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携之回国,糅合十家之作而译为《成唯识论》。

 

【唯识三十颂科判方法】三十颂是五言四句的颂文三十首所组成,为学习唯识必读之书。本颂内容,以一切法唯识所现。即以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为宗。先破小乘外道,继明唯识之理。以文科判有三种判别方法:一、以相、性、位三分科判,即一明唯识相;二明唯识性;三明唯识位。在《唯识三十颂》的颂文中,初二十四颂是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是明唯识性,最后五颂是明唯识位。二、以初、中、后三分科判,在《唯识三十颂》的颂文中,初一颂半为初分,次二十三颂半为中分,后五颂为后分。三、以境、行、果三分科判,初二十五颂是明唯识境,次四颂是明唯识行,最后一颂是明唯识果。

 

【唯识三十颂科判大纲】依相、性、位三分,科判三十颂如下:一、明唯识相:即依他起性之法。依他起法,仗因托缘生起,唯识所现。凡夫外道,不知唯识无境之理,执心外有别实境,因此生起我执法执。故论主最初以种种方便,广明唯识相状、即是依他起之诸法,以破除其我执法执。二、明唯识性:此圆成实性,修唯识行者,虽知万法皆是此心虚妄显现,而犹未能了达真性,是以次明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以此显示真如常住一味。三、明唯识位:三十颂的前二十五颂,说明唯识相、性,依他、圆成,无非是说明依他如幻,使修唯识行者,断妄染执障,证到圆成真理,而成三身万德的佛果。然佛果功德,殊妙无边,非少修行可能证圆,必须历经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四十一阶,历经三大阿僧祗劫,方能至三身万德之佛地,故次第三,明唯识位。

 

【唯识三系】唯识三系,指地论师、摄论师、唯识宗三个不同的宗派。印度瑜伽行学派传入中国,最早翻译该学派经典,研究该学派理论的,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为首的地论师;其次是梁、陈之际、以真谛三藏为首的摄论师;最后才是唐高宗年间,由玄奘、窥基所弘传的唯识宗。以上三个宗派,地论、摄论二派所译的经论,称为旧译,玄奘所译的经论,称为新译。这三者虽然都是继承印度瑜伽行学派的理论,但在所译的经典上,相异之处甚多。后来地论师北派融入了摄论派,北派绝传。地论师南派思想,在唐宪宗时融入华严宗,南派也绝传。而摄论师所依的经典《摄大乘论》,是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唯识宗兴起,就融合入唯识宗,摄论一派也绝传了。后世所流传的,是玄奘、窥基一系的唯识宗。

 

【唯识三系异同】唯识三系,指地论宗、摄论宗、及玄奘一系的唯识宗。虽然同传印度瑜伽行学派的理论,但因师承及所依经典之不同,所立的理论亦不尽同,三系理论的异同要点为:甲、关于真如部分:地论系:以第八识即自性清净识,名为真如,为受熏体。二、摄论系:以自性清净心为真如,立第九阿摩罗识为受熏体。三、玄奘系:以诸法所依性的二空(人空法空)所显之理体为真如,非受熏体。乙、关于阿赖耶识部分:一、地论系:阿赖耶识与法界、真如同义,自性清净,而可产生世间虚妄境界及出世间涅槃境界。二、摄论系:阿赖耶识是妄识,无覆无记,为一切法之所依。而此妄识中又有一分纯净之识,略同于真妄和合之说。此识的染分相当于俗谛,净分相当于真谛。三、玄奘系:阿赖耶识无覆无记,为有为诸法之所依,亦为七转识所熏习。丙、关于缘起论部分:一、地论系为如来藏缘起,二、摄论系为如来藏缘起。三、玄奘系为赖耶缘起。丁、关于种性论部分:一、地论系:一性皆成。二、摄论系:一性皆成。三、玄奘系:五性各别。戌、关于空论:一、地论系:三空。二、摄论系:三空。三、玄奘系:二空。

 

【唯识三性观】即就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行唯识的观法。此又作三性观行、唯识观。为显唯识之实性,《成唯识论》卷九,就三性立真妄、真俗之二种相对;即遍计为虚妄之唯识性,依他为世俗之唯识性,圆成为真实之唯识性。亦即如《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所释,遍计所执性为虚妄之唯识;依他起性为非有似有,乃因缘所生,故为因缘之唯识,为识之相;圆成实性为真实之唯识,即识之性。所观之境的三性既通三种唯识性,故称唯识三性观。修此唯识三性观,自浅至深有五重,称为五重唯识观,即:一、遣虚存实识,即观虚妄遣去所执,存留依他、圆成二性之实,此乃虚实相对之观法。二、舍滥留纯识,乃心境相对之观法。三、摄末归本识,乃体用相对之观法。四、隐劣显胜识,乃心心所相对之观法。五、遣相证性识,乃事理相对,唯识观之至极。参阅‘三性’、‘五重唯识’条。

 

【唯识三疏】注释《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的三种注疏,即窥基撰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慧沼撰的《成唯识论了义灯》,及智周撰的《成唯识论演秘》,此三者合称唯识三疏。

 

