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张承志顺着自己的民族血缘以及母族文化根系,终于找到了安放心灵的殿堂。其创作也相应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回归母族宗教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九座宫殿》、《残月》、《黄泥小屋》以及《西省暗杀考》、《心灵史》等。“从‘说不清的’《残月》到‘较说得清的’《西省暗杀考》再到‘完全说得清的’《心灵史》”,'⑤' 显示了他对母族文化由寻觅而认识最终皈依的心理轨迹。可以说《心灵史》的出现,完成了他文化意义上的认祖归宗。《心灵史》被认为“具有浓郁的史诗品格”,'⑥' 是“挖掘这种宗教的信仰者们的心灵史、人格史”。'⑦' 复旦大学的郜元宝教授高度肯定了《心灵史》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如果我们把《心灵史》放在出现于80年代‘新时期’文学高潮之后并且延续至今的某种整体文化格局考察,便不难掂出它的份量。张承志是在后理想主义时代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作家,是在‘立场’几乎不存在的多元也是多疑时代更加沉稳地守住‘立场’的信徒……如果我们不能要求全部的作品都要象《心灵史》那样为理想为信仰笑骂歌哭,那么我至少要在文学终极的内在含义上规定文学的精神性、理想性、信仰性。”'⑧'

后《心灵史》阶段的说法是张承志本人在1993年提出的:“在我的所谓‘后《心灵史》’阶段,我盼我的文学有独立的思想和新鲜的文风”(《清洁的精神·后记》)。1991年写完《心灵史》之后,他停止了小说创作,致力于文学散文及学术随笔的写作。在后《心灵史》阶段,张承志思考了许多重大的文化命题,如时代、国家、民族、宗教以及正义、人道、美等,并把母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放在异文化的参照背景下,来关注中国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创作有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牧人笔记》、《鞍与笔》、《以笔为旗》、《一册山河》、《谁是胜者》、《鲜花的废墟》等。他一直不懈地追求一种内清外洁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追求实现“人性之大美”,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坛上的一面独特的旗帜,获得了主流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张承志具有浓郁回族风格的作品,乃是回族奉献给中国汉语文坛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从他的一些作品来看,张承志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的角度、方法乃至思维方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视野更开阔了,价值追求更人性化更普世化了,方法更多样了,态度变平和了。

思乡客白先勇

白先勇,1937年生于广西南宁,系前国民党著名将领白崇禧之子,台湾当代著名作家。1965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硕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部任教中国语文。1958年首次在台湾《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金大奶奶》,此后创作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佳作连连。迄今为止的四十多年创作生涯中,除了散文、论文、杂文以及改编的戏剧、电影脚本外,共发表短篇小说36篇,长篇小说1部,在世界华文文坛享有盛誉,被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当代中国极有才气与成就的短篇小说家”。200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白先勇文集》,首次将他的文学作品全面介绍给大陆读者。国内已经出版了袁良骏、刘俊、王玲玲等论述他的专著,中央电视台也专门制作了白先勇的个人专题节目。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从发表处女作到赴美前夕。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回忆少年生活,主观色彩较浓,较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作为一个涉世未深,对现实不满的文学新人,其作品不免带有自伤自怜的色彩。《玉卿嫂》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叙述了年轻寡妇玉卿嫂杀死情人庆生然后自戕的悲剧,体现了白先勇“对人难以把握的内心激情的充分感受认知”。'⑨' 中期:留学美国期间。留学期间白先勇创作了一系列以留学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结集为《纽约客》出版。由于人生阅历的深广,白先勇在小说中渗透了对民族、文化、中西价值观念的严肃思考。《芝加哥之死》、《谪仙记》等作品写出了浪迹天涯的中国留学生“无根”的痛苦,字里行间显示了作者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后期,也即成熟期:自《永远的尹雪艳》面世之后的创作。以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为代表。收在《台北人》中的14篇小说几乎篇篇都是精品,它们奠定了白先勇作为优秀小说家的地位。

《台北人》每篇独立成章,各篇之间又有内在联系,虽然题材不同,但大多数描写的是从祖国大陆去台湾的上流社会人物的没落以及怆然失望的心态。作者把这部小说集定名为《台北人》,一方面真实反映了客居台湾的“台北人”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对他们没落的命运表现出悲悯和哀悼,从而充分揭示出“今不如昔”的感时伤怀主题。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世上有许多作品由于不同的原因可以轰传一时,但能够被公认对下一代作家有普遍的熏陶濡养意义,并长久被人们虔诚记忆的作品却很少很少,《台北人》显然已成为其中的一部”。'⑩' 台湾评论者欧阳子将《台北人》的主题命意分为三个层次:“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她认为“《台北人》一书只有两个主角,一个是‘过去’,一个是‘现在’。……贯穿《台北人》各篇的今昔对比之主题,或多或少,或显或隐,都可从上列国家、社会、文化、个人这四个层次来阐释。而潜流于这十四篇中的撼人心魂之失落感,则缘于作者对国家兴衰、社会剧变之感慨,对面临危机的传统中国文化之乡愁,而最基本的,是作者对人类生命之‘有限’,对人类永远无法长保青春,停止时间激流的万古怅恨”。'11' 因此,白先勇的小说关照着个人、民族、文化的盛衰起落,“他以他的小说倾吐对这个世界的爱,他以他的小说表达了对人类尤其是中华民族的终极关怀。他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中看到了毁灭性的力量在诱惑这个世界想深渊走去。可能一切都会渐渐地失去它的光彩。于是,他感慨、叹息、心中充满了悲悯和叹息”。'12' 白先勇作品所展示的悲悯情怀,时间和空间上的乡愁,以及对于逝去时代的感伤、古典文化的向往,成为现代华语文坛上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学和思想意义。

