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阿含-解脱主题整理稿-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不够透彻,就进一步去探讨,

  为什麽要进一步去探讨?看到他那麽苦,那麽受不了,那麽想自杀,这个里面一定有问题吧?要了解他的知见正确与否。用反问的方式来了解。你所说的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到底你是看到什麽、体会到什麽、明白到什麽而建立的。“阐陀答言,我於眼眼识及色,见灭知灭故,”这里很重要,这里就是,要了解他的见地上,在那里体会无我,体会非我、非异我的,你在那里体会的,他就讲啦:我的体会是‘见灭知灭故’,很重要喔!这个就是他的见地,这个就是他的入处——他证阿罗汉的地方,见眼眼识及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今天能知道无常、无我很简单,我只是看到他的灭,见灭知灭。这几句话划起来,将来你们就知道它的重要。

  “复问,阐陀汝於耳,鼻,舌,身,意,意识及法,何所见何所知故,”舍利弗就进一步再问:你对於意、意起的意识,跟意识所体会的一切法,你是怎麽样看的呢?而说它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那进一步问他对於法的看法。“阐陀答言,尊者舍利弗,我於意,意识及法,见灭,知灭故,於意,意识及法,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一样的,一切法都是见灭,而知道他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因为见灭知灭,所以才说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那麽从这里就知道啦,阐陀体证的就是见灭知灭。

有所依者,则为动摇(一)

  “尊者舍利弗!然我今日身病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杀,不乐苦生,”好,见法没问题了,悟道也没问题了,但我还是真的不想活,太苦了、太痛啦。“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阐陀:汝今当于大师修习正念,”这个时候,摩诃拘絺罗就说话了,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跟他谈:你今天应该站在佛陀修习(教导)的正念,你要安住在这个地方,提醒他提起正念,“如所说句:有所依者则为动摇,”佛陀怎麽开示的呢?佛说只要你有所依止、有所执着,你就会有动摇了,“动摇者,有所趣向,”你就会有方向可以去了,“趣向者不休息,”你就不能止息,“不休息者则随趣往来,”你就随着你的业报,在六道中来来去去,“随趣往来者,则有未来生死,”

  这个时候拘絺罗很慈悲,怕阐陀失去正念,马上就用法来跟他谈,点他:你今天应该知道,我们跟佛陀学的正念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就要提起正念来了,大师怎麽谈?怎麽告诫我们?他说,有所依者,则为动摇,你的心有所依住、(无论)执着在哪一法,(以为)哪一法是实有的,有所依、有所住、有所执着,你的心就会动摇了。法在讲无所得、无所住,这个地方说:你如果对任何一法——痛苦也是一法,烦恼是一法,执着就是一法。只要你有所依者,就会动摇,你就不能安住。这是佛陀给我们开示的正见啊。你有所依、有所着你就会动摇,动摇就会有寻寻觅觅的地方去了,你就没有办法修习止、住,你没有办法寂灭。你一开始动摇烦恼就来啦、攀缘来了,有所动向,有所意向的,既然一开始动起来,不能止息,那你就会,“随趣往来,随趣往来者,有未来生死,”你就没有办法解脱、涅盘了。

  这个地方很重要,虽然是拘絺罗的点醒开示,对我们来讲同样很重要,我们的意识就是攀缘、执着、执取,这个叫有所得、有所取、有所住,只要是这样子喔,任何一法喔。注意听喔!五蕴也是法,我们的意、意识,一切法都是法,任何一法都一样:包括我们的身心,包括外在的条件:你的名利、你的家庭、你的眷属、你的财产、地位都是。只要你有所住,你就不能自在,你就会动摇。

  我们最大的执着,当然是这个身心,身心以外的一切法也一样,只要你有所依,也就是那个有取识不断,执着就没有办法止息,他一定会有趣向,有趣向就不能止息、不能休息,不能休息就动摇啦,就会有所着,後面的生死就不断了。因为有取识不断嘛,执着不断嘛,很重要喔,

  这里把法的根本重点都讲清楚了,我们今天修行,修在什麽地方?要明白喔,就是我们众生,不但执着五蕴,而且执着一切万法为实在,是在这个地方!因为不能真正的明白真相,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执着、很贪取,就在这里,贪取、执着的意识不断,那麽这个识就是有取识,有取就不断,就会执着,就会生死轮回。这里讲得够清楚了,他不是对一般人讲的,他是在对一个阿罗汉讲,对一个解脱的人讲的,注意喔如果各位要解脱,这个重点一定要明白!

无所依者不动摇

  我们都在讲修行,修什麽行?我们要解脱,怎麽个解脱法?这个都是重点。如果你连这个都不明白,你没有把握住这个重点,你认为你在修行、作功德、有为法,那个都是有所住、有所取,注意听喔!都是有所得喔,那个是不可能解脱的!执着身心为实,外在的环境、一切法当作实有的,那你什麽时候能解脱?一定必受後有!一定要明白,所以真正要解脱的人,这个理论一定要明白,这个根源处一定要清楚。我们修行就不会离开这个根本,以为拜拜佛、念念佛、求求佛、布布施就以为解决啦?不是呀。任何一个实有感的执着,不管内在还是外在,只要有所取着都不能解脱,要明白,这几句话真的太重要了。

