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13-医学课儿策-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 
(一)论寒暑由乎风变及寒风伤阳、温风伤阴之故,询是特识。(二)论温病发汗不用麻 
黄或用麻黄一节,理明辞畅。(三)叶氏《温热论》中有琐碎小点淡红色,非属阴 即属虚 
之说,似宜补托,如加减复脉之类亦托法也。若又可之托里举 、温燥升发,断不可从。 
王旭高注。 
问∶温病上焦肺卫心营外,尚有何证何方?中焦脾胃外,尚有何证何方?下焦肝肾外, 
尚有何证何方?今人论舌苔较细,古人能分辨其见证欤?甘寒、苦寒、咸寒能分辨其当用欤? 
辛凉与香化用法,能言其故欤?古人每用败毒散起首,或陶节庵柴葛解肌,其宜安在?其禁 
安在?今人每用吴氏达原饮起首,其宜安在?其禁安在?白虎、承气、复脉三方之禁,能详言 
欤?小儿麻疹之类,与 疹同源欤?妇人胎前产后之温病,丹溪谓宜先补气血,景岳谓宜急 
清外邪内食,能独出手眼欤?平日明白辨之,临时庶应手用之。 
上焦营卫外,有夹痰证,咳喘、苔腻、脘闷、宜小陷胸汤;有夹饮症,烦躁、面红、苔黄, 
宜大陷胸汤;有膈间症,舌微黄、寸盛、懊 、欲呕,宜栀豉汤;痰涎涌甚者,宜瓜蒂散;有液 
涸症,口渴、白沫,宜五汁饮。中焦脾胃外,下后汗自出,下既伤阴,汗又泄阴,当复其阴,宜 
益胃汤;下后无汗,脉数,宜清燥汤加沙参、梨汗、牡蛎,懊 、小便不利,宜栀子柏皮汤,渴 
饮舌燥、发黄,茵陈蒿汤;证未可下,小溲短,宜冬地三黄汤。下焦肝肾外,少阴心烦不得 
卧,宜黄连阿胶汤;阴中伏热夜甚者,宜青蒿鳖甲汤;瘀血漱水便黑者,宜犀角地黄汤;少 
腹坚满蓄血,宜桃仁承气抵当;便脓血者,宜桃花粥;少阴胸满心烦者,宜猪肤汤;咽痛者, 
甘桔汤;少阴咽疮,苦酒汤。 
试言舌苔∶舌绛不渴夜甚,乃入营的候(清营),绛而中心黄者,当气血两清(玉女); 
纯绛鲜红,急涤心包(清营牛黄);中心干绛,两清心胃(化斑元犀);尖独干绛,专泄火腑 
(冬地三黄);舌绛而干,当濡胃阴(五汁);绛而枯萎,急用胶黄;干绛无色,急投复脉。以上 
仍宜脉症合参。若舌绛,兼有白苔或黄白相兼,邪仍在气分;绛而滑苔,湿热熏蒸,忌血药 
腻补,邪必难解。若夫温家用方,经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 
寒,佐以甘苦。甘寒,如麦、地、石膏、梨蔗之 
属;苦寒如芩、连、知、柏、山栀。盖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犀角金汁),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火 
(连栀黄柏)。甘寒则养胃液而保肺阴,加以芳香化秽浊而利机窍(麝香、冰片、郁金、雄黄), 
是从仲景温化之外立一凉化法门,搜剔络中之秽最为微妙。活人败毒散、柴葛解肌汤,是 
冷风外罩肌肉、温邪内伏于里,其症必先恶寒、骨节烦疼。立此法者,先去其新感之寒,再 
理其温。然而阴亏者宜禁,自汗者宜禁。若夫吴氏之达原饮,达募原之邪,其见症所谓厌厌 
慑慑、苔如白粉然,惟强壮物理者宜之,液枯者禁,火重者亦禁,白虎之禁,脉沉细者禁,不 
渴者禁,汗不出者禁。承气非实热蔽锢、血气俱结者,不可用。复脉之用在邪少虚多,阴虚 
欲痉、壮火尚甚者禁之。若小儿麻疹、 痧与温邪之疹无异,皆属热邪犯肺。但疹之限期最 
迫,只有三日。前人有痘宜温、疹宜凉之论,实为确见。惟温疹,更甚于小儿之风热疹,当先 
以辛凉清解,后以甘凉收功。今夫春升秋降,天地之常理也。况病温者,下焦之精气本虚, 
当春升之令,下虚之体再升,其少阳主气能无下竭上厥乎?治温疹者,忌麻黄四河柳之辛温 
伤肺,尤忌羌防柴葛之表散升提,误用必致喘咳欲厥。救其误者,仍宜用辛凉之品加苦桔旋 
