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吴鞠通医案-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子(三钱) 
二帖。 
十八日 原方再服一帖。 
十九日 诸证悉减,药当暂停以消息之。 
二十日 中风表解后,言蹇减食则汗头行痛,舌白滑,脉微紧,宜桂枝加附子汤,除风 
实表护阳。 
桂枝(六钱) 白芍(四钱,炒) 炙甘草(二钱) 附子(三钱) 生姜(五片) 大枣(二个) 
水五杯,煮二碗,分二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一日 表解后复中,恶寒胸结,舌苔浓而白,脉迟紧里急。 
桂枝(六钱) 苍术(三钱) 附子(四钱) 干姜(三钱) 苡仁(五钱) 茯苓(五钱) 浓朴 
(三钱) 枳实(二钱) 陈皮(二钱) 
日二帖。 
二十二日 于前方内加∶ 
炙甘草(二钱) 生姜(二两) 去茯苓 减苡仁 
日二帖。 
二十三日 诸证悉衰,当减其制,照前日方,日一帖。 
二十四日 中风表解后,余邪入里,舌黄身热胸痞,议泻心汤泻其痞。 
干姜(五钱) 生姜(五钱) 黄芩(五钱,炒) 黄连(二钱,炒) 半夏(六钱)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先寒后热,胁痛腰痛,少阳证也,议从少阳领邪外出太阳法。 
柴胡(六钱) 黄芩(三钱) 党参(三钱) 桂枝(四钱) 半夏(钱半) 炙甘草(三钱) 羌 
活(钱半) 生姜(三片) 
寒热后,寒退热存,胁胀。 
半夏(五钱) 炙甘草(钱半) 陈皮炭(钱半) 生姜(三钱) 黄芩(四钱) 香附(三钱) 
郁金(二钱) 大枣(二个) 
张 二十五日 今年风木司天,现下寒水客气,故时近初夏,犹有太阳中风之症。按 
太阳 
中风,系伤寒门中第一关,最忌误下。时人不读唐晋以上之书,故不识症之所由来。仲景谓 
太阳至五六日太阳证不罢者,仍从太阳驱出,宜桂枝汤。现下头与身仍微痛,既身热而又仍 
恶风寒,的是太阳未罢,理宜用桂枝汤,但其人素有湿热,不喜甘,又有微咳,议于桂枝汤 
内去甘药,加辛燥,服如桂枝汤法。 
桂枝(六钱) 陈皮(三钱) 白芍(四钱) 半夏(四钱) 杏仁(三钱) 
二十六日 太阳中风,误下胸痞,四五日太阳症未罢。昨用太阳证仍在例之桂枝法,今 
日恶 
寒已罢,头目已清,惟胸痞特甚,不渴舌白而壮热,泄泻稀水频仍。仲景法云病发于阳而误 
下成胸痞者,泻心汤主之。今用其法,再经谓脉不动数者为不传经也。昨日已动数太甚,断 
无不传之理,可畏在此。 
干姜(五钱) 茯苓(五钱,连皮) 半夏(五钱) 生姜(三片) 黄连(三钱) 
二十七日 太阳中风误下,前日先与解外,昨日太阳证罢,即泻胸痞。今日胸痞解,惟 
自利 
不渴,舌灰白,脉沉数。经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太阴宜温,但理中之甘草,人参,恐 
不合拍,议用其法而不用其方。 
干姜(五钱) 半夏(六钱) 苍术炭(四钱) 生姜(四钱) 陈皮炭(二钱) 茯苓(一两, 
连皮) 
二十八日 太阳中风,先与解外,外解已即与泻误下之胸痞,痞解而现自利不渴之太阴 
证。 
今日口不渴而利止,是由阴出阳也,脉亦顿小其半。古云脉小则病退。但仍沉数,身犹热而 
气粗不寐,陷下之余邪不净。仲景《伤寒论》谓真阴已虚,阳邪尚盛之不寐,用阿胶鸡子黄 
汤。按∶此汤重用芩连。议用甘草泻心法。 
甘草(三钱) 黄芩(四钱) 半夏(五钱) 黄连(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个) 茯苓 
(三钱) 
二十九日 脉沉数,阴经热阳经不热,是陷下之余邪在里也。气不伸而哕,哕者伤寒门 
中之大忌也,皆误下之故。议少用丁香柿蒂汤法,加芩、连以彻里热,疏逆气。 
公丁香(二钱) 黄芩(三钱) 柿蒂(九个) 黄连(一钱) 陈皮(二钱) 姜汁(三匙冲) 
