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传到日本,日本有几位法师也有这种看法。“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祇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祇因译者意乐不同”,每一个人的领悟、感受不一样,说原本应该是一个,有人有这种看法的,黄老居士认为“实未能服人”,这个说法没有办法叫人心服口服。“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这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两个本子,罗什大师翻的,“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那个时候大师到中国是姚秦的时代,姚秦建国在现在甘肃河西走廊。中国人喜欢简要详明,不喜欢麻烦。“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这是能说得通的,罗什大师翻的《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翻译的是直译的,里面讲的是十方佛,罗什大师翻为六方佛,就省掉四方,这是翻译的人他的喜欢、爱好、看法不同,但是经义一点没有变更。“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不但详略不同,且义理之深广亦异,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也”。看看其他经典,同一个译本不同人翻译的。再看看《无量寿经》这五种本子不一样;换句话说,肯定不是一个梵文本。
下面举例子说,“例如弥陀大愿”,这个太重要了,这个大愿,换句话说,是阿弥陀佛传给世人重要的信息,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就是大愿。“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这一句多重要,我们怎样往生到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头脑清醒,有人提醒他念佛求生净土,十念就能往生。这个机缘是关键,一生没有遇到佛法,临命终的时候在断气之前有人告诉他,一切放下念佛求往生,求往生是求净土,他一听的时候他就能信,他就发愿想去。头一个头脑要清楚,如果说痴呆症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听了就欢喜、就相信、就发愿,这是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旁边人带着他念,十声佛号他断气了,肯定往生净土,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个多重要!这是“弥陀大愿之髓”,精髓。“此愿见于魏唐两译”。就是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康僧铠的本子,《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的这个本子有,有十念必生,而汉译、吴译这两译的愿文当中没有十念必生,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祇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这个愿文有四十八愿的、有二十四愿的,翻译的人决定不能把四十八愿变成二十四愿,也决定不可能把二十四愿把它分开为四十八愿,这个不可以的。这就肯定是两种不同的梵文本,也就说明肯定是佛两次说的,不是一次说的。所以说“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这是黄念老他的看法。“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这个大愿五种本子里有三种不同,这个是太大了,这就不可能有这种错误的,有二十四愿的、有四十八愿的、有三十六愿的。所以他们讲至少三种不同的,就根据这个说的,至少佛在世的时候三次宣讲。
“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这个很重要。“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没有这两愿,没有国无女人、莲花化生,没有这两愿。“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就是梵文的原本不是一个本子。“正如沈善登氏所说,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又因梵筴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五种本子里面出入很大,浅深不一样,这世尊当年在世,因为听众不一样,宣讲善巧方便就不相同,结集经藏的时候统统结集下来。所以是原本不同,不是一个本子。五种本子都传下来,今天我们要学习必须五种本子都要念,为什么?里面有些很重要的,这个本子有,那个本子没有,你念一个本子,你就得不到圆满的信息,必须五次你都听了你才真正能明了。这么一来对初学就造成很不方便,学《无量寿经》要学五种本子。所以历代学净土的都学《阿弥陀经》去了,学《无量寿经》的人不多,原因在此地,《无量寿经》版本太多,没有一个完善的版本。
所以古人就想到会集诸译重要,会就是集大成,集五种原译本的大成编一个新的本子,这就有必要。“是以从宋至今”,宋朝王龙舒第一个作的,王龙舒他的名字叫日休,日月的日,休息的休,叫王日休,龙舒是地名,这就在安徽舒城,在我们庐江隔壁,现在讲桐城派这个地盘上的人,他是舒城人,他是第一个做会集本。第一个做会集本,你看这样的一个学问家、大善知识发这个心,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唐译《宝积经》里面“无量寿”这一会他没看到。换句话说,他这个会集还有漏失掉的,不能算是完整的。但是这个会集本子好,确确实实这个本子出来之后,被收入《龙藏》,日本收入《大正藏》,学习《无量寿经》用他的会集本的人就多了,比读康僧铠本子的人还要多。连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疏钞》,所引用的《无量寿经》的经文,都用王龙舒的会集本,可见得它影响很大。
