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脉诀刊误-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脉〔寻之举〕(浮沉皆)有余。伏阳蒸内致脾虚。食少只缘生胃壅。温和汤药乃痊除。 
举有余。止言浮实。故改之。 
实脉关前胸热甚。当关切痛中焦恁。尺部〔如绳应指来〕(当为下痢疼。)腹胀小便〔都〕(淋)不〔禁〕(忍)。 
如绳。非实脉之比。乃紧脉也。故改之。脉经曰。尺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又云小便难。少腹 
牢痛。盖气来实强者。太过之脉。与淋沥相应。若云小便不禁。则膀胱不固。水泉不止。为下焦剧 
寒之证矣。脉经用当归汤加大黄。盖因热而用也。小便不禁。必传写之误。后云小便难者是也。洁古于此。一 
用姜附。一用承气。为两可之辞。将以为寒乎。以为热乎。 
愚按洁古药注脉诀及难经。皆他人托之洁古。必非此翁之书。 
x〔五〕弦者阳也。x〔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状若筝弦时时带数〕(端直以长。如弦隐指。)曰弦。 
主劳风乏力。盗汗多出。手足酸疼。皮毛枯槁。 
指下左右皆无。从前中后直过。挺然于指下。曰弦。此血气收敛不舒之候。脉诀以弦为阳。伤寒论 
以弦为阴。脉赋解义亦云弦滑虽属七表。皆主于阴。活人书云。若弦而洪数者为阳。弦疾而沉且微细者为 
阴。主拘急。以愚观之。经曰阴中之阳肝也。当为半阴半阳之脉。脉诀曰。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则是 
有浮弦而无沉弦也。经曰。脉沉而弦者。主悬饮内痛。是沉中亦有弦。又曰时时带数。则是弦数二脉相 
兼。非单弦脉也。素问曰。气来 弱。轻虚以滑。端直以长。曰弦。今不取轻虚以滑。恐有弦数 
弦迟兼他脉之诊。故止以弦本状。端直以长为弦。然有弦而细。有弦而粗。看在何部。弦而 其病轻。 
弦而硬其病重。大率弦脉急强。血气不和之所生也。又有偏弦双弦之诊。 
〔弦脉为阳〕(端直以长)状若弦。四肢更被气相煎。三度〔解〕(温)劳风始退。常须固济下丹田。 
弦浮数大四者皆劳也。大者易治。脉气未衰。可敛而正也。弦者难治。血气已耗而难补。双弦则 
贼邪侵脾。尤为难治。加数则殆矣。内经曰。劳者温之。不可用解。 
〔寸部脉紧一条弦胸中急痛状绳牵关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满丹田〕(寸弦头痛胸中痛。左关 
癖痛挛拘。右关有饮寒留胃。尺弦腹痛腰脚拘。) 
既歌弦脉。又言脉紧。非也。此歌脉证未是未尽。今改作。脉经曰。寸弦。心下 。微头痛。 
心下有水气。一云。胸中拘急。关弦胃寒。心下厥逆。一云心下拘急。此胃气虚故尔。尺弦。小便痛。 
小腹及脚中拘急。一云脐下拘急。 
x〔六〕紧者阳也。x〔指下寻之三关通度按之有余举指甚数状如洪弦〕(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既 
如转索。又如切绳。) 
曰紧。主风气。伏阳上冲。化为狂病。 
内经、难经。未言紧也。内经曰急不曰紧。曰来而左右弹人手。有紧脉之状。未有紧脉之名。至仲 
景曰紧者如转索无常。又曰紧脉从何而来。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假令咳者。坐饮冷水。假令下利。以胃中 
虚冷。皆因寒而脉紧。故脉急为寒。诸紧为寒至。王叔和脉经。则又增如切绳状。故愚合三书所论以形 
容之。左右弹人手者。紧脉来之状。左右弹人手也。转索无常者。索之转动。不常在一处。或紧转 
在左。或紧转在右。此举指而得紧脉之状也。切绳状者。绳以两股三股纠合为徽缠。又以物切之。其展 
转之紧。得之于按指而见。以指按脉。犹如切绳。合此三者论之。方备。脉经曰。重手得之为沉紧。 
轻手得之为浮紧。故咳嗽之脉沉紧则死。中恶之脉浮紧则死。今脉诀曰。状若洪弦。此误也。紧为寒为痛。 
弦为寒为饮。洪为气为热。主疾既殊。治之亦异。一概言之为害甚矣。且弦小于紧。数大于弦。洪则不然。 