覆上升,下降甚则白虎加旋复杏仁。若 为胃病已详言之,妇人胎前产后之温病,又当分别 
言之。朱丹溪曰∶产后当大补气血,即有疾病,从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虚,不可发表,是原 
于仲景“亡血禁汗”之条。张景岳曰∶产后表邪宜解,火邪宜清,内滞宜消。此原于仲景小柴 
胡承气等法。是二子之论,不可偏废。然而产后自有妙法。妙法云何?手挥目送是也。手 
下所治是实症,目中心中意中注定是产后,识症真对病确,一击而罢。如病从上焦来,治上 
不犯中,药不可轻,须用多备少服法。外感已,即复其虚,所谓无粮之兵贵在速战;若畏产后 
虚怯,用药过轻,延至三四日后反不能胜药矣。如腹痛拒按则化瘀,喜按即补络,快如转 
丸。其六气为病,除伤寒遵仲景外,当于温热 
条中三焦救之,斟酌轻重而急用之,所谓“另出手眼者不外”是矣。顾产后热病之难,更有 
故。盖温经之药多能补虚,而补虚之品不能清热。此则复脉三甲定风等法,能补前人之未 
备,而产后阴气大亏之热症,可相机而用矣。若夫类白虎一症,东垣用当归补血汤,是劳役 
伤阳气之的方,产后之妙法也。而胎前一切病,仍各从见症,应清则清,应下则下,断弗拘 
执思过半矣。 
(一)宜与叶氏《温热论》中舌苔一段合看。 
(二)手挥目送四字妙妙。王旭高注。 
问∶《内经》诸痉强直皆属于湿,其义安在?仲景治痉几方能举其要欤?今日之治痉 
可以通用乎?痉 痫厥四症,分别处何在?痉病之寒热虚实能历历剖分之欤?痉病亦有六 
气所感欤?俗传小儿惊风分明是痉,俗传产后惊风分明是痉,可一一详言之欤?此症为时 
邪,变症最多,当细辨之。 
《内经》云∶“诸痉强直皆属于湿”,此湿字,风字传写之误也。痉症现象皆风木刚强屈 
幼之象,湿性下行而柔,木性上行而刚,湿非无痉也,而湿字不能包括痉病方中,行痉书十 
八条,除《素问》、《千金》二条外,其余皆仲景之言,其论脉二条,曰痉脉紧兼弦,曰痉脉伏 
坚直,皆风木之象,余十四条,风寒致痉居其十,风家禁下一条,疮家禁汗一条,新产亡血 
两条,皆内因也。明乎此而外感内伤皆能致痉其理灼然,何不可通于今日之治痉乎?“痉 
痫厥”四字最宜分别。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 者蠕动引 
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螈”也;抽掣搐搦时作时止,数日数月复发,发则 
不治而自止者,痫也;四肢冷如水者,厥也,四肢热如火者,亦厥也。仲景曰∶“阴阳气不相 
接,故曰厥”,《素问》谓“太阳所至为痉,少阳所至为 。”盖痉属水而 属火,一则因寒,一 
则因热,各不相谋也。大抵痉、 、痫、厥四症皆当以寒热虚实辨之。六淫致痉,实症也;产 
妇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皆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痉也;风温、 
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俗传慢惊风者,虚寒痉也;阴液虚而本脏自病者,虚热痉 
也。后人皆以痉名,其实寒为痉而热为 。仲景刚痉柔痉之论,为伤寒者而言,未尝议及 
病,故抱 在寒水一门,兼风则为有汗之柔痉。盖寒而实者也,除寒痉外,皆 病之实而 
热也,治痉宜用刚而温,治 宜用柔而凉。痉而兼 ,水极而似火也。 而兼痉,火极而似 
水也,此其大略也。欲细分六气内伤之条目,先当明辨痉 之九大纲。九纲云何?一曰寒 
痉,仲景之太阳病,身体强KT KT ,然脉沉迟有汗者为柔痉,因其风多寒少而用桂枝汤加味。 
无汗为刚痉,属寒,用葛根汤,内有麻黄桂枝,而不用麻桂立名者,病已至阳明也。若冷风咳 
