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脉悬小坚病久可治,恐误。) 
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习道有五∶一诵,二解, 
三别,四明,五彰。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五《着至教论》。) 
列星辰与日月光。(此条见同上。) 
上通神农,着至教拟于二皇。(平按∶此条见同上。) 
夫三阳,太为业。(平按∶此条见同上。) 
下为漏病。(漏病,谓膀胱漏泄,大小便数,不禁守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肾且绝死,死日暮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子诚别而已通五脏之过。(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六《示从容论》。) 
是以名曰诊经。(平按∶此条见同上。) 
为万民副。(副,助也。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七《疏五过论》。) 
病深以甚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始乐始苦。(平按∶此条见同上。) 
封君败伤,及公候王。(平按∶此条见同上。) 
气内为实。(天地间气为外气,人身中气为内气。外气裁成万物,是为外实;内气 
营卫裁生,故为内实。治病能求内气之理,是治病之要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更名自巧。(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三第七十八《征四失论》。) 
愚心自功。(平按∶此条见同上。) 
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 
何藏最贵?(夫天为阳,地为阴,人为和。阴无其阳,衰杀无已;阳无其阴,生长不止。 
生长不止则伤于阴,阴伤则阴灾起;衰杀不已则伤于阳,阳伤则阳祸生矣。故须圣人在 
天地间,和阴阳气,令万物生也。和气之道,谓先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阴阳气和则八 
节风调,八节风调则八虚风止,于是疵疠不起,嘉祥竟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 
黄帝问身之经脉贵贱,根据之调摄,修身于身,以正八风之气。平按∶此条见《素问》卷 
二十四第七十九《阴阳类论》。)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三阳,足太阳脉也,从目内 上头,分为四 
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二阳,足阳明脉也,从鼻而起,下 
咽分为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于身。一阳, 
足少阳脉也,起目外 ,络头分为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生经营百节,流 
气三部,故曰游部。平按∶此条见同上。) 
伏鼓不浮,上空志心。(肺脉浮涩,此为平也。今见伏鼓,是肾脉也。足少阴脉贯 
脊属肾,上入肺中,从肺出络心。肺气下入肾志,上入心神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一阴独至。(一阴,厥阴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二阴一阳病在肺。(平按∶此条见同上。) 
阴阳皆绝,期在孟春。(平按∶此条见同上。) 
阴阳交,期在 水。( ,廉检反,水静也,七月水生时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虚者,厥也。阳气一上于头,不下于足,足胫虚,故寒厥 
至膝。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十四第八十《方盛衰论》。) 
若伏空室,为阴阳之一。(平按∶此条见同上。) 
至阳绝阴,是为少气。(平按∶此条见同上。) 
脾主为卫。(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一第三。) 
六腑者,胃为之海,广KT 大颈张胸,五谷乃容。(平按∶此条见同上。) 
当候阙中。(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一第十五。) 
黑色见于庭。(平按∶此条见同上。) 
阙上者,咽喉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阙中者,肺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平按∶此条见同上。) 
卫气留于腹中。(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九第四。) 
非灾风也。(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编。) 
血气留积,髋皮充肌。(平按∶此条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 
有过之脉。(平按∶此条见《脉经》卷一第二。) 
滑则气少。(平按∶此条见《脉经》卷一第十三。又按《素问·脉要精微论》气少 
作少气。) 
寒气暴上,脉满实何如?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矣。其形尽满何如?曰∶举 
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如是者,顺则生,逆则死。何谓顺则生、逆则死? 
曰∶所谓顺者,手足温也;谓逆者,手足寒也。(平按∶此条见《脉经》卷四第七。) 
一月膏,二月脉,三月胞,四月胎,五月筋,六月骨,七月成,八月动,九月躁,十月生。 
