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豢煞蛛x地交織在一起,有如二河之水會合之後,融為一體而不能分別。
  《阿毗達摩論》解說四種貪根心為悅俱,另外四種貪根心則是「捨俱」(upekkhàsahagata)。在巴利拢溲e,upekkhà一詞常用以代表殊勝的捨心或平等心,即不會受到不平等或偏愛動搖的心。然而,在此這一詞純粹用以代表「捨受」,即心不傾向於愉悅或不樂的感受。17捨受與感受目標兩端的樂受和苦受相反,它以中庸的方式感受目標。由此捨受也稱為「不苦不樂受」(adukkhamasukhà vedanà)。
  邪見相應(di??higatasampayutta):依受(悅俱或捨俱)把貪根心分為兩類之後,那些心又可依據是否與邪見相應而再分類。巴利文di??hi意為「見」;除非加上前綴詞「正」(sammà),否則它即是指邪見(micchà di??hi)。18與貪根心俱行的邪見是(不正確的)深信、信仰、意見或觀念。這邪見可以提供此心理論上的肯定,因而加強它的執著;或者這邪見也可以成為執著的對象。邪見一共與四種心相應:兩個悅俱,另兩個捨俱。另外四種貪根心則是邪見不相應(di??higata…vippayutta);這種心的貪在執行其作用時,並洠в惺艿叫耙姷目隙ā
  「無行」或「洠艿綉Z恿」(asa?khàrika):第三個分別貪根心的原則是有洠в惺艿綉Z恿。具有多層面含義的「行」(sa?khàra)這一詞在此是專指慫恿、煽動、激起(payoga)或採取某種「方便或方法」(upàya)。這慫恿可以是來自他人或自己;可以是身、語或純屬意識的慫恿。當他人通過身體行動激使我們生起某心,或進而依該心行動時,該煽動即是屬於「身」。當他人採用命令或勸說的方法時,它即是屬於「語」。當我們通過思懀Щ蛞庵緣褐苾刃牡目咕埽桃饧て鹉撤N心時,它即是屬於「意」。洠в惺艿綉Z恿或以某種方法刺激,而自動生起的心稱為「無行」。有受到慫恿或以某種方法刺激,而後才生起的心稱為「有行」(sasa?khàrika)。對於貪根心,有四種心是無行或自動;另四種心是有行或有受到慫恿。
節五:二瞋根心(dosam?lacittàni)
9。  Domanassasahagata§ pa?ighasampayutta§  asa?khàrikam eka§。
10。 Domanassasahagata§ pa?ighasampayutta§ 
sasa?khàrikam ekan ti。
  Imàni dve pi pa?ighasampayuttacittàni nàma。
  憂俱瞋恚相應無行一心。
  憂俱瞋恚相應有行一心。
  這兩種名為瞋恚相應心。
表1…2:不善心