第二个彭二林,就是彭际清,彭际清做这个本子是校正,是用这个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的本子里面有很多很难读的,他把文字统统整理,等于说删节,校对、删节,他用一种本子,不能算会集。第二次会集是魏默深(魏源),这是清朝咸丰年间人。第三次这是夏莲居老居士,“与先师”,夏莲居是第三次会集的,民国初年。很不容易,他这个会集本最初出来这个本子,我手上还有一部,是线装本。跟我们现在的本子不一样,我们现在本子分成四十八品,他原来最初会集的是三十七品,大概以三十七道品这个意思来会集的。慈舟法师在北京、在济南曾经讲过,而且作过科判。他的科判,黄念老送给我一份,他影印送一份给我,我还有这一套资料。现在这个本子,是夏老居士会集之后修改了十次,修改十次才完成这个定本。这个定本我也给它做了科判,做得很详细。所以我们有科会,这里有流通,诸位都能够看得到。科会分得很细,全经思想体系、文章脉络,你一目了然。你能看懂这个,你对佛经你才生一种佩服、敬仰,这种心自然就会生出来。这一段是讲这个五种原译本。
下面这就讲四种会集跟校正,“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也就是五种原译本都有长处,也都有缺陷。“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汉译、吴译这两种本子,“十念得生”这个本愿它没有,“一向专念”也没有提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于唐宋两译则不具”,这两个译本里没有这段文,这段文章非常重要。我们今天为净宗同学选定的朝暮课诵,晚课就是读这段经文。魏译是康僧铠的本子,这是翻译得比较完备,“为诸译冠”,这是流通最广的。“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这两愿它没有,这个译本里没有。“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这个意思就是这五种本子,把它比较对照,这里面就看到差别。“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这文字繁琐,“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有这么多的缺点。“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紊是杂乱,“郁而不章”,郁是沉闷,就是世尊跟阿弥陀佛度人的这些宏愿,没有办法彰显。“余深惜之”,余是王龙舒居士,所以他发心做这个会集本。“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叙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这是《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开端,是在宋朝有这么一个本子。
“校会之本”,从宋到现在一共有四种,第一种“《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他不说翻译,他不是翻译的,他是校对重新编辑。第二种也叫“《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第三种叫“《摩诃阿弥陀经》,也是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这是会集本,这是第二次会集,“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他改成《摩诃阿弥陀经》。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这就我们现在用的本子。“于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四种节会本,共有九种”。这九个本子我们曾经印成一册,流通量也很大,便利大家喜欢研究考据的,便利他们做这些参考用。
“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王本一出取而代之”,王本是王龙舒的就《大阿弥陀经》。“莲池大师《疏钞》中,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这就是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当中,引用《无量寿经》,多半是引用王龙舒的《大阿弥陀经》。“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这个会集本出来之后,大家都喜欢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都不再学习,学王龙舒这个本子。下面说“王本虽甚流通,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所以还是有瑕疵,可见这个事情的确不容易。“例如《疏钞》云”,这是莲池大师的话,“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这是先对他的赞叹。“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他这不是翻译,他不是由梵本直接翻译过来,只是斟酌前人翻成华文的翻译本子,斟酌这些文字重新做个编辑。“若以梵本重翻”,那就成六种翻译,别人就不会议论他。“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这是龙舒谨慎的地方,他的问题在哪里?“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这就讲比较这四种原译本,你怎样取舍,这是学问,他取舍不当,不太妥当。这里头举例子说,“如三辈往生”,这个很重要,“《魏译》皆曰发菩提心”,上辈、中辈、下辈都讲发菩提心,可是“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辈里头讲不发,上辈里头没有提。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这个地方这个问题严重了。“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你看上辈、中辈、下辈不一样,但是都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往生最重要的条件,王龙舒的会集本,这个地方就有了问题,上辈没说,下辈说不发,这不可以的,这是严重的误失。
“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这几句话,这其文是讲原译的经文,原来这四种翻译的经文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则用其意而修其辞,这个用其意是用自己的文字来叙说经中的大意。这个在古人是有议论的,因为你是编辑别人东西,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