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会证义许量果。】吠陀派(持明)外道欲许‘根’与‘义’相会合,从而了知彼义为量果。如是云:根与义相会而产生适当之聚合体。谓是量果之说法,亦不合理。根与一切外义之自性,相会遇故,应成了悟一切故。

  【说彼差别、差别者。】胜论师主张:从六句实义缘持功德等等之差别谓量。谓差别者之识了悟实物欲许为量果。如是云:现见功德当了悟实物谓之说法,亦不应理。‘量’、‘果’二者若相异境,测量功德性了知实物不应理,犹如衡量青色为黄色。

  【某某许根识量果。】声闻分别说部欲许唯‘根’设置境相,由彼量而生之识为量果。如是云:眼见诸色具能依,非彼所依之转识,何故诸色之中断,非现见之故谓之说法,亦不应理,唯‘根’分别(思维)各个义,既无远近且色法是境之觉明,不应理之故。

  辛二·认定自宗之量果:

  【彼故能所设置之,因果二者为量果。】‘量’、‘果’二者非能生所生,彼亦是彼之自主,彼故非设置果义。’‘是能设置者,非自性作用,彼力设彼故’。


  辛三·结合彼四宗派:

  【自证量果之理论,符合大多数宗派。】声闻分别说部不许自证识。倘若符合一切信许自证识之宗派说法,自所经验力产生‘量’,真实自证之名言为‘果’,譬如贪爱等感受,彼若置于自之境,能量所量依于果,以此结合于一切’。然而应不相似义证之量果。

  【提倡义证各宗派,权势而设置量果。】分别说部之主张:色等相遇而显现实义为‘所量’,现见义为‘量’,真实了知义之名言为‘果’,承许‘所量’和‘量果’二者为同时之相异物。经部师主张:隐含之外义为‘所量’,产生与实义相同之识为‘量’,观察了解义之名言为‘果’,‘所量’和‘量果’二者是相异之时域和体性。若依唯识师说法:虽无能所取觉识,所量与能量,依于此尽如是显现所作。有相唯识者主张:所持相分之自证识为‘所量’,彼能取相分为‘量’,真实自证识为‘果’故,依苦乐领受所量和量果,承许同一体性与时域。无相唯识者主张:外义相分之增益为‘所量’,彼能缘识为‘量’,假有自证识之名言为‘果’故,承许‘所量’和‘量果’二者,依毛发之幻相遮除同一体。如是从四宗派中,法称论师认为若承许外义,则依经部师之主张,若趣向所知领域中,则依无相唯识之主张为其旨趣。释量论云:‘观察自体性,说自证是果’。若依经部师主张:世间名言量则义证是量果,彼能置义之自主故。虽是自证许义证。无论如何应是第二心法,若是依义证,从能依于外义是诠说二法,谓之故。是明义与明识二法,若依‘唯识’非观待于外义,彼故于(赖耶)一体存在二法。于同一觉识由于无明杂染故,境相法和识相法二种,吾等亦随行法称论师之论说。西藏多数学者乐许随行于分别说部,彼唯止于无知事势比量力之理论。

  庚二·比量果,分为二:

  辛一·义理之宗派:

  【火之自性为所量,由烟而生遣余识,‘是量’彼了悟谓果。是诸善巧之旨趣。】遣余方式误认火之义自相是‘所量’。从烟之因相了知,彼火之觉识是‘量’,由‘烟之因相’了知‘火之自相’,比量之名言,是‘量之果’。

  辛二·唯识宗主张:

  有一说,果因相应非有。现见山有烟之时,若位于后山,则为二种情况:若有火则是无识之境故转成色法。若无火则观待于烟因相,转成邪智。倘若现时虽无火亦于烟显现火相之识,尔后士夫达于现场产生火之现相,当转成‘烟为因’和‘火为果’故。因果相反为非有,彼故若谓唯识宗之果因相应非有量果?

  【火现相习气心要,产生烟相之习气,彼故谓无欺士夫,是比量善巧旨趣。】现烟相之觉识,随系于彼现火因之习气心要中,刹那间转成他体故,明知习气之觉醒者,能燃着作义之火现相,比测能产生比量识,彼无欺士夫瑜珈行者之证成比量,释迦慧等论师主张:若比测外界之火,是现时时态,若以心比测火则是未来时态,若无障碍则二者相似无欺性。彼故能显现火相之觉识,从彼识而生故,谓烟现相之觉识从火相而生之诠说,而非从实火故。谓比测因法是果因相。自宗之主张,释量论云:‘彼亦现烟觉,明醒习气者,现为火觉性,了知非火性,心续彼堪能,习气为心要,现烟觉明显,故从火生烟,智者有此说。’




  第十章 详析自利比量


  戊二·叙述比量

  【比量分二相自利,由因三式显现义。】比量分二相:

  己一·自利

  己二·他利

  己一·自利

  自利比量是真实比量,抉择自利比量分确定

  庚一·定义

  庚二·彼之自性二者



  庚一·定义:

  由因三式了解所量之觉识,亦比量之定义。不需要遮反定义,以比量无否定之义故。

  庚二·决定彼之自性有二:

  辛一·如何了解因相

  辛二·了解彼之所立

  辛一:如何了解因相又分为二:

  壬一:认识因相之观待实事

  壬二:详析观待之因相



  壬一·观待实事:

  癸一:第一因式之观待实事…‘宗’

  癸二:随行式随遮式之观待实事…同品与异品

  癸三:设立彼诸观察实事应理



  癸一·第一因式之观待实事…宗亦分为三:

  子一·思维所比量之声义总相

  子二·决定适时之义为别相


  子一·思维所比量之声义总相亦分为三:

  丑一·认识比量之声…所取境

  丑二·决定摄入何种时机

  丑三·如何趣知声之定义



  丑一·认识比量之声…所取境

  【法与有法之聚体,诠述宗谓是真名,彼若唯取一支故,任二支分属假名。】从因明论:‘宗’、‘所立’、‘所比量’皆是同义异名。彼诸所取境亦分为三:‘欲知有法’、‘所立法’二者摄属假名,彼诸之聚义摄属真名。陈那论师云:‘因相所立是聚义,故法与有法二者,非主要属一方是安立所立性’,欲知有法趣入‘宗’。
  法称论师谓:‘宗即有法’、‘所比量’,谓具有差别相之欲知有法,谓所立唯同品有之说法。‘法’亦摄入‘宗’。‘因相随行于所立,若无所立则无因。’‘聚义’亦诠说所立,故谓‘宗’之辞。虽相续心亦无生效能谓之。除彼诸外,不摄属其余,决定宗之声义,是共称量故。

  丑二·决定摄入何种时机,然则谓‘宗’法之叙说

  归属‘有法’之法,或‘所立法’之法,或是二者‘聚义’之法,当成错乱?云:不成错乱,所有名声适当时机能了知各个义之故。彼‘宗’亦摄属所比量等名声之际有三:抉择‘因相之定义’之际摄属‘欲知有法’。抉择遍相之际,摄属‘所立法’。抉择‘真实所立’之际摄属‘聚义’故无错乱。如孙陀巴之名声。抉择因相之定义有一说:因总相之定义:‘因三式’能决定名相、因相之相属关系。故非抉择于第一因式,因相之声无‘唯独第一因式’之近因故。谓之说法?云:不应理?理由是‘遍相之定义’亦摄入‘因相之定义’转成错乱。

  故抉择‘因相定义’之际是第一因式,若成立彼第一因式,则成立因支,若不成立‘第一因式’,则不成立‘因相之定义’谓之接近于共许,此是抉择第一因式故。是接近于趣知‘欲知有法’谓宗之声。彼三者亦各具有三种时际:抉择定义与名相之相属之际。定义之实体作觉明之际。具定义之名相作名言之际,彼诸以喻解说易于了知。如是存在九聚因之二种假立第一种情况摄属假借名。其后二种诠说自名…能系念前时之假立名,不观待重新假立名之故。谓之说法亦未必定如是,若是共许比量力之际,则无论如何皆了知故,从大部量论如理阐述之故。

  丑三·如何趣入声之定义有二:

  寅一·真假名之差别

  寅二·思惟真假之法



  寅一·真假名之差别:

  【随欲说应用前名,了知彼性是真名,除唯一依彼缘由,了达其余许假名。】乐许无任何成立‘义体性’之名,然而不观待其余缘由与目的。随欲者最初应用故是真名,且若了知彼义即显现彼之外相。观待他人共称名之目的与缘由后,应用其他(代名词)是假名。而且了知彼义且观待其他(意义)显现彼相。喻如具有脊峰垂胡设立‘牛’为真名,‘牛’于愚人转成假名,彼故彼诸具全‘初立名’和‘了知义’之差别。释量论云:‘无错误而知,最初立名言,行境是实名。’其余错误了知谓丧失真义。帕姿哈雷云:‘于愚者谓牛,许随属原因,唯义转成妄,声住于自义。’

  寅二:思惟真假法有二:

  卯一:思惟聚义为真实法

  【聚义为宗之名声,诸善巧原始成立。】聚义为‘宗’之名声,外道论师原始以来,共同成立真名,易于了知故。

  卯二·思惟有法与法二支为假名之法分为三:

  辰一·设立所立之缘由:

  【假名观待余相似,和余相属之理由。】相似原因作为假名,如药为乌雅爪或士夫为狮子,相属原因作为(假名)亦分为二:a。因果相属;‘因名’假立为‘果’如于诠‘日’为‘日光’之说法。b。‘果名’假立为‘因’如该‘醉’为‘酒’之说法。相聚之相属一般亦乐许不违越因果关系。然而若依共通说法,以喻诠说之,谓观待布匹之一边之辞,曰:布边。观待‘总聚’之名声假立‘支分’名。如诠说:鼓声或根识,是为‘支分’之声假立‘聚义’。在此唯独‘(所立)法’或‘欲知有法’,各个假立为‘所比量’之名,是观待于所比量之一部支之原因,如观待布匹之一边,安立为布匹。


  辰二:假立之目的

  若谓:诸声无目的,非期许超出根本之声义,谓之故‘无目的’,以其他之名设立于其他?曰:不应理。此又分为二:

  巳一·所立法假立为‘所立’之目的

  【‘法’假设‘所立’之名,相违因相为真因,邪见断除妄见故,声韵需要作假立。】若诠说因相随行于所立法。则相违之法亦实有随行否?可能具邪见之思惟,为断彼邪思故,谓因相随行于所立,有一说声韵学之需要假立所立。

  巳二·‘有法’假立‘所立’之目的:

  午一·有法假立‘所立’实质目的

  午二·断除不假立‘所立’之相似‘宗’二者



  午一·有法假立‘所立’实质目的

  【若诠有法有诤事,若遮诸边长时诤,若诠真名丧声韵,简易了解故谓宗。】若诠谓‘有法之法’,则首先不知是存在于同品喻之有法,或是存在于异品喻之有法,是否为第一因式?产生妄见之思惟。如:‘声法者,为无常,是眼所见性故。’于‘不成因相’,亦即因相存在同品喻之有法误为第一因式,同时具全随行随遮二因式故,思惟是否真因产生邪见,遮除彼邪见之故。存在于欲知有法之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