(平按∶此条见日本《医心方》卷二十二。又按《太素》卷九第一《经脉正别》篇,杨 
注云∶“人之受身时,一月而膏,二月而脉,为形之先。”自三月胞以下不载。又按 
《医心方》卷二十四所引《太素》有“玄元皇帝曰∶人受天地之气,变化而生,一月而 
膏,二月而脉, 
三月而胞,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臊,十 
月而生。”当系杨注,与《医心方》卷二十二所引小异。) 
导引,谓熊颈鸟伸五禽戏等,近愈痿 万病,远取长生久视也。(平按∶此条见日 
本《医心方》卷二十七所引《太素》杨注。)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
属性:《内经太素》杨上善注三十卷,两《唐志》皆着录,北宋以还,渐多散佚,《宋志》仅 
存三卷,元以来遂鲜称及之者,盖亡失久矣。光绪中叶,吾乡杨惺吾先生始从日本获唐写 
卷子本影钞以归,存二十三卷。桐庐袁忠节公得其书,未加详校,即以付刊, 谬滋多,未 
为善本。吾姻友萧北承孝廉,精于医,始聚群籍校正其书,殚精二十年,以成此本。余受而读 
之,盖合《灵枢》、《素问》纂为一书,编次卷目,皆有不同,反复以观,然后知《内经》十 
八卷之自有真,后人援他书以窜乱《素问》者固非,而据一二浅短之文,疑《灵枢》之出 
于伪托者亦误也。《汉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初无《素问》之名,后汉·张仲景《伤 
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 
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卷之数合,是《素问》之名,实起于汉晋之间,故其书《隋 
志》始着于录。然《隋志》虽名九卷,已注明梁八卷,是其书自梁以来早阙其一卷,故全 
元起注本仅八卷,已亡其第七篇,是为《素问》原书最初之本。至唐·王冰作注,不知所据 
何书,妄称得先师秘本,即隋所亡之第七篇,窜入本书,移易篇第,纂为二十四卷,是为今 
《素问》四库着录本。其书出宋·林亿等所校正,当校正时,即谓《天元纪大论》以下七 
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前后相等,所载之事,亦不与余篇相通,疑此七篇, 
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素问》之阙卷者。今按其说,未知确否,而其文系王 
氏补入,为全元起本所未有,则显而易见。盖林亿等校正此书,即取全本对勘,于王本移易 
篇第之下,注明全元起本在第几卷,独此七篇篇目之下,未经注明全本。其引《太素》杨 
上善注,虽不及引全注之详,亦几于卷卷有之,独此七篇会无一字引及,此可为《素问》原 
言无此七篇之确证。其不加删汰者,徒以系古医书过而存之云尔。今观杨氏此书,则林亿等 
所引以驳正王注者,具在卷中,而《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则全书俱无此文,此可见杨氏 
所据以编纂此言之经文,即同元起本,而全注所据之已阙第七篇本,乃系素问原本,窜乱之 
迹明,而原言之真出矣,此可征林亿等之说之确者也。《灵枢》之名,汉、隋、唐志皆不载, 
宋绍兴中,锦官史崧出其家藏旧本,送官详正,世始有传,是其书至宋中世而始出,故宋志 
始着于录。《四库提要》谓即王冰取《九灵》所改名,《九灵》尤详于针,故皇甫谧名之 
为《针经》,疑其一经而二名。杭堇浦《灵枢经》跋,据隋志所载,谓《九灵》肩《九 
灵》,《针经》自《针经》,可合而为一,冰以《九灵》名《灵枢》,不知其何所本,观 
其文义浅短,与《素问》之言不类,疑即出冰之伪托。不知《内经》十八卷,医家取其九 
卷,别为一书,名曰《素问》,其余九卷,本无专名。张仲景序《伤寒论》,历引古医经,于 
《素问》外,称曰《九卷》,并不标以异名,存其实也。晋·王叙和《脉经》,一同皇甫士 
安序《甲乙经》,本仲景之意,以为《内经》十八卷,即此《九卷》及《素问》,又以《素 
问》亦九卷,无以别此经,因取其首篇之文,谓之《铁经》九卷,其实《针经》非《九卷》 
之名也,故其后仍称《九卷》。《甲乙经》内所引《灵枢》之文,其称皆同于此。今观杨 
氏此书,所引《九卷》之文不一而足,并有引《九卷》篇名如《终始》篇者,今其文具在 
《灵枢》之中。可知《灵枢》之文,古只称为《九卷》,杨氏据之,其传甚古。王冰谓《灵 
枢》即汉志《内经》十八卷之九,其言确有可征。《九灵》之文,今已不传,不知何若。 
在王氏并未取以更名《灵枢》,固可信也。若其文义浅短,疑为伪托,则不知《内经》一 
书,虽出黄帝,其在古代,不过口耳相传,晚周以还,始着竹帛,大都述自医师,且不出于一 
手,故其文义时有短长。今观其义之深者,《九卷》之古奥,虽《素问》有不逮;其浅而 
可鄙者,即《素问》未尝不与《九卷》略同。而以源流而论,则《素问》且多出于《九 
卷》,观《素问·方盛衰论》,言合之五诊,调之阴阳,已在《经脉》。《经脉》即《灵枢》 
篇目,王注已言之,是《素问》之文,且有出于《灵枢》之后者,《素问》且宗《灵枢》, 
而谓《灵枢》不逮《素问》乎?徒以宋·史崧撰《灵枢》音释,欲以此九卷配王注《素 
问》之数,乃分其卷为二十四,分其篇为八十一。至元间并《素问》为十二卷,又并史崧 
《灵枢》之卷以合《素问》。于是古《九卷》之名湮,后人遂疑《灵枢》为晚出之书。 
岂知《素问》自《素问》,《九卷》自《九卷》,二者同属古书,皆为杨氏所据,初不疑其 
伪托,此可证杭氏之说之误者也。北承究心医书,涉览极博,《内经》不去乎者盖数十年。 
其校此书也,据《甲乙经》、《灵枢》、《素问》,以订经文之异同,据《伤寒论》、《巢氏 
病源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日本《医心方》等,以证注义之得失,体例与《素 
问》王注新校正相近。其穿穴经论,微契圣心,虽未知于仲景诸家奚若,而用汉学治经义 
之法,于宋贤校医言之中,一义必析其微,一文必求其确,盖自林亿、高保衡以还,数百年无 
此诣精之作,可断言也。尝自谓生平精力,尽于此书,而决其必传。久客京师,一旦书成, 
遂即南归,不肯复出,其自信也如此,即其书可知矣。余懵于医,无以赞之,喜其刻之成而 
得以有传于世也,辄为之僭书于后。 
x甲子冬十月姻愚弟周贞亮谨序x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