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还有更多的回族青年演员和戏迷票友保持着对这门传统的艺术的热爱,并将为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其他传统地方剧种中,也活跃着众多的回族表演艺术家。在评剧发展过程中,有两位回族艺术家的名字格外重要:薛恩厚和马泰。薛恩厚(1915—1981年),本名薛永禄,经名艾德福,河北省涿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建国后,他历任中国京剧院秘书长,京剧二团团长,中国北京评剧院党支书记兼院长等职。由于他的创作、合作或主持,评剧在北方出现了繁荣景象。他创作及与他人合作的剧本,可查考的有22个,已出版的和演出的有16个。马泰(1935-2004年),北京人,经名奈吉姆丁,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他从小就迷上了京剧,九岁时被京剧家侯喜瑞收为义子,并得其真传;后来又得裘派创始人裘盛戎先生的亲传。在马泰从中国电影学校转到中国评剧院的过程中,慧眼识才的戏剧艺术家薛恩厚起了关键的作用。马泰在和喜彩莲、小白玉霜、新凤霞、张淑桂、魏荣元等名家的合作中,习艺悟道,不断提升和超越自我,先后主演了传统戏《孙庞斗智》、《朱痕记》,现代戏《金沙江畔》等七八十个剧目,打破了评剧中间旦角一支独秀的局面,塑造出众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舞台艺术形象。由于他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评剧泰斗”的赞誉。在安徽地方剧种黄梅戏中,与严凤英同一时代的还有一位著名的回族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原安庆黄梅戏二团团长麻彩楼。她原名麻玉琦,生于1938年,父母都是京剧艺人。1956年18岁的麻彩楼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戏剧汇演,与严凤英同获演员一等奖。她于1982年起任安庆黄梅戏剧团团长,退休后仍在为黄梅戏贡献力量。

相声泰斗马三立

马三立(1914—2003年),祖籍甘肃永昌,生于北京,经名达吾德。他出身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清末著名的评书艺人,父亲马德禄为民国初年的相声艺人,被誉为“相声八德”之一。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使他从小打下了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他先随父学艺,1930年登台演出,又拜周德山(艺名周哈蟆)为师,能演出二百余段相声,并自编自演《吃元宵》、《开粥厂》、《文章会》、《卖五器》、《姓名学》、《买卖论》等剧目,享有盛名。由于他对相声的独特贡献,他被誉为相声泰斗、幽默大师。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马三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演细腻、含蓄隽永、松紧有度、层次井然、自然巧妙、雅俗共赏。他尤其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承传和弘扬,又强调在时代的现实生活中创新艺术,讴歌真善美,讽刺假恶丑。他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等搭档演出。他为祖国培养的艺术人才不计其数,如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方笑天、常宝华、高笑林等。1994年,他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专家认为,他是迄今在相声舞台从艺时间最久、跨越新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最长、搬演传统作品和创作新段子最多,富有个性表演风格和特色魅力的艺术宗师。他不但艺高,而且德尚,具有迷人的人格魅力。马三立的相声从不以低俗吸引观众,而总是以艺术的手法倡导一种精神。他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各种义演和慰问演出,还支持建立了“马三立老年公寓”和“马三立老人园”。他同样热心民族文化事业,曾担任北京穆斯林文化学会的副会长。

2001年12月28日,马三立从艺八十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在天津举行,他最后一次登台,向关心他的观众告别。这在中国曲艺界也引起极大轰动,为马老捧场的有杨少华、马季、李光羲、郭颂、马玉涛、姜昆、牛群、冯巩等众多名家,一百多家媒体从全国各地奔赴天津采访,这也是空前的,观众上座率之高,超过近年国内的明星个人演唱会。2003年2月11日,马三立在天津归真(去世),遵照马老生前遗愿和家属愿望,按照穆斯林习俗举行了葬礼。数千名回汉群众自发赶来为马老送行。国家领导人、中纪委、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及有关省市领导分别以各种形式对马老的逝世表示哀悼。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地众多媒体自发地悼念马三立。如作家冯骥才所说:“马三立去了,意味着相声史上一个重要的章节翻过去了,一个有魅力的相声时代过去了。”

话剧艺术家“二李”—— 李超和李默然

话剧是近代以来从西方输入中国的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戏剧,也不同于现代的其他舞台剧形式。在这一领域,有两位为人们所熟知的回族艺术家“二李”:李超和李默然。

李超(1916-1995年),河北迁安人,原名李超然,经名伊斯玛仪,著名戏剧家。早年就读于北京的西北中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之中,创办学社,编印刊物。“七七”事变后,他参加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南下请愿。后被派到抗敌演剧队一队,改名李救亡,文化战士生涯由此开始。他是戏剧艺术的多面手,从编、导、演到灯光设计、布景制作,无所不能。抗战八年,他写了几十个剧本,只幸存下十几个本子,编成《湘桂线上——李超剧作选》,1994年出版。这些为救亡而写的剧本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生活,将舞台上的戏剧和舞台下的人生融为一体。1948年,李超负责组建华北大学文工团三团,又上演了一系列好戏。建国后,他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首任秘书长,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创作有《吴老的故事》、《开会忙》等十余部剧目,还发表了数百篇理论研究文章。文革中被诬陷受难,平反后又先后担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文化部教育局副局长等职,为钟情的戏剧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他奖掖后学,努力推动儿童剧、民族戏剧的发展,并在1984年创建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他关心回族的发展,和丁峤等人筹建了北京穆斯林文化学会,并尽心尽力地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1月21日在广州归真(去世)。

