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广嗣纪要-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丸以为的当,殊不知前品乃湿热之药,助火清阴之剂,血热妄行,故漏胎之患必有。且如果品多生春夏,少结秋冬,既因血漏胎,反为寒治,必致误人。予特为此参出一方,药品虽少,其功甚大。但怀胎时,自知慎重避忌,服此药可以保全,遂名曰千金保孕丸:杜仲去粗皮,以糯米煎汤拌匀,炒断丝,八两 续断去芦,三两上二味为细末,以山药五两,作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忌酒醋,戒恼怒。一方用枣肉为丸。

  又云:胎堕,气血不足也。气不足,胎无所荣,血不足,胎无所养,荣养失宜,犹木枯果落。其间过伤怒气,劳佚动胎,内外冷热,伤于子脏,又当量轻重而治之。

  《胎产须知》云:胎气不固,常小产,用四物汤加炒阿胶、炒黑香附、白术、黄芩、砂仁、糯米,水煎服。

  密斋预防堕胎之方,莫有善于所集者。惟《金匮》当归散方,去川芎,用熟地黄,加阿胶、炙草,若常服之尤稳。更兼安胎丸,一名湖莲丸:莲肉去心,二两 白术二两 条芩二两 砂仁炒,半两 共为末,山药五两,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丸,米饮下。 


 

 
  
妊娠漏胎



 

  妊娠漏胎

  《要略》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间续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芎 阿胶 甘草各二钱 艾叶 当归各钱半 白芍 熟地黄各二钱水二盏,酒一盏,煎一盏,去滓,内阿胶,慢火煎,令胶烊,顿服之。丹溪云:有娠而血漏下者,属气虚血热,可服固孕之药,方见前胎产须知条。河间二黄散,治胎漏下血:生熟地黄等分。上为末,煎白术、枳壳汤下二钱或钱半。

  刘宗厚按《良方》论云:妇人有子之后,血蓄以养胎矣,岂可复能散动耶?所以然者,有孕而月信每至,是亦未必因血盛也。若谓荣血有风则经始动,动以其风胜,则有此例。可见胎漏之因,非止一端也,治者宜扩充焉。

  如血热胎漏者,用丹溪治漏下血方:条芩五钱 白术一两 砂仁炒 阿胶蛤粉炒成珠,各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艾叶汤下。气血两虚,下血不止者,秘传当归寄生汤,水煎服;当归 川芎 艾叶 白术各一钱 人参 寄生 川续断 熟地黄各二钱

  《良方》论妊妇全假血以养胎,或因惊走,或从高坠下,冒涉风邪,触忤神祟,以致下血,胎奔上心,腹中急动,或血从口出,皆是伤胎。其下血不止,胎上冲心,四肢厥冷,闷绝将死者。阿胶炒,各二两 青竹茹拳大一握 白蜜二合上水六升,煮艾、竹茹至二升,去渣,入阿胶、白蜜,一二沸,待胶烊,分作三服。妊娠下血如月信者,若至胞干,非特损子,亦损母矣。芑焙 干姜炮,各半两上为细末,酒调服三钱,日夜分三服。

  立圣散,治妊娠下血不止,用鸡肝二具,以好酒一升,煮熟,共酒食大效。

  密斋云:女子之血,在下为经水,在上为乳汁,一朝有娠,则经水不动,乳汁不行,聚于子宫,以养其胎也。故胎之有血,如鱼之有水,水深则鱼得活,水涸则鱼困矣。今有娠而腹下血,乃气虚血虚,胞中有热,不亟止之,但恐血枯,子命难全,母亦随毙。法当用人参、白术以补其气,归芎以补其血,黄芩以清其热,生甘草以泻其火,阿胶以止其血,未有不安者矣。 


 

 
  
胎动不安



 

  卷之八

  胎动不安

  凡二论、八方。

  丹溪云:胎动者,因大逼动胎,逆作上喘,急用黄芩、香附之类。夫黄芩乃安胎之圣药。安胎饮,胎成之后,觉胎气不安,或腹微痛,或腰间作疼,或饮食不美,宜服。或五六个月,常服甚好,此丹溪方也:白术 当归 白芍 熟地黄各一钱 人参 川芎 条芩 陈皮 甘草 砂仁 苏叶各三分生姜三片引,水煎。

