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直面内心的恐惧 分裂、忧郁、强迫-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局外人(1)

  第二个造成这种人格的例子:

  一位中年男子一直以自己是局外人而苦恼万分,他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的归属感,别人不是拒绝他,就是用嘲讽批判的眼光看他。这让他十分痛苦,他因此惶惶终日,职场上也屡尝败绩。因为他是同事眼中的怪胎,“麻烦得不得了”,现在他跌入恶性循环中,对人事物的反应越来越奇特。他时常师出无名地顶撞上司,说一些伤风败俗的话,没来由地嘲笑挖苦同事,穿着和生活方式都引人侧目,以至于同事对他敬而远之,不想跟他有任何瓜葛。

  他与别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一天比一天孤独,外在的环境起着变化,他的心情也千回百转,与众不同、陌生、诡异。于是他越来越像一只不合群的黑羊,他活在这种氛围中,同时制造这种氛围。没有人真正了解他,同事只觉得他怪里怪气,并不想探究他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原因。不消多时,关于他的谣言就满天飞,他大概“不太正常”,可能性生活不如意,或许政治上不正确等等。简言之,他有问题,虽然谁也不清楚哪里可疑、为什么可疑。同事们不认为他们只是把未经思考的问题投射到他身上而已,没有人会对他打开天窗说亮话。他隐约觉得同事逐渐躲着他,四周都是一双双怀疑的眼睛,一看见他就彼此使眼色,他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干什么。简言之,双方都摇摆不定,就这么恶性循环下去,问题无解。

  我想多谈一谈这位男士的成长背景,看分裂人格怎样在他身上萌芽,当他长大遇到人际往来的难题时,他觉得不可思议,逆来顺受,却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他成长于一个非比寻常的环境,父亲是旅行作家,在他这个独生子还年幼的时候在文坛上就享有盛名。父亲收入丰厚,因此生活豪奢、夜夜笙歌。母亲沉湎在宴会和锦衣玉食中,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说穿了是缺乏兴趣与母爱。所以他从小就由女仆,后来是一位黑人男仆照顾。记忆中这两位保姆对他不算太坏。

  5岁的时候,父母亲离婚。之前他的父母就聚少离多,双方都认为这种婚姻时髦,各自拥有自由、艳遇不断。父母离婚后他跟父亲住,刚开始他被告知,母亲“要离开一段时间”,就没有下文了。不多久母亲回来了。他则很久以后才获悉,母亲因精神疾病住院了两年。我们可以推测,母亲之前的精神状况也不会太好。父亲离婚后很快地就与母亲的妹妹结婚,这是他的第三次婚姻。继母对他的母亲怀着旧恨,因为母亲从小比继母得宠;男孩长到15岁的时候,继母自杀,父亲于是第四次结婚。

  这位先生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始终觉得自己像汽车的备胎,没有人真正关心他。小时候他就觉得自己碍事、多余,不受欢迎,这些感受后来又被强化了。他父母亲的房子位于城外与世隔绝的山丘上,附近没有几户人家,小男孩找不到玩伴。父亲特立独行,喜好杯中物,生活风格异于常人,日夜颠倒:为了不受干扰,他只在夜里写稿,白天则用来睡觉。加上父亲经常在外旅行,一出门就好几个星期,做儿子的很难看得到父亲。他的父亲不太把团队纪律放在心上,坚称纪律是专为笨蛋和软弱的人而设定的。

  儿子到了就学年龄却不去上学,请了家教到家中上课,家教换了一个又一个,一直到10岁的时候他才正式入学。此时,他的社交困难首次浮现。前面介绍过他的生活,所以这并不让人太惊讶。他进入学校之前,的确没有与同年龄的人来往的经验,也从未参加过社团。在课堂上他为自己安排了饰演的角色,把自己隐藏在其中。有些时候他故意显得滑稽可笑,逗得同学哈哈大笑,他以此觉得自己受欢迎,成了班上的小丑,后来更变成我们今日形容的蛮小子。为了讨同学欢心,他嘲笑一切,捉弄老师,对警告和处罚都漠然以对,逃学等等。父亲对他的德行却欣赏有加,以至于他也靠这个赢得父亲的喜爱。他和父亲一样,不遵守团体纪律,父亲颇以他为荣。



局外人(2)

  尽管他渴望友谊,但从不曾得到过,因为别人只认为他好玩,有娱乐效果,但终究是个滑稽的局外人罢了。他极有天分又聪明,同学虽然认可这一点,却不愿与他做朋友。

  12岁时开始发育,他后来称之为“大病一场”:瘦、苍白、窜高、容易生病。他一向就体弱,继母于是退掉了他的体操课,禁止他从事任何运动,“因为你心脏不好,而你又长得这么快”。后果之一是他从不觉得自己有健康的身体,身体仿佛不属于他,显得局促又笨拙,他因此更难与别人亲近或进行良性竞争。

  继母拖着他到处求医,掩藏在其后的却是厌恶反感。他必须长时间卧床,虽然没检查出什么毛病。医师配合演出,最后成功证实他得了慢性肺结核。从此他有两年的时间得待在房间里,甚至不准下床,生着病。这段时间他大量阅读,不加以选择,父亲藏书丰富,能到手的他都看。有一次治疗时他很贴切地形容自己:“我的情感比我的智力年轻了十岁。”这是分裂人格者常见的现象。“我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他不太能确定自己的性倾向。

  14岁时他重返学校,尝试与同学交往的成绩不比第一次好。他孤单地留在家中的那两年,正处青春期,与同学相比,他的经历是那么不同,在幻想中度日,没有朋友,自然而然,这又把他打回自己的世界里,连与人交谈都有问题。他加入的班级,同学间已经彼此相处两年了,他再一次成为别人眼中的怪物。

