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摩诘经》云:“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这说明佛智圆满,对轮涅所摄诸法达到了穷性尽相的地步,朗照诸法无有遗余,所以称之为法王。诚如谚语所云:“欲知山中路,当问过来人。”佛从薄地凡夫历经五道十地而现证大菩提,其往昔所行菩提之道光明坦荡,不会是迂回曲折的偏道邪径,而是直通涅槃大城的解脱道。所以首句提出要追随如来,学习如来,沿着如来走过和开示的道路去行,如此恒常修习普贤菩萨的圆满胜行。要想随如来学,最好能常不离佛,常不离闻法,如此方能如法修行。但要值遇佛陀,要须与过去现在的无量无边诸佛结下胜缘,方能亲睹如来尊容。未来一切诸佛人天导师圆满一切所愿,成办自他二利。对三世十方的一切诸佛世尊我悉皆随学,速疾圆满成就无上大菩提果。
  佛为什么又被称为天人师呢?经中云:“善男子,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然经中说为天人师,何以故?善男子,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等,故号佛为天人师。”
  只说随佛学,到底学佛的什么呢?又如何学呢?若对这两个问题搞不明白,那么常随佛学也只是落在口头上了。佛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总的可以从佛的发心、智慧、行为、事业四方面来学。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也是成佛的开始,所以如佛最初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无上大菩提心,求一切智智的果位,我也应如是发心。佛是智者之王,佛法是智慧的学说,没有智慧的眼睛,无法看到解脱的道理,佛的智慧见解作为行持者的眼目,所以必须要闻思佛智慧之结晶——佛法,开启自己正见之眼,才能明见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进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各种行为修积二种资粮,成就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二利大业。
  如何学呢?就是把佛从因地直到果地之间的行为以及所作事业作为所缘对境,以智慧来观照,并融于自心,常观此境,由此放下对身心的执著,并能远离悭贪嗔恚愚痴及六尘五欲的迷乱颠倒。如果佛所经历的苦行,常能观想,那么在遇到苦难之时,则会忆念佛陀往昔的悲愿进而对照自身处境而不生怨恼处之泰然,碰到欢乐之时,也不会耽染其中不能自拔。
  今以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为随学对境略作宣说:娑婆世界即华藏世界二十重香水海中的十三重。娑婆意为堪忍,此世界众生浊恶,堪忍诸苦而不知寻求解脱。毗卢遮那意为光明遍照,有时指报身,有时指法身,此处指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彼从最初发起志求无上菩提的大心,披大精进铠甲,一切违逆皆不能阻挡他的菩提行愿,将不可说不可说身命布施众生。为尊重法,毫不畏惧地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累法宝高如须弥山,纵舍生命也毫不吝惜,更何况是舍弃国城宫殿妻子儿女及所有财物呢?种种难行苦行无不行持。直至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就大菩提果,示现种种神变,起现种种变化,以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中,处大菩萨众会中,处声闻辟支佛众会中,处转轮圣王小王其眷属众会中,处刹帝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以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中,以迦陵频伽圆妙之音,出无碍语,演无上法,如大雷震响随顺众生意乐成熟众生,导诸众生汇入解脱之道以至示现涅槃也是方便度化众生。
  常随佛学首先即当如诸佛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无上的菩提心,初发心者即名菩萨,《璎珞本业经》云:“具缚凡夫,未识三宝善恶因果,未于佛法起一念信,乃至从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发菩提心起一念信,尔时便名信相菩萨。”寂天菩萨的《入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名为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此处菩提心指世俗菩提心,龙树菩萨有明证,《大智度论》云:“若有人言,愿我当来作佛,度脱一切众生苦恼,是名发菩提心。”
  佛在《发心住经》中说:「发起菩提心后有十种相:一、亲近善知识;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慧。」经中指出发菩提心后应当具备如是功德,或应如是而行。深信自心本具真如佛性,恒以方便令彼显发出来;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发起善根,得到一切智智果;信正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的胜行;信僧众,能正确修行自他二利,常乐亲近诸菩萨众随彼修学。
  有这样志求菩提的意乐心,还需加以精进方能成办。精进指为了成就信心、坚固信心,所以不畏众苦勇猛发起精勤之行。由精进力正念现前,常能念佛三身四智诸功德;为获利益常能念教理正法;常念菩萨圣众是修行道伴;常念菩萨三聚净戒;常念以财法无畏布施众生;常念常乐我净第一义天。
