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从之受热,即为上热下寒,以为厥逆汗出不解烦满之病也。)问曰∶治之奈何?答 
曰∶表里刺之,饮之汤。(可刺阴阳表里之脉,以攻其外,饮之汤液,以疗其内,此为 
疗风厥之法也。平按∶《素问》、《甲乙》汤上有胀字。)黄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晚,唾出若涕,恶风即振寒,此为劳 
中之病也。(劳中得风为病,名曰劳中,亦曰劳风。肺下,病居处也。强上,好仰也。冥 
视晚,晚,迟也,谓合眼迟视不见也。唾若涕者,唾如脓也。不用见风,见风即便振寒, 
此为劳中之病状也。平按∶《素问》、《甲乙》视下无晚字,即振寒作而振寒,劳中 
作劳风。《素问》新校正云∶“杨上善云∶冥视,谓合眼视不明也。”与此小异。《千 
金》冥视作目眩。)问曰∶治之奈何?答曰∶以救俯仰,(此病多为俯仰,故救之。) 
巨阳引精者三日,中 
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微出青黄涕,其状如稠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孔中出,不 
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以针引巨阳精者三日,俯仰即愈,引阳明精者五日,少阳不 
精引之七日,方有青黄浊涕,从口鼻中出,其病得愈。若不出者,上伤于肺,不免死也。 
平按∶《素问》、《甲乙》中者作中年者。《素问》新校正云∶“《甲乙》作中若五日。” 
今本《甲乙》仍作中年者五日。《千金》作“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其症也。” 
与此不同。又微出《素问》、《甲乙》作咳出,如下无稠字。《素问》鼻下无孔字。 
《甲乙》孔作空。)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知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 
损其有余,乃可复也。(偏枯病有五别∶有偏一箱不收,一也;有偏不痛,此不用并痛, 
二也;其言不异于常,三也;神智不乱,四也;病在分肉间,五也。具此五者,名曰 
偏枯病也。平按∶《灵枢》知不乱作志不乱,《甲乙》作智不乱。)痱为病也,身无痛 
者,四肢不收,知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痱,扶非反, 
风病也。痱风之状,凡有四别∶身无痛处,一也;四肢不收,二也;神智错乱,三也; 
不能言,四也。具此四者,病甚不可疗也。身虽无痛,四肢不收,然神不乱,又少能言, 
此可疗也。俗称此病种种名字,皆是近代医人相承立名,非古典也。平按∶注此病,袁 
刻病误作痛。)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疗法先 
取其本,后取其标,不可深取也。平按∶病下袁刻脱先字。浮而取之《甲乙》作必审 
其气之浮沉而取之。)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 
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三阳受病未入于阴至三日也。未入于阴,故气 
口静也。三阳已病,故人迎躁也。人迎,谓是足阳明脉结喉左右人 
迎脉者也。以诸阳受病,故取诸阳五十九刺泻其热气。以阳并阴虚,故补阴也。平按∶ 
实其阴,实字原抄缺下半,袁刻作泻,恐误,《灵枢》、《甲乙》作实,本注云故补 
阴也,亦宜作实。)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则泄。所 
谓勿刺者,有死征也。(阴阳之脉皆静,谓为阴阳交争,是其死征,故不可刺也。非 
阴阳争,宜急取之,若不泄汗,即泄利也。平按∶汗下《灵枢》有出字。)热病七八日, 
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指间。(七日太阳病衰,八日阳明病衰, 
二阳病衰,气口之脉则可渐和,而脉喘动头眩者,热犹未去。汗若出急,刺手小指外 
侧前谷之穴,浅而取之;汗不出,可深刺之。平按∶《灵枢》、《甲乙》作手大指间, 
与杨注异。)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热病至七八日, 
二阳病衰,其脉则可渐和,而微小者,即热甚,所以溲血口干一日半死。脉小者,内热 
消瘅之候也。平按∶注而微小者,袁刻而作脉。)脉代者,一日死。(热病七八日脉 
代者,内气绝候,故一日死。)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庸刺,喘甚者死。 
(热病已得汗,其脉当调,犹尚躁喘,且复身热,此阴阳交,不可刺也,刺之者危。喘 
甚热盛者死,不须刺也。平按∶《灵枢》汗下有出字,勿庸刺作勿刺肤。)热病七八日, 
脉不躁,躁不数,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刺者,勿庸刺之。(热 
病七八日,二阳病衰,故脉不躁,虽躁不数者,至后三日,合十二日,三阴三阳热衰, 
故汗出愈也。若从九日至十二日汗不出者,十三日死,计后三日者三日后也。又曰∶ 
十二日厥阴衰日,即便汗出。如其不出,至十三日为后三日,从九日后以为四日也。虽 
未刺之,不须刺也。庸有本为肤。平按∶《甲乙》躁字不重。《灵枢》、《甲乙》上数 
字作散。未曾刺者,《灵枢》刺作汗,《甲乙》作未汗二 
字。庸《灵枢》作腠。)热病,先身涩,倚烦 ,干唇嗌,取之以第一针,五十九刺, 
肤胀口干寒汗。(身热甚,皮肤粗涩也。倾倚不安烦闷,唇咽干内热,肺热病状也。 
第一针, 针也,应肺,针头大末锐,令无得深入,以泻阳气,故用之五十九刺,以 
泻诸阳之气,及皮肤胀口干,令汗出也。平按∶倚烦 干唇嗌《灵枢》作欹而热烦 
干唇口嗌,《甲乙》作烦而热烦闷唇嗌干。《灵枢》、《甲乙》取之下有皮字,九下无 
刺字。肤胀上《甲乙》有热病二字。汗下《灵枢》、《甲乙》有“出,索脉于心,不 
得索之水,水者肾也”十四字。注锐字袁刻作细。)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 