初一日 误下成胸痞自利,两用泻心,胸痞自利俱止。但陷下之邪,与受伤之胃气,搏 
而成 
哕。昨用丁香柿蒂汤去人参加芩连,方虽易,仍不外仲圣苦辛通降之法。病者畏而不服,今 
日哕不止而左脉加进,勉与仲圣哕门中之橘皮竹茹汤,其力量降前方数等矣。所以如此用者 
,病多一日,则气虚一日,仲圣于小柴胡汤中即用人参,况误下中虚者乎。 
陈皮(六钱) 生姜(五钱) 炙甘草(四钱) 竹茹(五钱) 大枣(四枚) 半夏(三钱) 人 
参(二钱,如无以洋参代) 
十七日 误下中虚,气逆成哕,昨与金匮橘皮竹茹汤,今日哕减过半。古谓效不更方, 
仍用前法。但微喘而舌苔白,仲圣谓喘家加浓朴杏子佳,议于前方内。加∶ 
浓朴(二钱) 杏仁(三钱) 柿蒂(三钱) 
十九日 误下之陷证,哕而喘,昨连与橘皮竹茹汤,一面补中,一面宣邪。兹已邪溃诸 
恶候 
如失,脉亦渐平,但其人中气受伤不浅,议与小建中汤加橘皮、半夏,小小创建中气,调和 
营卫,兼宣胃阳,令能进食安眠。 
白芍(六钱,炒) 生姜(三片) 半夏(四钱) 桂枝(四钱) 大枣(二枚) 陈皮(一钱) 
炙甘草(三钱) 饴糖(一两,去渣后化搅匀再上火二三沸) 
煮三杯,三次服。 
病解后微有饮咳,议与小建中去饴糖,加∶ 
半夏 陈皮 茯苓 苡仁 蔻仁 杏仁 
初六日 病后两服建中,胃阳已复,脾阳不醒,何以知之?安眠进食,是胃阳起。舌起 
白滑 
苔,小便短,大便不解,脉乍数,是脾阳未醒,而上蒸于肺也。议与宣利三焦法,以醒脾阳 
。 
杏仁(五钱) 半夏(五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三钱) 苡仁(五钱) 枳实(三钱) 通草 
(一钱) 益智仁(一钱) 
初八日 大小便已利,脉仍洪数,舌白滑苔未除,仍宜苦辛淡法,转运脾阳,宣行湿热 
。 
杏仁(三钱) 苍术炭(三钱) 蔻仁(钱半) 黄芩炭(二钱) 陈皮(钱半) 黄柏炭(三钱) 
茯苓皮(五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十一日 脉仍沉数,舌苔反白滑,仍宜建中行湿以除伏邪。湿最伤气,非湿去气不得健 
,与急劫湿法。 
蔻仁(钱半) 黄芩炭(二钱) 杏仁(三钱) 陈皮(钱半) 黄柏炭(二钱) 半夏(五钱) 
益智仁(二钱) 苡仁(五钱) 煨草果(四钱) 制苍术(四钱) 茯苓皮(五钱) 
煮三杯,周十二时服完。 
吴 五十六岁 十一月十二日 内热外寒,兼发痰饮,喉哑,咳嗽,痰多,头痛,恶寒 
,脉浮,与麻杏石甘汤。 
麻黄(五钱,去节) 半夏(一两) 生石膏(六两) 桔梗(六钱) 杏仁(八钱) 陈皮(四 
钱) 炙甘草(四钱) 
煮四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汗后勿见风。 
十四日 肺脉独浮,去∶ 
麻黄(三钱) 
十七日 脉浮,喉哑,咳嗽,痰多。 
麻黄(三钱) 杏仁(六钱) 陈皮(三钱) 生石膏(四两) 桔梗(五钱) 半夏(六钱) 炙 
甘草(二钱) 
二十三日 脉浮,喉哑,咳嗽,痰多,内饮招外风为病,与大青龙法。 
麻黄(五钱) 杏仁(八钱) 陈皮(五钱) 生石膏(四两) 炙甘草(三钱) 半夏(八钱) 
桔梗(五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钱) 
头煎三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 
二十四日 病减者减其制,减麻黄二钱,去陈皮、姜、枣,加木通,小便短故也。 
二十七日 喉复哑,脉洪数,小便已长,前方去木通,加∶ 
石膏(二两) 
赵 十三岁 十一月二十九日 头痛,脉浮,弦不甚紧,无汗,与杏苏法。 
杏仁(二钱) 羌活(一钱) 生姜(三片) 苏叶(三钱) 甘草(钱半) 大枣(二枚) 防风 
(二钱) 桔梗(三钱) 
