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皆取此 
二穴,刺去血也。平按∶则骨痛《灵枢》、《甲乙》作则病骨痛,按如不得作按之而不得。颈项 
痛《甲乙》作颈项强痛。)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心病 
三种,皆调其手心主经脉之输也。平按∶《甲乙》喜悲作善悲,而调之其输作而调其俞。)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五节刺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五《刺节真邪》篇。自黄帝曰刺节言振埃 
至血变而止,见《甲乙经》卷九第三。自黄帝曰刺节言发 至必应其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 
五。自黄帝曰刺节言去爪至故命曰去爪,见《甲乙经》卷九第十二。自黄帝曰刺节言彻衣至疾于 
彻衣,见《甲乙经》卷七第一。自黄帝曰刺节言解惑至疾如解惑,见《甲乙经》卷十第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对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 ,三曰去 
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节,约也,谓刺道节约也。此言其名也。平按∶固有五节,固字袁刻 
作刺。)黄帝曰∶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以下言刺道 
五节之意也。外经者,十二经脉入腑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平按∶外经, 
经字《灵枢》无。)发 者,刺腑输,去腑病也。(六腑三十六输,皆为腑输也。)去爪者,刺 
关节之支络也。(关,四肢也。四关诸节,人余大节也。支络,孙络也。平按∶关袁刻误作开。注 
人余恐系人身之误。)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 
也。(诸阳奇输,谓五十九刺,故曰尽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泻阴补阳,泻阳补阴,使平,故曰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振埃 
者,阳气大逆,满于胸中,烦 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KT 不得息,(以下问答 
解释五刺节义。埃,尘微也。谓此三种阳疾,恶于埃尘烟气,其病令人气满闭塞,得喘息,言其埃 
也。KT 音噎也。平按∶《灵枢》、《甲乙》大逆下有上字,烦 作愤 。病恶埃烟《甲乙》作病 
咽噎不得息。)请言振埃而疾于振埃也。(以上言其振埃也。刺之去病,疾于振埃,故曰振埃也。 
平按∶而《灵枢》作尚。)黄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也。(天容,在耳下曲颊后, 
足少阳脉气所发也。)黄帝曰∶其咳上气穷 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也。( 音 
屈。穷 ,气不申也。廉泉,在颔下结喉上也。廉,敛盐反。)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 
取天容者,无过一里而止。取廉泉者,血变而止。黄帝曰∶善。(一里,一寸也。故《明堂》刺 
天容□一寸也。平按∶无过一里而止《灵枢》作无过一里,《甲乙》作深无一里。) 
黄帝曰∶刺节言发 ,余未得其意。夫发 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腑输,何 
使然?愿闻其故。( ,莫东反,谓目不明也。平按∶输《甲乙》作俞。腑输下《灵枢》有去腑病 
三 
字,何下有输字,《甲乙》同。)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约,针之极也,神明类也,(刺 
节发 ,谓□刺去 者也。神明,谓是耳目去 得明,故曰神明类也。)口说书卷,犹不敢及也, 
(发 愈疾之速得于神,言书所不及也。平按∶敢《灵枢》作能。)请言发 ,尚疾于发 也。 
(岐伯望请自言发 之速也。)黄帝曰∶善。愿手受之。(平按∶《灵枢》作愿卒闻之。)岐伯 
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平按∶《甲乙》日中作 
白日中,听宫作耳听,注∶一作听宫。声闻于耳,耳作外。)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 
曰∶邪刺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平按∶《甲乙》邪刺作已刺,而疾偃其 
声作令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作必应于中。)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 
明得者矣。(日中正阳,故开耳目,取日中也。手太阳脉支者,至目锐 ,却入耳中。手足少阳脉 
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故此三脉皆会耳目听宫,俱连目中眸子。眸子,目 
中瞳子也。刺听宫输时,朦胧速愈,故得声闻于耳也。针听宫时按鼻仰卧者,感气合出于耳目, 
即耳通目明矣。此之妙者,得之于神明,非由有目而见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之支络,愿卒闻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股者,人之所以趋翔也,茎垂者,中身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爪,谓人之爪甲,肝 
之应也。肝足厥阴脉循于阴器,故阴器有病,如爪之余,须去之也。或水字错为爪字耳。腰脊于 
手足关节为大,故曰大关节也。阴茎在腰,故中身。阴茎垂动有造化,故曰机也。精从茎中出,故 
为阴精□□为津液道也。平按∶去爪 
《甲乙》作去衣。股 者《灵枢》作肢胫者。茎垂者《甲乙》作茎睾者。中身之机《灵枢》、《甲 
乙》作身中之机。注阴精下所缺二字,据经文应作之候二字。)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饮食 