定,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肝也。(热病,嗌 
干多饮,喜惊,卧不得安,肉病者,可以第六员利针。员利针应脾,故用取之肤肉五十 
有九,于脾输穴以求其肉,不得求于肝输穴也。以肝为木,克土故名也。平按∶《灵枢》 
作卧不能起,《甲乙》作卧不能安。九下《灵枢》有目 青三字,《甲乙》有刺目 
赤四字。)热病而胸胁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辟目浸,索筋于 
肝,不得索之金,金,肺也。(热病胸胁痛,手足动,筋之病,可以第四针。应肝,故 
于筋间针于四逆筋辟目浸。求肝输穴,不得于肺输穴以求筋也,以其肺金克木肝也。索, 
求也。辟,筋挛也。目浸,目 泪出也。平按∶而胸胁痛《灵枢》作面青胸痛。四针下 
《甲乙》重针字,筋辟作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 
(窒鼻,鼻塞也。充面,面皮起也。肤痛鼻塞面皮起,皆是肺合皮毛热病者也。第一 针,大其 
头,锐其末,令无得深入,但去皮中之病,故五十九取之皮也。平按∶先肤痛,先字袁 
刻误作充。)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苛,贺多反,鼻病,有 
本作苟。热病殃苛轸在于鼻,鼻主于肺,故此皮毛病求于肺输,不得求之心输,以其心 
火克肺金也。平按∶轸鼻《甲乙》作鼻干。自上文热病先肤痛至此段心也,《灵枢》、 
《甲乙》在热病先身涩之上。)热病数惊,螈 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 
者,癫疾毛髦去,(惊螈 狂,此为血病,故取之脉。第四针者,锋针也,刃参隅, 
应心,可以泻热出血,痼癫疾及毛髦落,皆得愈也。平按∶螈《甲乙》作 。髦《灵枢》、 
《甲乙》作发。)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肾也。(血脉索于心输,不得索之肾 
输者,水克火也。)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骨病 
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脾也。一云脊强。(身重骨痛,耳聋好瞑, 
皆肾之合骨热病,故取骨第四针,锋针也,长一寸六分,锋其末,主泻热出血,故用五 
十九刺,并疗食啮齿耳青等骨痛。求之肾输穴,不得求脾之输穴,以土克水也。平按∶ 
《灵枢》、《甲乙》九下有刺字,食上有不字。青下《甲乙》有赤字。一云脊强四字 
《灵枢》、《甲乙》无。)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 
热在髓,死不治。(阳热病者,其阳脉热甚,阴脉颇寒也。此人热在髓中,必死不疗。 
平按∶所痛《甲乙》作所病,下有耳聋二字,《灵枢》同。)热病头痛,颞 、目 脉, 
善衄,厥热也,取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热病头痛,颞 及目边脉 , 
善衄,此为厥热者也。第三针, 针也,状如黍粟之锐,长二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气独出,故并用疗厥热寒热 
痔病。平按∶目 脉《灵枢》作目HT 脉痛,《甲乙》作目脉紧。厥热下《灵枢》、《甲 
乙》有病字。)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输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 
(体重肠中热,胃热病也。第四针,锋针也。此胃热病,以锋针取胃输及手足指间八 
处胃络,以得气为限也。平按∶输《灵枢》作 ,《甲乙》作俞。)热病挟脐痛急,胁 
胸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以第四针,针嗌。(挟脐痛,脾经热病也。胸胁满,肾经热 
病也。可以锋针取此二穴也。平按∶《灵枢》、《甲乙》痛急胁胸满作急痛胸胁满,嗌 
下有里字。)热病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泉、大都、太白,泻之则热 
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踝上横脉以止之。(热病汗出及脉顺不逆可令汗者, 
取鱼际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太泉在掌后陷者中,大都在足大趾本节后陷中,太白在足 
内侧核骨下陷中,此之四穴并是手足太阴疗热之穴,故皆泻去其热,还于此穴补取。其 
汗出太甚,取踝上横脉,量是足太阴于踝上见者,可取之以止其汗也。平按∶《灵枢》、 
《甲乙》太泉作太渊,本书系避唐讳作泉。踝上作内踝上。注及脉顺,及字袁刻误作反。) 
热病已得汗而脉常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得汗热去, 
即须脉静,而躁盛者是阴极,无阴故死。得汗脉静者热去,故脉静而生也。平按∶《灵 
枢》、《甲乙》常躁盛作尚躁盛。)热病者脉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热病不得汗脉常盛躁者,是阳极盛脉,故死。得汗脉静者,生 
也。平按∶《灵枢》常作尚。)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 
死;(颧,鼻左右高处也。平按∶《甲乙》不可刺者有九作死候有九,赤下无哕字,注 
云∶“《太素》云∶汗不出,大颧发赤者,必不反而死。”与本书稍异。)二曰,泄 
而腹 
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目是五脏之精,五脏之气和,则目精 
必明也。)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欧下血者,死;(平 
按∶欧下血《甲乙》作呕血。)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