  “有所依者则为动摇,动摇者有所趣向,趣向者为不休息,不休息者则随趣往来,随趣往来者则有未来生死,有未来生死故有未来出没,有未来出没故则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这个地方等於把佛法的根本,整个的组织起来了,让你明白:你既然还有後有,继续要来生死,那怎麽可能没有生老病死?有生必有死嘛!痛苦烦恼就难免,“如所说句,无所依者不动摇,”照佛陀开示的正见说,你今天对一切法都不依着、不执取、不看为实有就不随转,“不动摇者得无趣向,无趣向者则有止息,有止息故则不随趣往来,不随趣往来则无未来出没,无未来出没者则无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灭”这个等於把缘起法又讲一遍啦。

  好,拘絺罗尊者这样一讲,“阐陀言:尊者摩诃拘絺罗!我供养世尊,事于今毕矣;”注意听喔!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喔,这是一个觉者、一个清楚明白的解脱者才能讲的话喔,(我们)要明白,他是肯定的、是明白的、自己内心很清楚的。“我供养世尊,事於今毕矣,”他不是不尊重佛法,他不是不尊重三宝,他很清楚!但是他知道因缘已尽。在法的上面他都很明白,他很清楚,他只是知道因缘已毕。他对佛陀非常的认定、肯定,所以他供养、尊重佛,他是了解的、清楚的,只是因缘已尽。“随顺善逝,今已毕矣”,我亲近佛陀、供养佛陀到今天,因缘已经结束啦。“适意非不适意。”我很得意的、我很如法、很清楚的,不是有什麽障碍的。“弟子所作,于今已作;”作为一个弟子的该作的,我都已经作啦。这几句话很重要。不是无奈的,而是很清楚的,我该尽的责任我都尽了,该作的我都作了,“若复有余弟子所作供养师者,亦当如是供养大师,适意非不适意。”不是在这里起苦恼,不是在这里有障碍,这里我很清楚、很安乐、很自在,所以今天他的不想活下去,跟对三宝的净信没有关系,只是身体的部分——那个受而已。

  “然我今日身病苦痛,难可堪忍,唯欲以刀自杀,不乐苦生”这个地方要注意喔,他对於佛陀、对於法、对於清净的僧团跟戒律他都没有退悔。他是肯定的、满心净信的。今天要想死不是对三宝退悔、不是对戒退悔,只是因为身体的痛实在是很难受。我已经明白这个不是我,为什麽要执着呢,即使自杀死了也没有障碍,因为他对佛法僧是具足,他没有退悔,是清净的。这个很重要喔!不能因为说阐陀自杀,我也来自杀,不是这样子!如果你今天,佛法僧的净信你都具足了,(或者)你证阿罗汉,但是因为种种的苦,真的受不了,想早一点结束,这个跟退悔不一样,他还是坚持自杀。各位,这个地方的坚持自杀,也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吧,跟世俗的无奈、退悔,想要逃避自杀是不一样的。

我不说彼有大过

  “尔时、尊者阐陀,即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结果他还是自杀了,你看他最後走了,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这一号人物就是很精彩。好,“时尊者舍利弗,供养尊者阐陀舍利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我们从这个地方就知道喔,这个丧事、最後的这个身後事都是舍利弗办的,在印度当时处理这个是很方便的,不需要像我们现在,还要去拿一个死亡证明,然後要怎麽样怎麽样,还要办很多事情,在当时是很简单的,只要找一个地方,把木材堆积起来,把人啊就放上去,一点火就解决了,只要把那些骨灰收一收,就解决了。他把这个事办完以後就去见佛陀了,“白佛言:世尊!尊者阐陀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云何世尊!彼尊者阐陀当至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他把阐陀自杀这件事情报告佛陀,他内心中也要问,像这样的情形,到底他往生到那里去?差不多都会问这个问题。

  “佛告尊者舍利弗:彼不自记说言:”佛陀就点舍利弗,阐陀他不是自己记说吗,他不是已经这样说了吗,“尊者摩诃拘絺罗!我供养世尊,于今已毕;随顺善逝,于今已毕,适意非不适意;”他不是跟你讲了吗,他有这样讲啊:说他供养世尊,到今天因缘已尽了,随顺善逝,今天已经毕啦,是适意的,不是不适意的,这个就是作证了,这是一个圣者才能说出来的话,“若复有余供养大师者,当如是作,适意非不适意耶?”也就是说他没有退悔啦,心没有反转啦,他是很肯定的。

  “尔时、尊者舍利弗复问世尊:‘彼尊者阐陀,先于镇珍尼婆罗门聚落,有供养家,极亲厚家,善言语家’。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脱善男子,有供养家,亲厚家,善言语家。舍利弗!我不说彼有大过。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他这样问佛陀喔,阐陀在那个婆罗门的聚落里面,有供养他的人,非常厚重的供养,佛陀就告诉他:一个真正解脱的阿罗汉,他接受供养、有亲厚的供养,有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我不认为他有什麽大的过错!我们很多人会有另外一个角度看,认为一个出家人,一个得果的人不应该有名闻利养,是不是?这个地方佛说:一个真正的是阿罗汉,是应供!他是人天福田,有众生的供养,而且很亲很厚的供养,他说这个是正常的,不要因为这样,就以为他有过错了。

  “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如果今天因为执着、因为贪取,当你这个身坏了,舍身的时候又有另外的一个相续的身,那麽我就会说他有大的过错,“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者、我不说彼有大过也。”也就是说,他这一生灭的时候,他不会再相续了,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如果你这一生灭了以後,还有余生相续,再去轮回,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