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或动喘应手者奈何?岐伯对曰∶寒气客于冲脉,冲 
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则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平按∶动喘《素问》作喘动。 
直上二字下,《素问》有寒气客三字。脉不通下,《素问》复有脉不通三字。) 

卷第十·经脉之三
阴阳维脉
属性: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八。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弗然脉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 下间上地一尺所。飞阳之 
脉,在内踝上二寸,太阴之前,与阴维会(《八十一难》云∶阳维起于诸脉之会,则诸阳脉会也;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则三阴交也。阳维维于阳,纲维诸阳之脉也;阴维维于阴,纲维诸阴之脉也。 
阴阳不能相维,则伥然失志,不能自持,阳不维于阳,阴不维于阴也。阳维阴维绮络于身,溢蓄 
不能还流溉灌,诸经血脉隆盛,溢入八脉而不还也。 下间上地一尺所,即阳交穴,阳维 也。阴 
维会即筑宾穴,阴维 也。平按∶《素问》、《甲乙经》弗然脉肿作怫然肿,上地作去地。《素 
问》二寸作五寸。《素问》、《甲乙经》太阴作少阴,阴维会作阴维之会。) 

卷第十·经脉之三
经脉标本
属性:平按∶此篇见《灵枢》卷八第五十二《卫气》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四。 
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肾藏精也,心藏神也,肝藏魂也,肺藏魄也。脾藏 
意智为五藏本,所以不论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胆之府,唯受所化木精汁 
三合,不能化物也,今就多者为言耳。平按∶行化《甲乙经》无行字。)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 
络支节。(六腑谷气,化为血气,内即 
入于五脏,资其血气,外则行于分肉,经络支节也。平按∶入于二字《灵枢》作干,《甲乙经》 
作循。)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六腑所受水谷,变化为气, 
凡有二别∶起胃上口,其悍气浮而行者,不入经脉之中,昼从于目,行于四肢分肉之间二十五周, 
夜行五脏二十五周,一日一夜行五十周,以卫于身,故曰卫气;其谷之精气,起于中焦,亦并胃 
上口行于脉中,一日一夜亦五十周,以营于身,故曰营气也。)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混乎孰能穷之?(浮气为阳为卫,随阴从外贯内;精气为阴为营,随阳从内贯外也。阴阳相贯成 
和,莫知终始,故如环无端也。平按∶混乎《灵枢》、《甲乙经》作亭亭淳淳乎。)然其分别阴 
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夫阴阳之气在于身也,即有标有本,有虚有实,有所历之处也。)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十二经脉有阴有阳,能知十二经脉标本所在,则知邪入病生 
所由也。)知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十二经脉,上实下虚病在下,下实上虚病在其 
上,虚实为病,高下可知也。平按∶《灵枢》、《甲乙经》无知字。)知六腑之气街者,能解经 
结挈绍于门户。(街,六腑气行要道也。门户,输穴也。六腑,阳也。能知六腑气行要道,即能 
挈继输穴门户解结者也。绍,继也。平按∶解上《灵枢》、《甲乙经》有知字。经结挈《灵枢》 
作结契二字,《甲乙经》作结,无经挈二字。)能知虚实之坚 者,知补泻之所在。(知虚为 , 
知实为坚,即能泻坚补 也。 ,而免反,柔也。平按∶《甲乙经》无能字。实《灵枢》作石。 
《灵枢》作软,《甲乙经》作濡。)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三阴三阳,故曰六经 
也。标本则根条。知六经脉根条,则天下皆同,所以不惑者也。)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赞帝所知 
极物之理也。尽意,欲穷所知也。悉言,欲极其理也。平按∶《甲乙经》无尽意二字。)足太阳之本,在 
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缓命门。命门者,目也。(血气所出,皆从脏腑而起,今六经之本皆在四 
肢,其标在掖肝输以上,何也?然气生虽从腑脏为根,末在四肢,比天生物,流气从天,根成地 
也。跟上五寸,当承筋下,足跟上,是足太阳脉为根之处也。其末行于天柱,至二目内 ,以为 
标末也。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缓,大也,命门为大故也。平按∶缓《灵枢》、 
《甲乙经》作络。)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阳脉为根 
在窍阴,其末上出天窗,支入耳中,出走耳前,即在窗笼之前也。以耳为身窗舍,笼音聋,故曰 
窗笼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下,上侠颃颡。(足阳明之为根厉兑,其末上至人 
迎颊下也。平按∶《甲乙经》颊下上侠作上挟二字,《灵枢》无下上二字。)足太阴之本,在中 
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输与舌本。(足太阴脉出足大趾端内侧,行于内踝下微前商丘,上于内 
踝,近于中封。中封虽是厥阴所行,太阴为根,此中封之前四寸之中也。末在背第十一椎两箱一寸 
半脾输,及连舌本,散在舌下也。平按∶《甲乙经》无上字。输《灵枢》、《甲乙经》均作 , 
下同,不再举。又按∶《灵枢》足阳明、足太阴两段在足厥阴后。)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二寸 
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足少阴脉起小指下,邪起趣足心,至内踝下二寸为根也。末在背第 
四椎两箱一寸半肾输,及循喉咙,挟舌本也。平按∶二寸《灵枢》、《甲乙经》作上三寸。注第 
四椎,据本书《气穴》篇及《灵枢·背 》篇,应作第十四椎。一寸半袁刻误作一尺半。又按∶ 
