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长夜,因此,不能了知色境是唯识所变。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

 

【漏】漏者流注漏泄之意,是烦恼的异称,所以烦恼灭尽即称为漏尽。漏亦有染污、缺失、不圆满的意义。漏是流注漏泄,三界有情,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门,日夜流注漏泄烦恼,故名日漏。由漏尽而得到解脱,称‘漏尽结解’。断尽三界烦恼而证阿罗汉果者,称为‘漏尽道’。

 

【漏无漏三业】以业力有漏无漏区分,分为有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故称三业。一、有漏业:此为三界以内凡夫之所作,感分段生死之果报。二、无漏业:此为出世二乘之所作,感方便有余土之果报。三、非漏非无漏业:是出世之所作,感实报土之果报。

 

【鼻根】鼻根是鼻识发生的地方,鼻是能嗅之义。为不可见有对的净色。此为五根之一,为十二处中的鼻处,十八界中之鼻界。此是鼻识发生的地方,鼻识是依于鼻根,缘于香境,发生其了别认识的作用。《百法纂释》曰:‘三鼻根者,能嗅之义,梵语伽罗尼羯罗拏,此云能嗅,以能嗅香臭故,今不言能嗅,而翻为鼻者,体用兼之,依唐言也。’此在《大乘广五蕴论》则曰:‘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鼻识】是八识心王中的前五识之一,以鼻根为所依,以香境为所缘,随根而立名,而名鼻识,产生对香境的了别作用。见《百法明门论》。鼻识通于欲界,不通于色界,因为色界没有段食,所以也没有香境,不能成就鼻识。

 

【精进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此又名勤,即对修道、为善勤劬不懈。《成唯识论》曰:‘勤为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精者不杂,进者不退;勇而无惰,悍而无惧。精进是修善断恶,勤于为恶者正是颠倒,不名精进。见《成唯识论》卷六。

 

【精进波罗蜜多】此又作勤精进,谓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精进是六波罗蜜多之一,及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四是精进波罗蜜多。精进有三种:一、被甲精进,即修行波罗蜜多,如勇士身被坚甲上阵,没有怯弱。二、摄善精进,即于一切善法,加行精进。三、利乐精进,即利乐自他精进不息。参阅‘十波罗密多’。

 

【语表业】三表业之一。语,即语言。人之语言系以一种意思表示于人之作业,故称语表业。据《俱舍论》卷十三载,语表业以言声为体;大乘则谓身、语、意三表业俱以现行之思心所为体。

 

【语无表业】三无表业之一。即与语表业共于身中生出一种无法表示于他人之业体。言语使某作业发动于口时,同时招感他日果报之原因,熏发于己身之内,其被熏发者,无形无象,无法表示于他人,故称语无表业。小乘认为表业与无表业皆以色性为体;大乘则谓身、语、意三无表业以思心所的种子为体。

 

【遣相证性识】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遣相证性识为第五种观法。八识心王的自体分,是依他(因缘)所起的事相,八识心王之实性,是二空所显的真如——圆成实性。故舍遣依他起的事相,证得圆成实的理性,这是事理相对的观法。

 

【遣虚存实识】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识为第一种观法。即以为此心之境,是遍计所执的虚妄法,体用非有,故而遮遣;内心诸法,为依他圆成,体用非无,故而存留,此为虚实相对的观法。

 

【闻所成慧】三慧之一,参阅‘三慧’条。

 

【惭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惭者羞恶之心,做了坏事内心感到羞耻者曰惭。《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由于本身自我尊重的促进之力,可以止息恶行。见《成唯识论》卷六。

 

【悭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悭者悭吝,财物不肯施舍,法理秘不告人,鄙恶地蓄积财法。《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悭,耽著财法,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蓄为业,谓悭吝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见《成唯识论》卷六。

 

【轻安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身心安适轻快,谓之轻安。《成唯识论》曰:‘安谓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粗重指贪痴烦恼而言,修行者调伏烦恼,远离粗重,为修禅定之必要条件。转依为业者,即转去粗重,依于轻安。见《成唯识论》卷六。

 

【诳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诳是欲谋取名誉或利益,自己无德而诈称有德的一种欺骗行为。《成唯识论》曰:‘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远行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七位。此位菩萨,善修无相行,不起功用,远出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如《解深密经》云: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其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始从初地讫至第七,经一僧祇修无相行,方得无间证入无相,与彼第八清净地地邻,名远行地。八地离功用过,名清净地。’

 

【绮语】十恶之一。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参阅‘十恶’条。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的异名。实相超越一切相对相,超越一切语言效用,因为一切语言都是相对性,而实相则是绝对的真理。