煮两杯,先服一杯,覆被令微汗,不可使汗淋漓。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第二杯,再 
不汗再作服,以得汗为度。汗后避风,只可啜稀粥,戒一切荤腥。 

卷五
中燥
属性:吴 五十七岁 乙酉四月十九日 感受燥金之象,腹痛,泄泻,呕吐。现下泄泻虽止, 
而呕不能食,腹痛仍然,舌苔白滑,肉色刮白,宜急温之,兼与行太阴之湿。 
川椒炭(三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三钱) 高良姜(二钱) 苡仁(五钱) 公丁香(一钱) 
吴萸(二钱) 益智仁(二钱) 半夏(五钱) 
二帖。 
二十二日 背仍痛,原方加∶ 
高良姜(一钱) 吴萸(一钱) 桂枝(五钱) 
再服四帖。 
二十七日 已效,阴气未退,再服三帖,分四日服完。 
五月初三日 痛减,呕与泄泻俱止,减川椒、萸、姜之半,再服六帖。 
十三日 阴未化,阳自不复,且心下坚大如盘,脉如故,前方再服。 
姚 四十八岁 乙酉四月二十一日 燥金感后,所伤者阳气,何得以大剂熟地补阴。久 
久补之,阳气困顿,无怪乎不能食而呕矣。六脉弦紧,岂不知脉双弦者寒乎。 
川椒炭(三钱) 陈皮(三钱) 半夏(五钱) 干姜(二钱) 茯苓(五钱) 公丁香(八分) 
生姜(三钱) 苡仁(五钱) 
初二日 加桂枝(三钱) 干姜(一钱) 减川椒之半。 
十一日 呕痛皆止,饮食已加,惟肢软无力,阳气太虚,加甘草合前辛药,为辛甘补阳 
方法。 
二十一日 复感燥气,呕而欲泻,于前方内去甘药加分量自愈。六脉弦细如丝,阳微之 
极。 
川椒炭(三钱) 陈皮(三钱) 吴萸(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五钱) 半夏(五钱) 桂 
枝(五钱) 公丁香(钱半) 生姜(五钱) 
二十七日 诸症皆效,脉稍有神,于原方内去吴萸、丁香之刚燥,加苡仁之平淡 
,阳明从中治也。 
李 四十六岁 乙酉四月十六日 胃痛胁痛,或呕酸水,多年不愈,现下六脉弦紧,皆 
起初 
感燥金之气,金来克木,木受病,未有不克土者。土受病之由来,则自金克木始也,此等由 
外感而延及内伤者,自唐以后无闻焉。议变胃而受胃变法,即用火以克金也。又久病在络法 
∶ 
公丁香(一钱) 茯苓(五钱) 枳实(四钱) 川椒炭(三钱) 苡仁(五钱) 生姜(五钱) 
半夏(五钱) 陈皮(三钱) 
四帖。 
二十三日 复诊仍用原方四帖。 
五月初二日 现下胃痛胁痛吐酸之证不发,其六脉弦紧不变,是胸中绝少太和之气,议 
转方用温平,刚燥不可以久任也。 
桂枝(四钱) 茯苓(五钱) 生姜(三钱) 陈皮(三钱) 大枣(二枚) 炙甘草(二钱) 半 
夏(五钱) 干姜(二钱) 苡仁(五钱) 白芍(四钱) 
服之如无弊,可多服。 
十一日 诊脉已回阳,去干姜,减桂枝之半。 
二十四日 复诊脉仍紧,原方加∶ 
益智仁(二钱) 
服三帖愈。 
余 五十二岁 五月初二日 胃痛胁痛,脉双弦,午后更甚者,阳邪自旺于阴分也。 
川椒炭(三钱) 陈皮(三钱) 公丁香(钱半) 降香末(三钱) 香附(三钱) 楂炭(二钱) 
吴萸(二钱) 青皮(二钱) 青橘叶(三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接服霹雳散。 
十七日 复诊病稍减,脉仍紧,去∶ 
楂炭 橘叶 及川椒炭(一钱) 加 
枳实(三钱) 
二十四日 脉之紧者稍和,腹痛已止,惟头晕不寐,且与和胃令寐,再商后法。 
半夏(一两) 苡仁(一两) 茯苓(五钱) 枳实(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得寐为度。如服二帖后仍不寐,可加半夏至二两,再服一帖。 
谭 四十七岁 五月初二日 感受金凉,胸痹头痛,脉弦细而紧。 
薤白(三钱) 川椒炭(三钱) 浓朴(二钱) 桂枝(三钱) 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