【唯识中道】此为唯识宗所立的中道。唯识宗立三自性、三无性,即在于显示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而唯识中道的理论根据,系建立在《辨中边论》两首颂上。颂文是:‘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以上颂文的意思是说:能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取者,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而此两者,都是在识的虚妄分别上而有,实际上这二者都是无,能取和所取都是空。因此一切事物,有为无为,不是没有,故称非空;也不是有,故称为非不空。非空非不空,就是中道。《成唯识论》卷七曰:‘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唯识中道有一特点,即是和三自性、三无性结合在一起。唯识家以为,世间万法——一切事物中都有三自性,一切事物中也都有三无性,三自性说明有(非空),三无性说明空(非有),所以唯识家把唯识的终极道理,归之于非空非有的中道。

 

【唯识今学】集因明学之大成的陈那,初于小乘犊子部出家,后来改学大乘,他对世亲的唯识理论,有所改造和发展,为后代称为‘唯识今学’。

 

【唯识五位】指大乘五位,又作唯识修道五位。唯识宗将大乘菩萨的修道阶位分为五等,即:一、资粮位,即含摄有漏善以达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称资粮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阶位又称大乘三贤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观,十行偏重修事观,十回向多修理事不二观。此类修行称为大乘顺解脱分,虽已能断除分别二执之现行,然对于能、所取之种子依旧潜伏未除,此系唯识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阶段。二、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欢喜地),住真如位,称为加行位。即于资粮位所积集之善,更进一步为得无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达‘无二我’而‘有二无我’之境界,然心中仍变带‘如相’现前,故仍非实住之唯识境界,称为大乘顺抉择分。三、通达位,又作见道位。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称通达位。即证得初无漏智,并体得真如理之位。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阶段,相当于初地之入心,故又称见道位。四,修习位,又作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称修习位。即于通达位证得真如理,再反覆修习之位。五、究竟位,指妙觉佛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称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见《成唯识论》卷九。

 

【唯识古学】十大论师中的难陀,造《唯识三十颂》释论,他的唯识理论维持世亲旧说,为后代称为‘唯识古学’。

 

【唯识成空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四难。外人问:若一切法空,这唯识性岂不是也空了吗?论主答曰:不空。怎样不空?答:因为唯识的真如性不是所执的法。也就是说,依内识所变的似有外法,众生妄计为实,然而以理推征,实不可得,所以说是法空,并不是离言正智所证的唯识实性也是没有。如果唯识也没有了,那就没有了俗谛。俗谛若无,真谛也就没有了。因为真不自真,待俗而真;俗不自俗,待真而俗;真俗二谛,是互相对待而建立的啊。如果有人拨无二谛,那就是恶取空!诸佛都说,没有法药可以治疗这种人空病。由此可知,诸法有遍计所执无的空,也有依他圆成实的不空。因此弥勒菩萨,才说出前面那两首颂文。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条。

 

【唯识宗】为法相宗的异名,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唯识宗。为我国大乘八宗之一,此宗学统,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在印度,佛陀入灭后九百年,无著菩萨出世,于佛教化地部出家,后来读大乘经典,转小入大,修习大乘,传说在兜率天的弥勒菩萨,曾降临中印度阿瑜陀国的踰遮那讲堂,为无著说 《五部大论》 ,无著禀承其说,广造论典,弘传法相宗义;其弟世亲继之,造《五蕴论》、《百法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论典而大成唯识宗。此在印度,又称为瑜伽行学派,与大乘空宗的中观学派相对立。

 

世亲晚年造《唯识三十颂》,仅完成颂文,长行未撰而示寂,此后百年之间,难陀、护法等十大论师,先后各造《唯识三十颂》释论。护法的弟子戒贤,穷通瑜伽、唯识学的奥义,于那烂陀寺盛弘此宗,我国唐代玄奘三藏,游学印度期间,从戒贤受学五年,回国后广译此宗经论,建立此宗;其弟子窥基继之,广造论疏,此宗规模乃备,此为本宗学统的概要。参阅‘瑜伽行学派’条,‘唯识宗’条。

 

【唯识所因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一难。外人难曰:由什么教理来成立唯识之义呢?论主答曰:如《华严经》说:‘三界唯心’。《解深密经》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楞伽经》说:‘诸法皆不离心’。《无垢经》说:‘有情随心垢净’。《阿毗达磨经》又说:‘成就四智的菩萨,便能悟入唯识无境’。什么叫做四智?即一、相违识相智,二、无所缘识智,三、自应无倒智,四、随三智转智。菩萨成就以上四智,对唯识的道理决定悟入。所以《厚严经》上有颂曰:‘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意思是说;八识的所缘,都不是离开了其自体而别有外境。所以我说一切有为、无为、世、出世法,都唯有识,而没有其余的外境。在经论上,诸如此类的证明很多,非止一颂。眼等五识中的任何一识,和其余的四种识一样,不能直接缘取离自眼识的色等。因为共余的识也是识,和眼识等一样,也不能直接缘取离开自识的各种事物。这种直接所缘,肯定离不开识,相、见二分随一所摄,如彼能缘的见分。因为是所缘法,就如相应法一样,肯定离不开心法和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