 

佛教的基本理论是‘缘起’,缘起,即是众多因素条件,关涉对待而起。缘起有其纵向的关涉对待的关系、和其横向的关涉对待的关系。自纵向的时间上看,是前因后果的关系,自横向的空间上看(就时间某一点上看),是彼此对待的关系。所以,‘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是时间上的因果关系;‘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空间上的对待关系。诸法以因缘对待而生起,自然没有独立的自性(即没有固定的不变之性)所以在时间上有生、住、异、灭四相。以有生灭,所以‘无常’;而众多因素条件生起的事物,没有中心的主体,无主体所以‘无我’。诸法无常、无我,故其本性是空——即是‘空性’或‘性空’,所以‘空性’是诸法的本质,是本来如此的、不增不减的法性,此法性即是诸法实相,亦即是真如。

 

【养因】为五因之一。乃长养一切物之原因,即谓地、水、火、风四大种为长养一切物之原因。《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十载:‘为养因者,能增长故,犹如树根,水所沃润。……风为养因,能引发彼,令增长故。’参阅‘五因’条。

 

【熏习】我人身、口所表现的善恶行为,或意识所生起的善恶思想,其‘气分’留于阿赖耶识中,如香之熏衣,即谓之熏习。而我人身、口、意三者生起的行为,就叫做现行。换句话说,第八阿赖耶识,能将经验的痕迹保下来,这就是气分或种子。而经验(身口意三者的行为)的痕迹,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性格及行为,这就是熏习。一个人习于为善,这善行是一种熏习,一个人惯于为恶,这恶行也是一种熏习。熏习不是刻意造成的,而是不知不觉任运进行。如人行雾中,他无意使衣服受湿,也不觉得衣服受湿,而事实上他的衣服己布满了湿气。大乘起信论曰:‘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熏习故,则有香气。’

 

【障】又作碍,全称障碍,覆蔽之意,指障害涅槃、菩提,为遮害出离的烦恼。《大乘义章》卷五曰:‘能障圣道,说以为障’。障之名数,有二障、三障、四障、五障、十重障多种,见有关分释条。

 

【对法藏】此有三解:一、三藏之一,即指论藏。对法,即论典。汇集一切论典,称为对法藏。二、为一身、六足论的总称。一身是迦多衍尼子所造的《阿毗达磨发智论》。六足论为一者舍利子造《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者大目干连造《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三者迦多演那造《阿毗达磨施设足论》,四者提婆设摩造《阿毗达磨识身足论》,五者世友造《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六者世友造《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即世亲所造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译作对法藏。对法,指六足、发智等诸论;藏,指俱舍论。以俱舍论含摄了六足论、发智论等的妙义,故称之为对法藏。《俱舍论》卷一称︰‘由彼对法论中胜义入此摄故,此得藏名。’

 

【广苞大义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摄大乘论》,这是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释《阿毗达磨集论》、《摄大乘论》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

 

【摧破邪山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二十唯识论》,这是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参阅‘十支论’条。

 

【羯罗蓝位】指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又作迦罗逻、羯剌蓝。为胚胎之义。意译作凝滑、和合、杂秽、胞胎。为胎内五位之一.即托胎以后初七日间之状态。《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七︰‘羯逻蓝,梵语,旧言歌逻逻,此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于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渐结有肥滑也。’

 

【慈航】最早在台湾弘传唯识的法师。法师俗姓艾,名继荣,字彦才,福建建宁人,幼失估恃,十七岁时,礼泰宁县峨嵋峰自忠和尚剃度出家,翌年受具戒于九江能仁寺。行脚各方,礼九华、天台、普陀等名山,亲近各方大德。民国十六年入闽南佛学院就读,未满半年,因故退学。十八年主持安庆迎江寺,二十年以到香港讲经因缘,继而到缅甸弘化,在仰光创立中国佛学会。二十九年随太虚大师访问东南亚各国,之后在星洲弘化。三十七年受台湾妙果法师之请,来台创办台湾佛学院。三十八年大陆撤退,逃难来台的青年学僧,多以法师为依止。后为安置来台学僧,在汐止成立弥勒内院,聚众讲学。并开讲楞严、唯识、因明等大乘经论。他常到各地作通俗演讲,说理圆融、喻解详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法师天资欠敏,幼年失学,根基并不算好。住持迎江寺时期,自憾身为住持,岂能不通经论,于是发愤为学,曾向武昌佛学院函购得唐大圆的《唯识讲义》,随身携带,随时苦读,数年之后,终于贯通。抵台湾后,他是第一位弘扬唯识的法师。四十三年(一九五四)法师示寂于弥勒内院,世寿六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