  密斋云:胎动不安,其因有七:或因坠跌举重,触动胎气者;或因纵欲无度,触动胎气者;或因七情失节,触动胎气者;或因误食辛热,触动胎气者;或因触冒寒暑,冲动胎气者;或因修造移徙,触动胎气者;或因母多疾病,胎失其养,而不安者,当各求之,勿一概妄治也。

  如因自高坠下,或为重物所压触动胎气,腹痛下血,宜用安胎散主之。缩砂不拘多少,和皮略炒,勿令焦黑,去皮取仁为末,以当归、川芎等分,水煎作汤调服。如觉胎中热,其胎即安矣。此方甚验。大抵妊妇不可缺此,常服安胎易产。

  如因夫妇贪欢,不知避忌,纵恣情欲,以致冲任伤损,触动胎元,胎动腹痛,或为漏胎者,宜如圣散主之:鲤鱼皮鲜者 当归 熟地黄 阿胶面炒为珠 白芍药 川续断 川芎 炙草各等分水一盏,苎根少许,生姜三片,煎服。

  如因喜怒忧思,恐惧失节,触动胎气不安者,宜加减四物天香汤主之:当归 川芎 香附 陈皮 苏叶
  因于怒者,加黄芩、甘草、人参以缓其中,使肝气平。
  因于忧者,加枳壳、大腹皮以理其气,使脾气平,饮食进。
  因于喜者,加黄芩、黄连、麦门冬以泻其火,使气平。
  因于恐者,加茯神、益智以安其神,使肾气平,则胎自安矣。

  如因恣食酒面,炙炒厚味,及误服辛燥毒药者,以致邪火薰蒸,胎动不安,宜加味枳壳汤主之:枳壳半两 黄芩一两 白术一两 加黄连 黄柏各二钱,炒 生甘草 青竹茹水煎服,三钱一剂。

  如因起居不时,冲寒冒暑,动其胎者,宜《金匮》当归散加减。
  因于寒者,加葱白、苏叶、生姜。
  因于暑者,加黄连、人参、知母。

  如因修方动土,移徙堆垛,触犯日月胎神,以致不安者,宜服前安胎散,更请道高者,于胎神所占之方,作符使禳之。

  如因母疾病,气衰血少,不能护养其胎,以致不安者,宜十圣散主之,即十全大补汤加减也:人参 白术 熟地黄 砂仁炒 黄芪各五分 炙草 川芎 归身 白芍炒,各一钱 川续断八分水煎服。上,以上胎动不安者,诸症如有腹痛下血者,各随就本方,加阿胶、艾叶。 


 

 
  
妊娠聚积附:鬼胎



 

  妊娠聚积附:鬼胎

  凡七论三方。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妇人身重,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王太仆云:故有坚大瘕,痛甚不堪,则治以破积愈痛之药,是谓不救必死,尽死救之,盖存其大也,虽服毒不死也,上无殒言母必全,下无殒言子亦不死也。

  又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河间云:药之性味,本以治疾,诚能处以中庸,与疾适当,且如半而止之,亦何疑于攻治哉?

  《要略》云: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炒 芍药各等分上五味,为细末,炼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如不止,加至三丸,温水下。

  《脉经》云:设令宫中人,若寡妇无夫,曾夜梦寐,交通邪气,或怀久作瘕,急当治下。斩鬼丹,治妇人鬼胎如抱瓮:吴茱萸 川乌头 白姜蚕炒 秦艽 柴胡 巴戟去心 巴豆不去油 芫花各一两。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蜜酒吞,取去恶物,即愈。寸口脉洪而涩,洪则为气,涩则为血,气动丹田,其形即温,涩在于下,胎冷若冰,阳气活胎,阴气必凝,故必阴阳,其下必僵,假令阳经,畜血若杯(阴为死血,阳为畜血)。

