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佛法中所说众生本具的佛性。根据大乘佛法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根
据小乘佛法说:“一切众生有解脱分”。人人既有解脱分,又各具本有佛性,怎
能不自我尊重?如能自觉人格的尊严,而又能自尊自重的话,那就不应该自暴自
弃的自甘堕落。

    当知“我”人“现前”的“一”念“心”,并不是虚妄分别的妄想心,而是
灵灵不昧,了了常知的清净真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所有妙净明心,是“无二
无别”的。既是心佛无有差别,理应“彼既丈夫我亦尔”才对,“云何”释迦
“世尊”于“无量劫来”,已“早成”等“正觉”,“而我等”却在“昏迷颠倒”
中,“尚做”一个苦恼的“凡夫”?这不是感到很惭愧吗?可是在此有个问题需
要解决的,即我们既是苦恼凡夫,为什么又说与佛无二无别?这可用天台家的六
即佛来解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的释迦如来是究竟佛,自从无始直至今日尚沉沦
在生死苦海中的颠倒凡夫所以亦称为佛,那是约理即佛说的。

    我们既是理即佛,当然不过在理性上与佛相等。如我现在向诸位说:“你们
都是佛”,诸位是不是就是佛?当然还是凡夫不是佛。既是凡夫又为什么要称诸
位是佛?诸位听说自己是佛,已不是理即佛而跃升于名字即佛了,但亦不过是名
字即佛而已,离开究竟即佛还差得很远。从此更进一步,必须经过观行、相似、
分证的各个阶段,然后到达究竟即佛的果位,才真正的与佛平等。所以这里说的
与佛无二无别的平等,是约理性的意义上说,若以功行及时间来说,我们与佛有
着天渊之别,根本没有比较的余地。不要一听到说是佛,就以为自己真的是佛。

    凡夫之所以昏迷颠倒,除了不肯自信具有佛性外,其他如无常计常,无我计
我,不净计净,非乐计乐等,亦属昏迷颠倒。还有如第六因缘中说的以怨为亲,
以亲为怨等等,同是昏迷颠倒。总之,凡夫的颠倒,不一而足,说不能尽。所以,
我们如真能体认到在生死沉沦中的苦楚,而对无量劫前早已成佛的佛陀,午夜梦
回时,扪心想一想,当会痛哭流涕,滂沱不已!昏迷颠倒的凡夫,不但还没有成
佛,且被生死紧紧的系缚着不得解脱,致劳释迦世尊不得不倒驾慈航示现人间,
苦口婆心的为度化我们而说法。如简单的说:佛与凡夫的区别,只在悟与迷上,
觉悟即是佛,痴迷即凡夫。如今,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旨在求得转迷开悟而已。


      【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
        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
        可耻?】

    此文仍以凡圣对照而说:“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
神通,是变化自在义。如经中说的“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水如地,履地如水”,
就是显示神通的变化无穷,自在无碍,而这自在无碍不是解脱是什么?因为解脱
的意义,亦即不受任何阻碍与束缚的。所以无量神通,就是佛陀三德中的解脱德,
而解脱德是对照凡夫业障系缚说的。

    又佛世尊具有无量智慧,智慧即般若,是佛三德中的般若德。凡夫因有烦恼
的盖覆,般若智慧没有办法现前,一旦消除了盖覆的烦恼,般若智慧立刻现前。
因为如此,所以般若德是对照凡夫烦恼障而说的。讲到佛的智慧,主要的有两种,
就是权实二智。权智是照事的,而事无不周遍;实智是照理的,而理无不明彻。
二者皆属般若德。

    又佛具有无量功德庄严,即以种种功德,庄严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是由无量
功德之所庄严的,所以这是佛陀三德中的法身德。众生既具佛性,当亦具有法身,
但众生分上的法身,如天台家说的是素法身。素即朴素无华的意思。凡夫本具法
身,因为没有种种修德去点缀庄严,所以特别显得那么朴素,倘若经过无量功德
之所庄严,那就如同如来所成就的法身。

    反过来看看,“而我等”众生,不但没有无量神通,“则但有无量业系”;
不但没有无量智慧,而所有的只是无量“烦恼”;不但没有无量功德庄严,而所
有的只是无量“生死缠缚”。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归纳起来说,就是众生所具
有的惑、业、苦三障。

    无量业系,是指众生所作的或善或恶的诸有漏业,因为所造的业有无量无边
的那么多,所以说为无量业系。业乃人生的活动力,不论我人有什么活动,而活
动的结果,是对人有益的,抑对人无益的,都留下一种残存的势力,感发将来或
苦或乐的果报,是为业力。这个业力,如同绳子,能系缚众生在六道中受苦,不
能得到身心的自由解脱,所以称为业障。而这业障是对佛陀的解脱德说的。无量
烦恼,是指众生所有的各式各样的不同烦恼,在小乘说有见思二惑。见惑以恶见
为主体,作种种不正当的推度,而在生命体上,执有实在自我,或妄执生灭、断
常、一异、来去等,而障于见道的悟证四真谛理,详分有八十八使,称为见惑。
思惑是凡夫所有的各种思念,于客观的事物上,生起贪嗔痴等的惑染,而障于修
道的思惟观照,详分有八十一品,称为思惑。烦恼有发业润生的功能作用,以致
系缚有情,流转三界五趣,出生入死,以障涅槃真理的证得。而这惑障,是对佛
陀的般若德说的。无量生死缠缚,是指众生在生死中所受种种苦果,亦名苦障,
亦名报障。众生由业的牵引,被牵到这世间来,不论是生命自体,不论是所处环
境,都不如所想像的那样理想,而有种种苦痛缠缚着我们,使我们时时感受到透
不过气来。诸如通常说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无一不在逼恼着我人身心。
所以真正说来,三界一大整体,无非是一苦海。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真是一点不错。而此苦障,是对佛陀的法身德说的。