《甲乙经》足少阴一段在足少阳前。)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输。(足厥阴脉起 
于大指 毛之上,行大指歧内行间上五寸之中为根也。末 
在背第九椎两箱一寸半肝输也。平按∶《甲乙经》足厥阴一段在足太阴前。)手太阳之本,在外 
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三寸。(手太阳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外踝之后为根也。手 
腕之处,当大指者为内踝,当小指者为外踝也。其末在目上三寸也。平按∶三寸《灵枢》、《甲乙 
经》均作一寸。)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手少阳脉起于 
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间上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耳后完骨,枕骨下,发际上,出耳上角,下 
至外 也。平按∶二寸《甲乙经》作三寸。注出两指间,出字袁刻作在。)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 
上至别阳,标在颊下合于钳上。(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至肘外廉骨中,上至背 , 
背手阳明络,名曰别阳,以下至肘骨中,为手阳明本也。末在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名 
为钳。钳,颈铁也,当此铁处,名为钳上。渠廉反。平按∶颊《灵枢》作颜,《甲乙经》作腋。)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掖内动脉。(手太阴脉出大指次指之端,上至寸口为根也。末在 
掖下天府动脉也。平按∶掖《灵枢》、《甲乙经》作腋。内动脉,《灵枢》脉作也,《甲乙经》内 
上有下字。)手少阴之本,在兑骨之端,标在背输。(手少阴脉出于手小指之端,上至腕后兑骨 
之端神门穴为根也。末在于背第五椎下两旁一寸半心输。问曰∶少阴无输,何以此中有输?答曰∶ 
少阴无输,谓无五行五输,不言无背输也,故此中有背输也。若根据《明堂》,少阴有五输,如别 
所解也。平按∶兑《灵枢》作锐。注末在于背,袁刻脱于字。答曰少阴无输,袁刻无作天。)手心 
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手心主脉出中指之端,上行至于掌后两筋之 
间,间使上下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掖下三寸天池也。平按∶《甲乙经》无二寸中三字。《灵枢》 
掖下重下字。)凡候此者,下虚则厥, 
下盛则热痛;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此,谓本标也。下则本也。标即上也。诸本阳虚者,手 
足皆冷为寒厥;诸本阳盛,则手足热痛为热厥也。诸标阴虚,则为眩冒;诸标阴盛,则头项热痛 
也。平按∶《甲乙经》下虚上有主字。下盛则热痛,《灵枢》、《甲乙》均无痛字。)故实者绝 
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阴阳盛实,绝泻止其盛也。阴阳虚者,引气而补起也。平按∶实《灵 
枢》作石。)请言气街∶(街,道也。补泻之法,须根据血气之道,故请言之也。)胸气有街,腹 
气有街,头气有街, 气有街。(胸、腹、头、 四种,身之要也;四处气行之道,谓之街也。 
平按∶ 《灵枢》作胫,《甲乙经》作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脑为头气之街,故头有 
气,止百会也。平按∶止《甲乙经》作上,下同。)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输。(膺中肺输,为 
胸气之街,故胸中有气,取此二输也。平按∶《甲乙经》胸下有中字。)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输 
与冲脉于齐左右之动者。(脾输及脐左右冲脉,以为腹气之街,若腹中有气,取此二输也。平按∶ 
动下《灵枢》、《甲乙经》有脉字。)气在 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下。(三阴气街,并与 
承山,至踝上下,以为 气之街,若 有气,取此三处也。平按∶上下《灵枢》、《甲乙经》作 
上以下。)取此者用豪针,(取此四街之气,宜用第七豪针也。平按∶注四街袁刻误作四时。) 
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刺气街法也,皆须按之良久,或手下痛,或手下脉动应 
手知已,然后予行补泻之。平按∶在久二字《甲乙经》作久存之三字。注或手下痛,袁刻脱手字。 
或手下脉动袁刻作动脉。)所治者,谓头痛眩,腹中痛满暴胀,(头痛眩仆,可止之于脑,头气街 
也。腹中痛等,取之于胸及腹气街也。平按∶治《甲乙经》作刺。腹中痛满《灵枢》、《甲乙经》 
作腹痛中满。)及有新积痛可移 
者,易已也;积不痛者,难已也。(胸腹之中有积病而可移者,易已;积而不痛、不可移者,难 
已也。平按∶积痛,痛字《甲乙经》无。) 

卷第十·经脉之三
经脉根结
属性: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五。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 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推前后皆有其问,此中义例须说, 
岐伯即亦不待于问也。二仪之气交泰,故曰相感。阴盛移为阳,阳盛移为阴,故阴阳之气,不可 
偏为多少也。平按∶ 《灵枢》作暖,《甲乙经》作热。注岐伯二字袁刻脱。)阴道偶而阳道奇, 
(阳为天道,其数奇也;阴为地道,其数偶也。)发于春夏,阴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 
何泻?(有病发于春夏,春夏阳多阴少,是为阴阳不调,若为补泻也?)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 
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则茎叶枯槁,湿而下HT ,阴阳相移,何补何泻?(有病发于秋冬,秋冬 
阴多阳少,阳气衰故茎叶枯槁,阴气盛故津液HT 根,是亦阴阳相移,多少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