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 
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黄帝曰∶多害者其 
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 
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寒热病篇》曰∶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脏之 四, 
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生气通天论》曰∶高梁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 
,寒薄为 ,郁乃痤。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 ,留连肉腠,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肠 为痔。 
《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脉度篇》曰∶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 
石者,亦从东方来。 
《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 
大气。邪溢于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消骨髓,外破大 。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 
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 
谷也。 
《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 
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 
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 
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而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 
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 
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 
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 
去,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病能论》∶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 
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 
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帝曰∶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愈,其真安在。岐 
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 
所谓同病异治也。 
《脉要精微论》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 
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厥论》曰∶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 
不可治,惊者死。 
《寒热篇》帝曰∶寒热瘰 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然。岐伯曰∶此皆鼠 寒热之毒瓦斯 
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鼠 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 
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 
去,而绝其寒热。宜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黄 
帝曰∶决其死生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 
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见赤脉 
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通评虚实论》曰∶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 
《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民病身热骨痛,而为浸淫。岁金太过,民病两胁下少腹 
痛,目赤痛, 伤,耳无所闻。岁木不及,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病寒热疮疡痱疹痈痤。 
岁金不及,复则寒雨暴至,民病口疮。岁水不及,民病寒疡流水。 
《五常政大论》曰∶委和之纪,其病支废痈肿疮疡。卑监之纪,其动疡涌分溃痈肿。赫 
曦之纪,其病笑疟疮疡。坚成之纪,其动暴折疡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鼻窒疮疡。太阳 
司天,寒气下临,甚则 肿,身后痈。少阴司天,热气下临,甚则疮疡。地有高下,气有 
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 

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脉候(二)
属性: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若有痛处,痈疽之谓也。 