不节,言饮食过度。言其喜怒不时,反春夏也。)津液内溢,乃下溜于KT ,(言饮食多,水溢, 
流入阴器囊中也。KT 音高。平按∶《甲乙》作津液内流而下溢于睾。《灵枢》溜作留。)水道不 
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水道既闭,日日长大也。荥 
然,水聚也。不上者,上气不通。不下者,小便及气下不泄也。平按∶日大不休《甲乙》作炅不 
休息。注小便,袁刻小误作水。) 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黄帝曰∶善。 
(以下言去爪也。蔽,塞也。言下 针,使水形不得匿而不通,不常闭塞。平按∶ 《灵枢》作 
铍,《甲乙》常作裳故,命曰作名曰。)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是阳气 
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与热相薄,热于怀炭,外重丝帛衣,不可 
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不汗,舌焦唇槁腊,嗌干欲饮,不让美恶也。(脏之阴气在内,腑 
之阳气在外。阴气在外,阴气不足,阳乘之,故内热薄停也。重丝帛衣,复衣也。腊,肉干也。内 
热甚渴,故饮不择美恶也。腊,性亦反。平按∶与热相薄《灵枢》作内热相薄,《甲乙》作两热 
相薄。外重丝帛《灵枢》作外畏绵帛,《甲乙》无此句。《甲乙》衣下有热字,又不可近席作身热 
不可近席。《灵枢》不汗作则汗不出,《甲乙》作而不汗。槁腊《甲乙》作稿HT ,注云∶“《黄 
帝古针经》作稿腊。”嗌干欲饮《灵枢》作干嗌燥。饮下《甲乙》无不让美 
恶也五字。)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其府大杼三 ,有刺中膂以去其热,(大杼、 
内输,皆是足太阳脉气所发,泻阳气之要穴也。平按∶其府《灵枢》、《甲乙》作天府。有刺《灵 
枢》作又刺。)补手足太阴以出其汗,热去汗希,疾于彻衣。黄帝曰∶善。(手太阴主气,足太阴 
主谷气。此二阴气不足,为阳所乘,阴气不泄以为热病,故泻盛阳,补此二阴,阳去二阴得实,阴 
气得通流液,故汗出热去得愈,疾于彻衣,故曰彻衣也。平按∶以出其汗《灵枢》、《甲乙》作 
以去其汗。希《灵枢》作稀,《甲乙》作 。)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 
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大风,(谓是痱风等病也。)轻重不得,倾侧 
宛伏,(手足及身不能倾侧也。宛,谓宛转也。)不知东西,又不知南北,(心无知也。平按∶ 
《甲乙》作不知东西南北。)乍上乍下,乍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志昏性失也。平按∶乍 
反复《灵枢》作乍反乍复,《甲乙》无乍字。)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泻其有余,补 
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如解惑。(尽知阴阳虚实,行于补泻使和也。)黄帝曰∶善。 
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灵兰之室,黄帝藏书之府,今之兰台故□者也。)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五邪刺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五《刺节真邪》篇。又自黄帝曰余闻刺有五 
邪至真气 
存,见《甲乙经》卷五第二。自请言解论至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三。自大 
热偏身至所谓推而散之者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二。自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至末,见《甲 
乙经》卷十第一下编。惟自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以下至末,袁刻及别抄本均缺,平从日本仁和寺宫 
御所藏残卷十三纸中检出补入,经文杨注缺而复完,洵堪宝贵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疾有时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 
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 
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五法须别为章也。瘅,热病也,音丹。平 
按∶时痈《灵枢》、《甲乙》作持痈。有容大者,有狭小者,《甲乙》无容、狭二字。)凡刺痈 
邪无迎陇,(陇,大盛也。痈之大盛将有脓,不可迎而泻之也。平按∶无迎陇上《甲乙》有用铍 
针三字。)易俗移性不得脓,诡道更行,行去其乡,不安其处所乃散亡。(易其常行法度之俗, 
移其先有寒温之性,更量脓之所在,上下正旁,以得为限,故曰去其乡,不安于处一,病乃散亡 
也。平按∶诡《灵枢》作脆,《甲乙》作越。行字《灵枢》、《甲乙》不重。处所,处字袁刻脱。 
注处一恐是一处传写之误。)诸阴阳过痈所者,取之其输泻之。(诸阴阳之脉过痈所者,可取痈 
之所由之输泻之也。平按∶过《甲乙》作遇,《灵枢》痈下无所字。)凡刺大邪,曰以小泄,夺 
有余,乃益虚, 其道,针干其邪肌肉亲,(大邪者,实邪也,行泻为易,故小泄之,益虚取和 
也。于针之道, 
战谨肃,以针干邪,使邪气得去。肌肉相附也。亲,附也。平按∶大邪下《甲乙》有用锋针三 
字。《灵枢》 其道作剽其通。《甲乙》 作标。《灵枢》、《甲乙》无干字,袁刻干作于,注同。) 
视之无有反其真。(视邪气无有,反其真气乃止也。平按∶反其真《甲乙》作乃自真道四字。) 
刺诸阳分肉间。(刺大邪所在也。)凡刺小邪曰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小邪,虚邪也,行补 
为难也,故曰大补,使其实也。平按∶小邪下《甲乙》有用员针三字,补下有益字。)视其所在 
迎之界,远近尽至不得外,(界,畔际也。视虚实畔界,量真气远近,须引至虚中令实,不得外 
而不至也。平按∶注须下原不缺,袁刻误空四格。)侵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