  正念具足应以智慧抉择正见,并正观诸法。正见智慧具足,当修持正行,以定摄心入于正见。之后当奉持三聚净戒,并将一切善根回向大菩提。菩萨处恶世时,见佛法即将毁灭,发心受持如来正法,鼓励他人修行,讲经说法遍洒法雨甘露,广令人知。这是发菩提心后应具备的功德,在此基础之上,以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有情精进入四种不退位。不退指不退堕、不退转之义。一信不退:即菩萨列十信位中的第六位时,不会退入外道之中。二位不退:十住位中的第七名不退住,不会退入小乘道中。三证不退:即初地菩萨超越凡夫,证得胜义法,不会再退转到凡夫位。四行不退:即八地菩萨得到无生法忍,必当作佛更不退转,一切法中行一切行,不被有相功用所退转。
  经中剥皮为纸等并非比喻,而是佛在因地修行的真实事迹。佛在因地初修行时,为了求得往昔圣者的言教,所以不惜身命,展转求觅正法,为了珍惜,并令广流传,而剥皮析骨刺血书写。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中记载了一个佛因地曾为最胜仙人的公案:
  在过去久远阿僧祇劫前,有仙人名叫最胜,与很多仙人在林中修大慈心。一天他想:“不能仅以慈心救度众生,要以多闻才能灭众生烦恼邪见,树立正见,出离轮回苦海。”因此他到城市聚落之中,到处寻访求觅说法之师。此时天魔现身说:“我有佛所说的一偈法要,要想听受,若能剥皮为纸,析骨作笔,沾血书写,我就为你说,否则休想听一字。”仙人听后,暗自思量:我曾在过去无量百千万劫中,无数次无意义地被他人割截肢体,倍受无量诸苦,然未曾获得丝毫利益,现在为了听闻妙法,求无上道,舍此芭蕉聚沫般虚浮不实的身体,又有什么遗憾?”所以仙人欢喜踊跃地以利刃剥掉皮肤,卸下骨头作成笔,放出血液当墨汁,如此一切就绪后,合掌恭敬,祈请传法。天魔看到此情此景,忧愁万分,隐身遁迹。仙人见此情景,极为恳切地说:“我今为法,不惜躯命,为了度化众生,心无谄曲,志诚不虚。他方世界具大慈悲能宣说佛法的人,鉴我诚心行此难事,应当现于我面前。”此时东方普无垢国净名王佛忽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放大光明消除他的痛苦,令其身体完复如初。复为他说集一切福德三昧,仙人听后获得无碍辩才。后来他就到处游化,广泛地为众生宣说妙法,将无量众生安置于大乘道中。过去最胜仙人即是释迦世尊。佛告净威说:“是以当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灭。虽在异土,而常见佛,得闻正法。”佛在因地为众生修持诸多苦行,当现前佛果时,则任运地显现各种神通变化,为各类不同的无量众生转大法轮,乃至以无碍神通以及示现涅槃的方便度化众生。如是等一一即须随学,方能任运度化无边众生。
  神通:无法测知是神,无障无碍是通。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十八种变化即转变旧体称为变,从无忽有称为化。神通与变化虽然佛菩萨声闻独觉都具足,但佛菩萨较二乘更为超胜,彼等望尘莫及。佛菩萨的神通变化无量无边,可摄为十八种:
  一、震动大地:佛菩萨以自在定力,普能震动,或一房、一院、一县、一洲、小千界、中千界、大千界乃至无数世界,皆令东涌西没等。二、炽燃身相明显:佛菩萨自在定力,使自身上出现大火焰,全身光明晃耀,放青黄赤白等各色光芒。三、流布:佛菩萨以自在定力,令教法流通广布。如《法华经》中普贤菩萨说:「我当以神通力守护此经,在阎浮提广宣流布,令勿断绝。」四、示现变:佛菩萨以自在定力,变现异形别类种种之身,度化众生。五、转变变:佛菩萨以自在定力,起胜解通,把身体变化大小不定。或变大地为黄金,揽江河为酥酪,变砖瓦为金玉,变草木为饮食,一切万物都可令其随心转变。六、往来变化:山崖岩壁无有阻碍,上至梵天,横行十方,随心就到。如普贤从宝威德上王佛国来娑婆,应时即至。七、卷神变:佛菩萨以自在定力,令须弥山入芥子中,无量世界容一尘内。八、舒神变:展小令大,令一尘一毛都能周遍法界。九、众像入身:身内包容一切形象,如摩耶夫人身中容纳无边世界的大菩萨众集会听法。又如普贤身内佛佛无尽,佛毛孔内菩萨重重无量。十、往同类趣:由定自在力,能在六道中受生,与彼同类同形,以彼语言说法教化。十一、隐:由定自在力,从有现无。如文殊菩萨在灵山会上,答复了弥勒菩萨的问题后,大众忽然看不到他,其实文殊菩萨早已到龙宫之中。十二、显:由定自在力,从无现有。如法华会上从地忽然涌出无量菩萨,一一都是百福庄严。十三、所作自在:由定自在力,在一切世界中,行住坐卧,所作所为无有滞碍,自在利益。十四、制他神通:由定自在力制服一切邪通,如维摩诘居士令魔王神通无法施展。十五、能施辩才:若至心向佛,苦求聪慧辩才,一一能满彼愿。如永明延寿和尚祈祷观音菩萨,蒙甘露灌口即获得无碍灵辩。十六、能加持忆念过去事:佛菩萨加被有情让他自然忆念起过去久远劫所发生的事。十七、施安乐:佛菩萨拔众生苦普施安乐。十八、放大光明:放大光明或照一世界乃至无数无量世界。佛以自在难思神变,应法界众生类,普化身形随类度化。佛悲心平等,所以普入各种种姓众会中为彼说相应之法。
  如上所说毗卢遮那佛过去世的行为以及所作事业皆当随学,对于佛陀因地的行为都应全部承当,处处作为自己行为的楷模,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微尘中一切如来因地果地的发心、行为、修持、成就,于念念中皆作随学,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此为普贤行愿常随佛学的精髓。
  丁二、恒顺众生
  颂曰: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所有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刹土,广大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