洪大之脉,其主血实,积热疮肿。凡洪大者,痈疽之病进也。脓未成者,宜下之。脓溃 
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兼自利,尤有凶候。 
数脉主热,浮而数者,为表热。沉而数者,为里热。诸紧数之脉,应发热而反恶寒者, 
痈疽也。仲景曰,数脉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数者,生疮也。凡诸疮,脉至洪数 
,其内必有脓也。 
实脉,主邪盛,邪气盛则实也。痈疽得此,可下之。若久病虚人,则最忌之,以正不胜邪也。 
滑脉,多阳,或为热,或为虚。疮疡得此,脓未成者,可内消脓。已溃者,宜托里。所谓始为热,终为虚也。 
散脉,为血虚有表无里也。凡疮毒脓溃之后,脉见洪滑粗散,而烦痛不除者,难治,以 
其正气虚,邪气实也。又曰,肢体沉重,肺脉大则毙,谓其浮散无根也。 
长脉,主阳气充实。伤寒得之,将欲汗解也。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得之皆愈。故曰长则气治也。 
芤脉,主阴虚血虚,脓溃后得之为宜,以脉病相应也。 
弦脉,主肝邪。《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内寒外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主切痛积癖。凡疮疽得此,则气血留滞,邪结不散,多为痛也。 
短脉,主虚。经曰,短则气病,以其乏胃气也。疮疡脉短,真气虚也。诸病见之,皆为难治,尤不可攻也。 
涩脉,主血虚气涩。疮疡溃后得之无妨。 
沉脉,为阴。疮疡得之,邪气深也。 
迟脉,主阳气不足。疮疡得之,溃后自愈。 
缓脉,无邪。长而缓者,百病皆宜。疮疡得此,则易愈,以其有胃气也。 
弱脉,主气血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之脉,凡沉迟濡弱者,皆宜托里。 
微脉,主虚。真气复则生,邪气胜则死。疮疡溃后,微而和者,将愈也。 
脉细,主阳衰。疮疡脉细而沉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虚脉,空而无力。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疡得之,只宜托里养血补气也。 
软脉,少神元气弱也。凡疮疡之脉,但见虚迟软弱者,悉宜补虚排脓托里。 
牢脉,坚强,阴之亏也。凡瘰 结肿之类,诊得牢脉者,皆不可内消也。 
结促之脉,凡阴衰则促,阳衰则结。大抵结促之脉,由气血俱虚而断续者居多。疮疡得 
之,多宜托里。然有素禀结促者,又当以有力无力,辨其虚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不补。 
右痈疽脉二十二种,大都微弱虚细迟缓短涩者,必气血皆虚,形精不足,俱当用补用托 
,不可妄攻,无待言也。即如浮滑弦洪结促等脉,此中最有疑似,亦不得以全实论治,必须 
详审形证,或攻或补,庶无误也。 
齐氏曰∶疮疡之证,若不诊候,何以知阴阳勇怯,血气聚散。又曰∶脉洪大而数者,实 
也。细微而数者,虚也。 
河间曰∶脉沉实者,其邪在脏。浮大者,其邪在表。 
立斋曰∶痈疽未溃,而脉先弱者,何以收敛。 

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论证(三)
属性:凡疮疡之患,所因虽多,其要惟内外二字;证候虽多;其要惟阴阳二字。知此四者,则 
尽之矣。然内有由脏者,有由府者,外有在皮肤者,有在筋骨者,此又其浅深之辨也。至其 
为病,则无非血气壅滞,营卫稽留之所致。盖凡以郁怒忧思,或淫欲丹毒之逆者,其逆在肝 
脾肺肾,此出于脏而为内病之最甚者也。凡以饮食浓味,醇酒炙爆之壅者,其壅在胃,此 
出于腑,而为内病之稍次者也。又如以六气之外袭,寒暑之不调,侵入经络,伤人营卫,则 
凡寒滞之毒,其来徐,来徐者,其入深,多犯于筋骨之间,此表病之深者也。风热之毒其来 
暴,来暴者,其入浅,多犯于皮肤之间,此表病之浅者也。何也。盖在脏在骨者多阴毒,阴 
毒其甚也。在腑在肤者多阳毒,阳毒其浅也。所以凡察疮疡者,当识痈疽之辨∶痈者热壅于 
外,阳毒之气也,其肿高,其色赤,其痛甚,其皮薄而泽,其脓易化,其口易敛,其来速, 
者其愈亦速。此与脏腑无涉,故易治而易愈也。疽者结陷于内,阴毒之气也,其肿不高,其痛 
不甚,其色沉黑,或如牛领之皮,其来不骤,其愈最难。或全不知痛痒,甚有疮毒未形,而 
精神先困,七恶叠见者,此其毒将发而内先败,大危之候也。知此阴阳内外,则疮痈之概, 
可类见矣。然此以外见者言之,但疮疡之发原无定所,或在经络,或在脏腑,无不有阴阳之 
辨。若元气强,则正胜邪,正胜邪则毒在腑,在腑者便是阳毒,故易发易收而易治。元气弱 
则邪胜正,邪胜正则毒在脏,在脏者便是阴毒,故难起难收而难治。此治之难易,全在虚实 
。实者易而虚者难也,速者易而迟者难也。所以凡察痈疽者,当先察元气以辨吉凶,故无论 
肿疡溃疡,但觉元气不足,必当先虑其何以收局,而不得不预为之地。万勿见病治病,且顾 
目前,则鲜不致害也。其有元气本亏,而邪盛不能容补者,是必败逆之证。其有邪毒炽盛, 
而脉证俱实者,但当直攻其毒,则不得误补助邪,所当详辨也。 
华元化曰∶痈疽疮肿之作,皆五脏六府蓄毒不流,非独因营卫闭塞而发也。其行也有处 
,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发于皮毛者肺之毒,发于肌肉者脾之毒,发于骨髓者肾之毒, 
发于筋膜者,肝之毒;发于下者,阴中之毒;发 
于上者,阳中之毒;发于外者,六腑之毒;发于内者,五脏之毒。故内曰坏,外曰溃,上曰从 
,下曰逆。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下者,得之缓;感于六腑,则易治;感于五脏,则难瘳 
。又近骨者多冷,近肤者多热。近骨者,久不愈,则化成血虫。近肤者,久不愈,则传气成 
漏。成虫,则多痒少痛,或先痒后痛。成漏,则多痛少痒,或不痒不痛。内虚外实者,多痛 
少痒。血不止,则多死。溃脓,则多生。证候多端,要当详治。 
伍氏云∶痈疽之疾有二十余证∶曰 发、痼发、石发、岩发、蜂巢发、莲子发、椒眼 
发、连珠发、竟体发、肠痈内发、脑背发、眉发、腮颔发、肺痈、瓜瓠发。大率随病浅深内 
外施治,不可迟缓。初发如伤寒,脉浮而紧是其候也。 
又曰∶五脏六腑俞穴皆在背,凡患疮证,有伤脏膜者多致不救。腑气浮行于表,故痈肿 
浮高为易治;脏血沉寒主里,故疽肿内陷为难治。 
又曰∶疖者节也,痈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为疖,三寸至五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