便脓血。清与圊通。脉经曰。清者厕也。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者。脾胃虚也。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津液。则胃气愈虚。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是主下重。大则病进。此利未止。脉微弱数者。邪气 
微而阳气复。为欲自止。虽发热。止由阳胜。非大逆也。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 
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病患微厥。针经 
曰。下虚则厥。表邪欲解。临汗之时。以里先虚。必郁冒。然后汗出而解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经曰。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便脓血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 时。周时也。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生。 
若手足不温。脉不还者。为阳气绝则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者。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脏也。故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 
应脉。是为死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 
而厥者。阳气太虚也。与通脉四逆汤。以固阳气。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