短篇王石舒清

石舒清,原名田裕民,1969年生于宁夏海原县,现为宁夏作家协会主席。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迄今为止已在《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民族文学》、《青年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万余字。短篇小说集《苦土》入选“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1994年卷),并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首届宁夏青年文学艺术奖;小说集《开花的院子》入选《中国小说50强》(1978年—2000年);2001年,以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4年小说集《伏天》入选“短篇王”文丛,并获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目前已出版短篇小说集四部:《苦土》、《开花的院子》、《暗处的力量》、《伏天》。

小说《清水里的刀子》以回族老人马子善在女人“无常”(去世)后对生死的冥思感悟为书写内容,借助西海固回族民间传说——如果举意端正,那么献牲的牛会在饮用的清水里看到一把刀子,自此不吃不喝,保持清洁的内里,展开了小说的叙述。在马子善、儿子、老牛对待生命不同态度的参照、对比中,提供了一种如老牛那般清洁、顺从、坦然的理想生命态度,具有浓郁的宗教情怀。《清水里的刀子》凭借其独特的民族宗教气质而在“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三十五篇参评作品中以全票通过进入初评,此后又以总票数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这一中国文坛短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评奖组专家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死亡’在浓厚的宗教背景中得到关照,心灵在生存之外获得安放”。'13' 2003年,《名作欣赏》期刊又专门刊发了十篇赏析该作的评论性文章,给予了多方解读和高度评价。学者帅震认为“清水里的刀子”是一个神秘而又圣洁的生命意象:“它承载了一种终极理想的文化功能,有限的生命在这里升华为超越个体形态的精神。它见证着神性的高贵,暗示着信仰在生命中无可替代的位置,生命必须有所皈依”。'14' 何希凡教授更是把它置于哲学的层面和民族精神的空间,“作家渗透于宗教仪式上的哲学思考却让我们能够超越小说所设定的时空范畴,不仅站在时间的门槛上重新审视个体生命的死亡与诞生,而且也以更为阔大的空间视野来关注与探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问题”。'15'

石舒清敏感、内向,具有细腻的艺术体验,他的短篇小说每每精选一个生活瞬间,一些被别的作家忽略的生活碎片,加以放大,加以精雕细刻,暗示出深邃的意味。著名作家张贤亮认为他“非常善于写细微的东西,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诗意和温情”。'16' 石舒清深爱着自己的民族和生息之处西海固。因此,他的笔触满怀情感的伸向乡土回族生活。“描写回族民众宗教生活、情感及追求心灵洁净的作品,是石舒清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大多是上乘的、优秀的……在对这类人群的描写中,石舒清直接抵达了某种本质,诸如生命、死亡等,却并不剥离日常生活及人物自身的丰富性”。'17'《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上这样评价他:“他的小说非常含蓄,而笔触直透回回人隐秘的内心底蕴。从某种意义上说,石舒清的全部小说,都是回族心理剖析小说。他每每精确地挑出回族人内心深藏不露的最独特的东西……他是西北乡土上成长起来的最出色的回族小说家之一”。'18' 石舒清坚定地立足西海固的乡土中,书写着人类的温情与自尊,人文主义和道德关怀充盈他的笔端。他尽情地挥洒对乡土、童真、母亲的赞美——西海固在地理上是贫瘠的,在精神上确是富足的,这恰恰是都市的繁华和喧嚣中缺失的东西。《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李敬泽非常赞赏的评价:“石舒清却怀着坚定的自尊书写着‘吾土吾民’,那不仅是一片皲裂的大地,那还是一个精神充盈的价值世界,在天人之际自有不可轻薄的庄重”。'19' 石舒清作品的意义,正是在于他给趋于浮华、物化的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这样一个精神充盈的价值世界。

不让须眉的霍达

霍达,女,1945出生于北京,回族。国家一级作家,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理事。迄今著有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500万字。作品有英、法、阿拉伯等多种文字译本及港、台出版的中文繁体字版。霍达虽然是一位女作家,但却推崇一种亦文亦史的文风,具有不让须眉的气概。

霍达是一位多方位高产的女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第一,影视剧创作。她创作了数十部电影、电视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