李默然,1927年生于黑龙江省尚志县,经名易卜拉欣,话剧表演艺术家,电影《甲午风云》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塑造者。他幼时家贫,只读了三年小学,为生活所迫,做过小贩、小工、杂役和邮差。喜爱戏曲,尤其是京剧。先是参加业余剧社,后历任东北文协文工团、东北文工团、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队长、副院长、院长,还担任过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艺术家协会主席。他钟情于话剧表演艺术,主演了数十部戏剧、电影和电视剧,如《曙光照耀着莫斯科》、《李闯王》、《尤利乌斯·伏契克》、《前进再前进》、《智取威虎山》、《第二个春天》、《艳阳天》、《甲午风云》、《铁市长》、《报春花》、《乔厂长上任记》等等。他以扎实、丰富、高妙的艺术才能和艺术技巧、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先后获得文化部、东北人民政府、辽宁省沈阳市的优秀演员奖、优秀表演奖等。1985年5月出席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国际戏剧大会,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2000年5月在西安出席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大会,并担任梅花奖组委会主任。他还创作了《李默然论表演艺术》一书。李默然热衷于民族文化事业,他曾担任北京穆斯林文化学会副会长。无论成名前后,李默然都毫无傲气,为人随和,给亿万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具有极度热情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后学者,他更是循循善诱,给予热情鼓舞并寄予深情厚望。李默然无愧是中国舞台上德艺双馨的楷模。

中国舞剧之冠《丝路花雨》

2004年,被称为中国舞剧里程碑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以“演出年轮、场次最多的舞剧”成功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成为“中国舞剧之最”。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给甘肃敦煌艺术剧院的证书说,《丝路花雨》之所以入选,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自1979年5月首演,25年过去,《丝路花雨》仍然是舞台常青树,频繁演出,长盛不衰;二是自搬上舞台以来,《丝路花雨》已经成功演出1400场,全世界约有300万观众欣赏了这一舞台艺术精品。25年来,《丝路花雨》不但风靡中国大江南北,而且还作为“文化使者”,先后在朝鲜、法国、意大利、日本、泰国、西班牙、土耳其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访问演出。而《丝路花语》的文学脚本创作的执笔者,就是著名的回族诗人赵之洵。

赵之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在“文革”以前的诗作大部分收入1982年出版的《星花集》中。这些作品以热烈奔放的激情,讴歌建国初期激情澎湃的生活情景,特别是反映草原牧区和山区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吟咏美好纯朴的友谊和爱情。50多年来,他勤奋耕耘,纵横驰骋,先后创作过数百首诗和歌词、两部歌剧、十多部歌舞剧和舞剧,特别是执笔创作了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文学脚本,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名人。而在他离休以后,依然激情不减,笔耕不辍,把主要精力投入诗歌创作,近十年来先后出版了《莫高窟的婚宴》、《相思树》、《赵之洵短诗选》等三部诗集和一部歌词集《月亮树》。

四、回族与中国电影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现代艺术,集视觉、听觉与表演艺术于一体。中国的电影事业拥有不太长的发展史,而在这一历程中,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回族儿女的突出贡献。

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王苹

王苹(1916—1990年),原名王光珍,出生于南京的一个回族家庭,经名赛利麦,我国电影界著名的女导演、女艺术家。她喜爱文艺,先是业余剧团的演员,后正式加入上海左联领导的“磨风剧团”。1935年10月,她应太原“西北影业公司”之邀,拍摄电影《无限生涯》,扮演薇薇,从此走上了四十多年的影坛之路。1936年5月到上海,加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四十年代剧社”的话剧演出,剧目有《生死恋》、《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原野》、《罗密欧与朱丽叶》等。1937年,她排演了《怒吼吧,中国》、《保卫卢沟桥》等节目,又参加了“救亡演剧队”,先后在上海、南京、武汉、郑州、济南、开封、西安等地巡演,积极宣传抗日救国。1941年,她与金山、洪深联合演出了《雾重庆》、《北京人》、《马门教授》等剧目。1942年,她组建“中国艺术剧社”,先后演出了《家》、《国家至上》、《信陵君》、《清明前后》等。抗战胜利后,她加入“上海艺术社”,参演《孔雀胆》、《草莽英雄》等戏。1946年,加入“昆仑影业公司”,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天堂春梦》、《关不住的春光》、《新闻怨》等影片中饰演不同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王苹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筹建工作,因拍摄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她导演的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