相應∕不相應
無行∕有行
1


 邪見相應
無行
2


 邪見相應
有行
3


 邪見不相應
無行
4


 邪見不相應
有行
5


 邪見相應
無行
6


 邪見相應
有行
7


 邪見不相應
無行
8


 邪見不相應
有行
9


 瞋恚相應
無行
10


 瞋恚相應
有行
11


 疑相應

12


 掉舉相應

節五之助讀說明
  瞋根心(dosam?lacittàni):《阿毗達摩論》裡所分析的第二種不善心是瞋根心;此根是三不善根的第二根。此心共有兩種,之間的差異只在於無行(不受慫恿)或有行(受慫恿)。跟能與悅或捨兩種感受之一生起的貪根心相反,瞋根心只能與一種感受同生,即:憂受。再者,跟貪根心不一樣的是,瞋根心並不會與邪見相應地生起。雖然邪見能夠鼓動發怒,但根據《阿毗達摩論》,邪見並不能與瞋恚同時在同一心裡生起;而只能在不同的時候,於不同的心裡生起。
  憂俱(domanassasahagata):與瞋根心俱行的受是憂受。巴利文domanassa源自du(惡)與manas(意),指「心的苦受」。此受只與瞋根心俱行,而這類心也必定與此受俱行。由此「憂」或「心的苦受」永遠是不善的;於這方面,它跟在業上屬於無記的「身的苦受」不同,也跟在業上可以是善、不善或無記的悅受與捨受相異。
  瞋恚相應(pa?ighasampayutta):貪根心的名稱已表明該心是與貪相應;然而在命名瞋根心時,卻用與瞋(dosa)同義的「瞋恚」或「厭惡」(pa?igha)。厭惡包括了各程度的反感,從最強烈的暴怒,至極微細的煩躁。直譯pa?igha(瞋恚或厭惡)的意義是「反擊」,顯示它是心反抗、排斥或毀滅的態度。
  雖然憂與瞋恚時常都相應俱行,但應明了它們之間相異的素伲n(somanassa)是體驗不好的感受;瞋恚(pa?igha)是心厭惡或煩躁的態度。對於五蘊,憂是屬於受蘊(vedanàkkhandha);而瞋恚則屬於行蘊(sa?khàrak… khandha)。
節六:二痴根心(moham?lacittàni)
11。  Upekkhàsahagata§ vicikicchàsampayuttam eka§。
12。  Upekkhàsahagata§ uddhaccasampayuttam ekan ti。
  Imàni dve mom?hacittàni nàma。
  Icc'eva§ sabbathà pi dvàdasàkusalacittàni samattàni。
  捨俱疑相應一心。
  捨俱掉舉相應一心。
  這兩種心名為純粹涉及痴。
  如是總結所有十二不善心。
節六之助讀說明
  痴根心(moham?lacittàni):這最後一組不善心包含了缺少貪瞋二不善根的不善心。一般上愚痴會導致貪或瞋也隨之生起。然而,儘管貪根和瞋根心裡也有痴,但它在其中的作用是次要的。相反地,在這最後兩種不善心,痴是唯一的不善根,因此它們被列為痴根心。由於痴的作用於這兩種心特別顯著,它們也被形容為純粹涉及痴的心(mom?hacitta);巴利文mom?ha(純粹涉及痴)是moha(痴)的強眨Z。痴最為顯著的心有兩種:其一與疑相應,另一者則與掉舉相應。
  捨俱(upekkhàsahagata):即使是面對可喜所緣(目標),若生起的是痴根心,該目標的體驗則不再是可喜,由此悅受也就不會生起。同樣地,當不可喜所緣不被體驗為可厭時,憂受也不會生起。再者,當心受到疑或掉舉困擾時,它無法對目標下個正面或負面的判斷,由此它不能與悅受或憂受相應。基於這些原因,與這兩種心俱行的受是捨受。
  疑相應(vicikicchàsampayutta):對於vicikicchà這個巴利文,諸論師提出兩個詞源學的說明:一、由於思緒紛雜困亂而致的困惑;二、缺少智慧解決問睿19這兩項解釋皆顯示「疑」(vicikicchà)是指由於顯著的愚痴而致的困惑、懷疑或猶豫不決。與此疑相應的心是第一種痴根心。
  掉舉相應(uddhaccasampayutta):掉舉是不平靜、心散亂或煩躁;而受此掉舉困擾的心是第二種痴根心。根據《阿毗達摩論》,掉舉心所存在所有十二種不善心裡(見第二章、節十三),但在其他十一種心當中,其力(satti)相對地微弱,而其作用也就屬於次要。然而,在這最後一種的不善心裡,掉舉成為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只有此心稱為「掉舉相應」。
  應注意這兩種痴根心是洠в小笩o行」或「有行」的分別。對於這點,諸論師給與不同的解釋。《阿毗達摩義廣釋》和裕Ы狻肚鍦Q道論》的《大疏鈔》認為無行與有行兩者皆不適用於此,故而把它們省略。這兩部論著說,由於此二心缺少自然的敏銳力,所以不能稱它們為無行或自動;亦由於洠в腥藭谌魏吻闆r裡刻意地激起它們,所以也不能稱之為有行或受到慫恿。然而列迪長老不讚同這觀點;他認為此二心純粹是無行的。他反駁道:「既然此二心依其自性自然地生起於諸有情,它們的生起無需通過任何方法刺激或煽動。因此,它們純粹是無行的,這是為何在此並洠в刑峒盁o行或有行的原因。」
不善心之總結
  A??hadhà lobham?làni
  Dosam?làni ca dvidhà
  Moham?làni ca dve'ti
  Dvàdas'àkusalà siyu§。
  貪根心有八,
  瞋二及痴二;
  如是不善心,
  共有十二種。
節七之助讀說明
  對於八種貪根心,可通過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20
1。 一位認為偷盜無罪的男孩,高興與自動地,從水果店偷了一個蘋果。
2。 一位認為偷盜無罪的男孩,在受到朋友慫恿之後,高興地從水果店偷了一個蘋果。
3…4。 各與第一和第二項相似,差異只在於該男孩並洠С钟腥魏涡耙姟
5…8。 這四項各與第一至第四項類似,差異只在於該男孩偷盜時的心是平捨的。
  對於兩種瞋根心,可以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
  9。 某位男人在暴怒之下,毫不思懀У貧⒘肆硪蝗恕
  10。 某位懷恨的男人在思懀е釟⒘肆硪蝗恕