  有一次做未来理想职业的问卷调查时,这位15岁的少年填写的志愿是“职业抽烟人”,装酷的德行令人生气。没有人注意到他嘲弄的背面其实迫切需要帮助,他的行为已经在对周遭环境发出警讯。到了大学时代,他有戏剧性的转变,完全变了一个人,但总算是一个新的尝试。因为希望有所归属,他与同龄的人较劲儿,看谁比较有男子气概。基于同样的理由他后来去从军,仍然是军队中的特殊人物,常因四体不勤成为讥笑的对象。

  退役后他继续大学课业,修习历史、语言和文学。毕业后他又修教育学分,成为一位学有专精的独行侠,只活在家里的藏书世界中。学生敬佩他渊博的学问,因而不追究他的弱点。他24岁那年结婚,说得确切一点儿:他被安排了一桩婚事。不久妻子就抱怨他喜欢书本和研究胜过喜欢她,他大惑不解,认为自己已经尽最大所能去爱她。他这厢也颇为失望,因为妻子对他的精神领域以及嗜好不怎么感兴趣。结婚不久的这对夫妇很快就相互背叛,他有了同性恋的经验,事后又懊悔无比,产生了被害妄想症之类的反应,这让他开始了心理治疗。

  这段叙述的故事蕴涵一些形成分裂人格的典型成长背景:距离遥远、满不在乎、幼年时期的照顾者迭遭更替,缺少亲密的身体接触、幼儿的需要被忽视;成长的关键阶段欠缺指导,孤单独处、与同年龄的人少有相处和来往,少有某个团体与社团的归属感、情感和信任感都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些都造成了他与人交往时的障碍,并非别人的反应让他觉得自己是局外人,而是因为他缺乏技巧,只好一再缩回自己的壳中。

  我们可以明白,在这样的基础上会发展出害怕付出与亲近的个性,促使他自我保护,而自给自足显然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不妨这么说,分裂人格者不得不培养出一套本事,提升他寂寞的价值;再往下走,很极端的例子就会变得自我陶醉,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怀有愤世嫉俗的仇恨,瞧不起别人、玩世不恭以及虚无主义。没有人注意到,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忧伤,事实上,他对亲密、信任、爱与被爱无限神往。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个性很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和罪犯,犹如扳机一触即发。分裂人格者担心被拒绝,因此显得漠不关心、冷淡、仇恨乃至轻视别人,都是环境使然,上文提及的幼年时期的种种经历使他难以翻身。

  再举一个简短的例子,说明缺乏情感互动,借由周详的计划来替代之的巧妙尝试。一位分裂人格的病人有一次说道:“我总是有这样的印象,别人发自感情的,对我来说却是一连串快速地开与关的过程。”



局外人(3)

  这段话很逼真地表现出分裂人格者运用清晰的智慧、感觉器官和思考过程雷达般的敏锐“开与关的过程”,来取代他不高明的情感世界。

  难以解决的沉重负担和冲突,在身体上一一反应,所有的感觉器官,如接触感觉的皮肤以及呼吸器官都有毛病;气喘、湿疹都算是,有些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了。皮肤是把我们和外在环境隔开,也使我们有所触动的器官;分裂人格者的皮肤麻烦尤其多,血液不够流通、容易罹患干癣症和多汗症等等。



黑白两色:分裂人格的行为模式

  他把恐惧转换成外在世界的一个物体,可以稍加回避、抗拒或者消灭,但藏在内心的恐惧却让他举手投降。

  我们再一次强调:分裂人格者的行为是他所有心灵印象的总和,无论出发点与反应都残破不全,他的生命力与情感没有任何交集。换句话说,当不同的经历和人格特质融入他的感觉之中时,他并不会因此感到快乐。横亘于理解力与爱人的能力、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是不相同的成熟度;他的情感与理智不会在同一个轨道上并驰,也不会相融,成为一体的经验。他从小靠着理智与感官感觉作为行为的准则,没有丰富的情感导引可资借鉴,体察不出细微精妙的情感,以至于他只认得原初模式的情感,以及内心的激动与冲动;他表情达意的调色盘上一直都缺少中间色调,可以运用的,唯有黑白两色而已。这一切皆起因于缺乏与别人的情感互动。



淹没

  为了使自己在别人接近他的时候,不那么恐慌,所有的事情人格分裂者都会尽量自己打点。这种倾向让他不假外求,他绕着自己打转,不让别人有靠近的机会,很容易变得自我中心或成为利己主义者;于是更加孤立。我们知道,寂寞与孤独壮大了惧怕的声势,所以,他体会到的恐惧远远超过一般人。当恐惧扭曲变形,到了他无法承受的程度——他所感所知的是别人都很怪异,而世界缺乏安全感。有一位患者曾说:“恐惧是我所认知的唯一实情。”他所谓的恐惧不是别人认可的那一种,其实他自己也无法具体描绘,他只是全心全意地害怕而已。另一位病人说:“我不晓得什么叫恐惧,我身上某个地方大概有个叫作恐惧的东西,但它并不属于我。”他把自己从他的恐惧情绪中抽离了,似乎没有意识,这样的情境何其脆弱,自我轻而易举就被恐惧淹没了。

  能够把心中的惧怕说出来,就是某种程度的解脱,如果他始终无法开口叙述自己的感觉,只好被人当成疯子;长期处在恐惧的情绪中,他的缺点及软弱就会被凸显出来,越来越害怕,到了难以摆脱的地步。接着,恐惧溃堤,演变为精神异常,一发不可收拾。他丧失理性,扭曲评估事物的标准,活在一个不真切的世界里,以此得到救赎,他以为自己很健康,别人才病态——有时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