举按盛大。非与二脉同也。又紧而迟为寒。紧而数为热。若曰按有余。举甚数。则又类实脉。若紧迟紧细。 
又何以诊。又总曰三关。不曰三部。又昧于尺寸之名。今悉改之。论此紧脉者。或曰在筋肉之间通度。 
或曰按之实数。是有三部之通紧。而无各部之独紧。有按之紧。而无浮之紧。皆一偏之辞。仲景曰。脉至 
如转索者。其日死。为其紧急不软。无胃气也。转索一也。有死生之分。宜详辨之。 
紧脉三关数又弦。上来风是正根元。忽然强语人惊怕。不遇良医不得痊。 
前言状若洪弦。今曰数又弦。是见之不明。而频移其说以迁就也。前云主风气伏阳。化为狂。今去伏阳 
独言风。仲景及脉经。皆曰诸紧为寒。非可以为风狂伏阳之诊。难经曰。重阳者狂。岂紧脉为重阳乎。 
重阳者、谓阳部更有洪大滑长数等脉见耳。内经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薄疾者、极虚而急 
数。并、谓盛实。亦非紧脉也。 
紧脉关前头里痛。到关切痛无能动。〔隐指寥寥〕(转索无常)入尺来。〔缴结〕(疼痛)绕脐长手捧。 
脉紧如转索。非隐指寥寥之状。缴结非痛之状。今改之。李氏曰阳脉至阴部。自然隐伏指下。寥寥入来。 
若在寸部。则不寥寥。以愚视之。脉随病而见。不随部而改。小腹痛必寒气固结。攻击于下焦。所以脉紧。 
安有因在尺部。而脉变形乎。 
x〔七〕洪者阳也。x〔指下寻之极大举之有余〕(极大在指下。来大去长而满指。)曰洪。主头痛。 
四肢洪热。大肠不通。燥热。粪结。口干。遍身疼痛。 
指下寻之极大。举之有余。是浮沉皆大之象。有类实脉矣。脉经曰。极大在指下。不言举按。可以见 
洪之本状。诊者自当随其见于浮沉以参求尔。极大在指下者。指下前后左右四旁。脉来皆盛大满指。是 
言本体之形大也。来大去长。言其来去之形大也。 
洪脉根元本是阳。遇其〔季夏〕(夏月)自然昌。若逢秋〔季〕(月)及冬〔季〕(月)。发汗通肠始得凉。 
仲景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为应时之脉。今曰季夏。池氏迁就以为季夏心火渐退。得脾土偃之。 
其热病自退。若然。则秋冬只在九月十二月。得洪脉。方可发汗通肠乎。今季字皆改为月字。 
洪脉关前热在胸。当关翻胃〔几千重〕(热来冲)。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卷上
八里
属性:x〔一〕微者阴也。x〔指下寻之极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欲绝非绝。又曰按之如欲尽。)曰微。 
主败血不止。面色无光。 
若有若无。欲绝非绝。所以形容微之不可见。按之如欲尽。谓必轻手诊则可见。重手按则欲尽 
而无也。微与濡弱相类。极软而浮细曰濡。极软而沉细曰弱。极细而软。无浮沉之别者。微脉也。微与 
涩细何以分。细而又短于微来往蹇滞曰涩。细而稍大常有曰细。细而稍长似有似无曰微。合五脉相 
类者详分之。则微脉可知矣。阳微恶寒。阴弱发热。微浮虽甚不成病。不可劳。脉经曰。脉者气血之候。 
气血既微。则脉亦微矣。沉微则补阴。浮微则补阳。调补之道。以此为准。凡得是脉。必羸弱气虚为宜。 
故风劳气虚之病。多得是脉。柳氏曰。脉分四时。春夏发生长旺。畏见此脉。秋冬见尚庶几。又曰人 
禀气以生。若微脉太过。阳亏气乏。何足以生。 
指下寻之有若无。漩之败血小肠虚。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亦枯。微脉关前气上侵。当关 
郁结气排心。尺下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 
微在尺为阴盛阳虚。故为身寒。不可饮水。若饮水。则两寒相搏。痛而呻吟也。通真子曰多声。池 
氏曰身寒饮水。李氏曰好饮冷水。皆非也。 
x〔二〕沉者阴也。x〔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缓度三关状如烂绵〕(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乃得。 
有肌肉之下。)曰沉。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 