  问:妇人双胎,其一独死,其一独生,医其生,下其死者,其病则愈。然后竟免躯,何脉以别之?师曰:寸口脉卫气平和,荣气缓舒,阳施阴化,精盛有余,阴阳俱盛,故知双胎。今少阴微紧,血则浊凝,经养不周,胎则偏大,少腹冷满,膝膑疼痛,腰重起难,此为血理。若不早去,害母失胎,宜芎归汤:川芎 当归各等分。为末,每服三五钱,加苏叶数茎,酒水合煎。死者即下,生者即安。 


 

 
  
妊娠恶阻



 

  妊娠恶阻

  凡三论五方二案。

  恶阻者,谓有娠而恶心,阻其饮食也。按《内经》精化于气,气伤于味。注云:精肉内结,郁为秽腐,攻胃则五味居然不得入也。女人身重,精化百日,皆伤于味也。其斯恶阻之谓欤。

  妊娠平日喜怒忧思,七情气滞,以致中脘伏痰留饮。有娠之后,经血既闭。饮血相搏,气不宣通,遂使心下愦闷,头旋眼花,四肢倦怠,恶闻食气,喜啖咸酸,多卧少起,甚则吐逆,不自胜持。调治之法,顺气理痰,自然安矣。肥人是痰,瘦人是热。

  密斋云:妊娠恶阻者,乃怀孕之常病,不须服药。惟平日脾胃虚弱,饮食少者,必呕吐大甚,饮食不入者,恐伤胃气,有害胎元,必须治之。然治此者,必用半夏,半夏有动胎之性,须制用,炒过无妨。

  如肥人恶阻,旋覆花汤主之:旋覆花 川芎 细辛减半 人参各一钱 白茯苓 半夏姜制 归身 陈皮各二钱 干姜炮五分 炙甘草一钱分作二服,生姜五片,煎服。又方:加味二陈汤,一名小茯苓汤:陈皮 白茯苓各四钱半 半夏姜制,三钱 白术二钱四分 炙草一钱咀,分作二服,水二盏,姜五片,乌梅一个,煎八分服。瘦人恶阻,宜人参橘皮汤主之一名竹茹汤,一名参补饮:橘皮 茯苓各二钱 人参 麦冬 白术 厚朴姜制 炙草各一钱 竹茹鸡子大一团水碗半,姜五片,煎服。又方:用白术二两 条芩一两 砂仁炒,五钱为末,神曲糊丸,白汤下。如呕吐不已者,恐伤胃气,宜钱氏异功散加藿香主之:白术 陈皮 茯苓各一钱 藿香叶 人参 砂仁各五分 炙草三分水盏半,姜五片,煎服,或神曲为丸服,尤炒。

  一妇孕两月,呕吐头眩,医以参、术、川芎、陈皮、茯苓服之愈重,脉弦,左为甚,此恶阻病,必怒气所激,问之果然。肝气既逆,又挟胎气,参术之补,大非所宜,以茯苓汤、抑青丸二十四丸,五服稍安。脉略弦,口苦干,食即口酸,嗜其膈间,滞气未尽行,以川芎、陈皮、栀子、生姜、茯苓煎汤下抑青丸。愈后两手脉平和,而右甚弱,此时肝气既平,可用参术以防之,服一月而胎不堕,此丹溪治例也。

  徽州商人吴俨妻汪氏,年三十余,末子二岁,正食乳,经水未行。一日因与夫争言激怒,得呕逆病,食入随吐,凡所食物,鼻中即和其食臭。请过二医,俱用反胃之药,治之不效。请予治之,其脉左三部沉实搏手,右三部脉平。予曰:此有孕脉也,当生二男。汪曰:我生过三子,皆三岁而后娠,今小儿方二岁,经又未动,不是娠也。只因与我官人讲口,便有此病。予曰:身自有娠,且不知之,况医人乎?宜其服药而不效。盖怒伤肝,肝传心,诸臭皆属于心,心传脾,故随所食之物,即作其物、气一出也。呕逆食臭,皆肝心二脏之火炎上之象也,以黄芩一两,黄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