  對於兩種痴根心,可以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
11。 由於愚痴,某人懷疑佛陀的證悟,或懷疑佛法對於導向涅槃是否有效。
12。 由於散亂的心,某人無法專注於任何目標。

十八無因心
(ahetukacittàni)
節八:七不善果報心(akusalavipàkacittàni)
  (1) Upekkhàsahagata§ cakkhu…vi¤¤à?a§; tathà (2) sota…vi¤¤à?a§; (3) ghàna…vi¤¤à?a§; (4) jivhà…vi¤¤à?a§; (5) dukkhasahagata§ kàya…vi¤¤à?a§; (6) upekkhàsahagata§ sampa?icchanacitta§; (7) upekkhàsahagata§ sant?ra?acitta¤ cà ti。 Imàni satta pi akusalavipàkacittàni nàma。
  (一)眼識與捨俱行,(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亦如是;(五)身識與苦俱行;(六)領受與捨俱行;(七)推度與捨俱行。此七心名為不善果報心。
節八之助讀說明
  無因心(ahetukacittàni):巴利文ahetuka意為「無根」或「無因」,用以代表洠в蟹Q為hetu(「根」或「因」)心所的心。這類心一共有十八種;它們洠в腥魏呜澆_痴不善因(不善根),也洠в腥魏慰缮瓶蔁o記的無貪、無瞋、無痴三美因(美根)。由於「因」是幫助心穩定的因素,所以無因心比有因心較弱。屬於這類的十八心可分為三組:不善果報心(不善異熟心)、善果報心(善異熟心)、唯作心。(見表1…3)
  不善果報心(akusalavipàkacittàni):第一組無因心包含了七種不善業的果報心。這些心本身並非不善;在業力方面它們是無記的(abyàkata)。「不善」在此是指它們是由不善業產生的果報;所以「不善」一詞並非形容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產生它們的業。
  眼識(cakkhuvi¤¤à?a):在不善果報和善果報兩組無因心裡,它們兩者的首五種心是依靠眼、耳、鼻、舌、身五淨色(pasàda)而生起的五識。這十種心總稱為「雙五識」(dvi…pa¤cavi¤¤à?a)。
  眼識依靠眼淨色(cakkhu…pasàda)而生起。其作用只是直接與立刻地看及識知顏色。五識的其他四識也依靠各別的淨色而生起;它們的作用也只是純粹識知各自的目標,即:聽聲音、嗅氣味、嚐味道、感受樱X。對於不善果報心,其目標是不可喜的(ani??ha)。然而,由於首四種目標(色、聲、香、味)對首四種淨色的撞擊力弱,所以俱行的受是捨受。反之,對於不善果報身識,其目標對身根的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