嗽致痉者,用杏苏散。一曰风温痉,即 症也。当阳气发泄之时,君火主气之候,轻则用辛凉 
轻剂银翘散,重则用辛凉重剂白虎汤。伤津液者,加地冬;神昏者,用芳香开膻中,如清宫牛 
黄、紫雪,愈后用三才六味,以复其津;咳者,用桑菊饮,此症最忌辛温。一曰温热痉,此其 
病发于夏至之前,六淫之火气销烁真阴而致此症,较前症重而多,治法一如上,但药之浅 
深轻重,视病之浅深轻重而已。一曰暑痉,其症发于夏至以后,其时二气发泄,邪之来也如 
奔马,其传变也如击电。如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暑兼风寒,宜香薷饮。有汗者,用银翘重 
加桑叶,咳用桑菊,汗多用白虎,脉芤喘者用人参白虎,身重汗少用苍术白虎,脉芤、汗赤、 
多言、喘咳、欲脱用生脉,神识不清用清营加钩勾、羚角、丹皮,神昏者紫雪牛黄,势轻者清 
络饮。一曰湿痉,其症有寒有热,寒湿泻久作痫,五苓散或三仁汤;湿火入心包,清宫去莲 
麦加赤小豆,重者紫雪、银翘、马勃、苇茎加滑、杏,寒湿苔白经络拘急桂枝、姜附,余见苔 
黄手足 者用黄连泻心亦愈。一曰燥痉,燥气化火销烁津液,本能致痉,证略似风温,正秋 
时凉风外罩之症,宜辛凉润,有伏暑则兼湿, 
宜苦辛淡燥气化寒胁痛呕吐法,用苦温佐以甘辛。一曰内伤饮食痉,即俗所谓慢惊也。必 
先由吐泻有脾胃两伤者,有专伤脾阳、专伤胃阳者,有伤及肾阳者,参苓白术、四君、六君、 
异功、补中益气、理中等皆可选用,虚寒甚者理中加丁香、肉桂、肉果、诃子类,因他病伤寒 
凉者亦同此例。一曰客忤痉,此则因惊吓而致者也。盖小儿神怯气弱,见非常物、听非常声、 
或失足落空百中一二,如谓皆因惊吓而致则谬矣。其症发热面青时为呓语、四肢蠕动,宜 
复脉去参、桂、姜、枣,加丹皮、丹参、犀角,补心之体配心之用,便结加元参,溏加牡蛎,汗 
多神不宁恐惧者加龙骨、整琥珀、朱砂,然必得确情而后用之。一曰本脏自病痉,治此者一 
以育阴柔肝为主。以上所谓外感痉,即今日俗所传小儿惊风之痉也。以上所谓内伤痉,即今 
日俗所传产后惊风之痉也。盖小儿易痉之故,一由肌肤薄弱、脏腑嫩小、变传最速;一由近 
世不明六气,一见外感即与发表,既痉之后重用苦寒,虽壮男壮女,误汗致痉者多矣。 
寒为痉而热为 ,一语破的。王旭高注。 
问∶湿温之病,其所由成者何因?湿温见症,以何证为提纲?其不能速愈者何故?忌汗 
者何故?忌下者何故?忌清润者何故?治当以何方为主方?上焦之变症何方??中焦之病 
何症何方其蔓延三焦之病亦分气血,治气分者何方?治血分者何方?湿温并治者何方?病 
至下焦与温热病异处何在?当斡旋者何方?此病今人混称瘅疟久矣,必须详辨明晰,庶几挽 
世之谬。 
暑兼湿与热者也。苍瘦而黑之人阴虚而火旺,感暑之热而即发者,为暑温。肥白面黄 
之人,感暑之湿不即发,至秋后发者,曰湿温。今人谬言瘅疟,其实皆湿温也。湿温所由成, 
湿重热轻热伏湿中而成也。其见症头痛、恶寒、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而必以 
舌白不渴、脉细而濡、面色淡黄为提纲。盖恶寒、身痛、头痛、发热,伤寒似之,脉濡则别于 
伤寒矣。舌白不渴、面黄,则并非伤暑之偏于 
火者矣,此湿温之的症也。湿闭清阳之道,则 
胸闷不饥。湿为阴邪,阴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午后之发热,湿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 
之一汗即解,温邪之一凉即退,其症较之温病势最缓而实重,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湿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