    在这样的对比下,凡夫的三障,如来的三德,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如要转
三障而成三德,须要依照如来所指示的去如法修习,然后才能断除三障完成三德,
而达到与佛无二无别的平等地位。

    我们的“心性”,与佛原来“是一”样的,佛是这样的一个自性清净心,我
们亦是这样的一个自性清净心,可是凡夫在“迷”,诸佛在“悟”,却有着“天
渊”之别。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在一个迷字,诸佛之所以为诸佛,就在一个悟
字。仅这么一点差异,致使佛与我们,好像相隔甚远,如果“静言思之,岂不”
感到“可耻”?稍为有点血性的人,一想到佛已成正觉并具足三德,而自己尚在
轮回中具足三障,世间羞耻之事,更有什么过于此者?是以生而为人,应该自尊
自重,不应自暴自弃,如果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而缺乏自拔的向上心,不论出于
什么理由,是都不能予以原谅。因为我们本有解脱之分,本来具有佛性,能本尊
重己灵的方针做去,终有超脱的一天。


      【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

    这是譬喻:众生本具的清净“心性”,“譬如”那“无价宝珠”,众生现有
的烦恼活动,譬如那污秽的淤泥。无价宝珠埋“没在淤泥”中,把它“视同瓦砾”
一般,根本“不”知“加”以“爱”惜珍“重”,你说错误不错误?一般人只知
这是错误,而不知自己本具的心性,被埋在烦恼淤泥之中,甘作生死凡夫,终日
妄想分别,不加尊重己灵,不努力的去求解脱,不精进的悟证佛性,是个更大的
错误。


      【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
        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
        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总括以上所说,既是人人具有佛性,“是故”现在做人,而又遇到佛法,
“宜应以无量”的“善法”去“对治”一切的“烦恼”。发心修学佛法,首先唯
一课题,就是对治烦恼。因众生所以在生死中流转,是由于业力的牵引,而成业
力的魁首,则是不断捣乱的烦恼,如能消灭烦恼的捣乱,就可不再造作有漏业,
没有有漏业的推动,自然就不会去感受生死之苦。无量善法,广言之,就是八万
四千法门。以此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简言之:就是菩萨所修的六
波罗密。将这修到完满的程度,就可将一切烦恼对治无余。

    “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是明性修二德的关系。性德,是指佛性中本具
功德,亦即所谓天然性德。许多真常大乘经典都曾说到,众生具有如来藏性,而
如来藏性中又具有恒沙功德,是以众生的本性中,天然的具有一切功德,唯这本
具的天然性德,从无始来不曾显现,其所以未能显现,原因在于我们未做修德的
工夫。修德,就是由修一切善法而成就的功德。性德与修德的不同,前者是本有
的,后者是熏集的。如不努力于后天性的修德使其有功,则那先天性的性德就不
能显现。关于性德与修德的两个名词,在真常系的经论中,是常常用到的。

    再举喻说:“如”被弃没在淤泥中的无价宝“珠”,经人从淤泥中取出,用
水加以洗濯,一旦洗濯干净,将这已“被”洗“濯”干净的无价宝珠,去“悬”
挂“在”一个“高幢”上面,然后从这皎洁的宝珠上,射出无限的光辉,遍照一
切的地方,使之不但洞达明丽,且能映夺及掩蔽其他一切的光明,使一切光明在
这宝珠的光耀下,相形见拙。所以说:“洞达光明,映蔽一切”。譬如无价宝珠
的本有性德,经过无量善法的修德加以洗濯磨练,于是本具性德就被开显,而发
出洞达朗彻的光明。其光不但可以照破无明黑暗,而且可以照破世间一切黑暗,
普照无量无边的世界。同时更可以说:从性德中所放出的光辉,为世间任何光明
之所不及的。身为佛子的我们,知道自己本有的性灵,原来是光辉皎洁而具有天
然性德,则现在如能在尊重己灵方面,做一番切实的修德工夫,那就真正“可谓
不孤”负“佛”陀倒驾慈航的示现人间,以苦口婆心的来教“化”我们。因为佛
出人间宣说教法,就是为了化度我们的。现在照着佛陀所说的去做,当然不会辜
负佛陀化世的一番慈意。同时你能真正依教修行,使自己的性灵开显,不再埋没
于淤泥中,不但不辜负佛化,亦复“不负”自“己”本有性“灵”。无始以来,
我们颠倒迷惑,造业受苦,固有负于诸佛教化,实则还是有负己灵。自己性灵中
的本有家珍不知受用,反而沦落为贫穷的乞者,此诚我佛所说的可怜愍者。现明
己灵珍贵,以成佛为目的,“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七因缘也”。


⑻忏悔业障发菩提心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
        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

    这是发菩提心的第八种因缘,亦即忏悔业障发菩提心。凡是佛教徒,对业障
两字,想来都是很熟稔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