轻指于皮肤间不可得。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沉与浮相反。 
与伏相近。沉脉。重按乃得于筋骨下部。若伏脉。则虽重按至筋骨下部亦不见。必用指推开筋 
方可见脉。难经曰伏者脉行筋下也。内经曰推而内之。推而外之。皆是用指推筋脉以求之。非一定 
其指。于病患臂上。俟其脉之自见也。此持脉口诀也。脉经曰沉者阴脉之始也。其象。按之至 
筋骨得之者。是也。其体沉潜。深居诸脉之下。有地之气焉。凡诸脉即沉而见。则知其在阴而里受之。 
今脉诀曰按之似有。状如烂绵。曰沉。如此则沉弱沉微沉细之脉。又当何如而诊之。甚失脉经之意矣。 
经曰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岂有按之似有状若烂绵 
之不及也。 
按之〔似〕(即)有举还无。气满三焦脏腑虚。冷气不调三部壅。通肠健胃始能除。 
按之似有。是沉微脉。非独沉也。今改云按之即有。沉为阴。通肠宜温药利之。 
寸脉沉兮胸有痰。当关气〔短〕(痞)痛难堪。 
气短者。气不能相续。似喘而实非。气上冲。似呻吟而无痛。乃气急而短促也。今曰痛难堪。则非 
气短。脉经曰。关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则痛者气痞不通而痛也。 
若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 
x〔三〕缓者阴也。x指下寻之。往来迟缓。〔小于迟脉〕(去来亦迟。小 于迟。又曰阳脉浮大而 
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曰缓。〔主四肢烦闷气促不安〕 
缓者二义。去来亦迟。小 于迟。每居中部或下部间。柔软而慢。但小于沉脉。兼之缓软。此有 
邪之诊。为不及之缓。阴阳气和。阳寸阴尺。上下同等。同浮大而软。无有偏胜。此无邪之诊。为阴 
阳和缓之缓。缓与迟二脉相类。缓脉大而慢。迟脉小而衰。缓者卫有余而营不足。迟者阴气盛而阳气衰。 
二诊不同。迟脉一息三至。缓脉一息四至。脉经曰。缓脉小 于迟。今脉诀反云小于迟脉。误矣。 
四肢烦闷。气促不安。皆非缓脉之证。 
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邪风积气来冲背。脑后三针痛即移。 
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伸。尺上若逢 冷结。夜间常梦鬼随人。 
x〔四〕涩者阴也。x〔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前虚后实无复次序〕(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 
复来。又曰短而止。)曰涩。主腹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痛。 
脉来蹇涩。细而迟。不能流利圆滑。涩者涩也。与滑相反。如刀刮竹。竹皮涩。又有节。刀刮而行涩。 
遇节则倒退。有涩脉往来难之意。如雨沾沙。沙者不聚之物。雨虽沾之。其体亦细而散。有涩脉往 
来散之意。或一止复来。是因涩不流利之止。与结促代之止不同。玉函经曰。切脉定知生死路。但向止 
代涩中取。看取涩脉与止代。此是死期之大概。涩脉与外有形证。未可断他殂大命。若是形证与代同。尺 
部见之皆死定。黎氏曰代者止也。一脏绝。他脏代至。为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涩者。三五不调。 
如雨沾沙。为精血不足之候。与代相似。然三秋诊得涩而有胃气为平脉。右手寸口。浮短而涩。为肺正脉。 
二者皆非 
死脉。若尺寸俱浮紧而涩。外证必发热恶寒。项强腰痛。牵连百节俱痛。乃太阳经伤寒。汗之愈。举此 
数端。以见涩脉与代脉不可例观。尺脉者人之根本。涩为精血不足之候。若独于尺中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