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 
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注】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则从上肿,故面浮肿,骨节疼痛恶风,风在 
经表也。皮水得之内有水气,皮受湿邪。湿则从下肿,故跗浮肿,其腹如鼓,按之没指, 
水在皮里也。非风邪,故不恶风,因水湿故不渴也。其邪俱在外,故均脉浮,皆当从汗 
从散而解也。正水水之在上病也,石水水之在下病也;故在上则胸满自喘,在下则腹满 
不喘也。其邪俱在内,故均脉沉迟,皆当从下从温解也。黄汗者,汗出柏汁色也。其脉 
沉迟,脏内有寒饮;身发热者,经外有伏热。寒饮故胸满,四肢头面浮肿;伏热若久不愈, 
故必致痈脓也。由此推之,可知黄汗是内饮外热,蒸郁于中,从土化而成也。以黄汗而 
列水病之门者,亦因水之为病而肿也。 
【集注】程林曰∶风水与皮水相类属表,正水与石水相类属里。但风水恶风,皮水不 
恶风,正水自喘,石水不自喘为异耳! 
尤怡曰∶风水,水为风搏,因风而病水也。风伤皮毛,而湿流关节,故脉浮恶风,而 
骨节疼痛也。皮水,水行皮中,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不兼风,故不恶风也。其腹如鼓, 
即《内经》 然不坚之意。以其病在皮肤,而不及肠脏,故外有胀形,而内无喘满也。水 
在皮者,宜从汗解,故曰∶当发其汗。正水,肾脏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 
正水乘阳之虚,而浸及上焦,故脉沉迟而喘。石水因阴之盛而结于少腹,故脉沉腹满而不 
喘也。黄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湿热交病,而湿居热外,其盛于上而阳不行,则身 
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则浸及于里而荣不通,则逆于肉里而为痈脓也。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 
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 
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按】身体洪肿之“洪”字,当是“浮”字。“此为黄汗”四字,当是衍文。 
【注】六脉俱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之病,若风强于气,相搏为病, 
则偏于营,故为隐疹,身体为痒,痒者肌虚,为风邪外薄故也。名曰泄风,即今之风燥疮 
是也。故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癣、 癞之类是也。若气强于风,相搏为病,则 
偏于卫,故为水气,难以俯仰,即今之支饮喘满不得卧也。若风气两相强击为病,则为 
风水,故通身浮肿也。以上诸证皆属肌表,故当发汗,汗出乃愈也。风水无汗,当以越婢 
汤发汗,若汗出恶风则为表阳虚,故加附子也。若不恶风,小便通利,非表阳有寒,乃 
上焦有寒也。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则其人口内必多生涎沫也。 
【集注】尤怡曰∶风,天之气;气,人之气,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湿相搏,风强则气 
从风而浸淫肌体,故为瘾疹;气强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故为水;风气并强,两相搏击, 
而水液从之,则为风水。汗之则风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若恶风者表虚也,不恶风 
而小便通利者,以上焦有寒不能约束津液,故其口多涎也。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 
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注】此承上条详申风水之证脉也。寸口脉沉而滑,中有水气之诊也;面目肿大,中 
有水气之证也。有寒者,其脉沉迟,则为石水也。有热者,其脉沉滑,名曰风水也;视 
其人之目胞上微拥似蚕,如新卧起之状,人迎颈脉动甚,时咳,按其肿之手足,陷而不 
起者,皆风水之证也。 
【集注】赵良曰∶《内经》云∶脉沉曰水,脉滑曰风,面肿曰风,目肿如新卧起之状曰 
水,颈脉动,喘咳曰水。又肾风者,面跗庞然,少气时热,其有跗肿者,亦曰本于肾,名 
风水。皆出《内经》也。 
程林曰∶沉者就下之性,滑者流衍之象,故沉滑者,中有水也。面肿曰风,风郁于经 
则热,故面跗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内经》曰∶诸有水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 
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颈脉人迎脉也,水邪 
干土,则颈脉动,水之本在肾,水之标在肺,故时时咳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此属 
水胀,如按水囊者,必随手而起。今风水搏于手足, 属肌肉之间,按而散之,猝不能 
聚,故陷下而不起也。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注】此承上条风水,详申其证,以明其治也。风水之病,外风内水也。脉浮恶风者 
风也,身重肿者水也。汗出表虚,故用防己黄 汤,固表以散风水也。若腹痛,加芍药、 
甘草以调中也。 
x防己黄 汤方x(见湿病中)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 
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 
痹,胸中塞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 
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按】脾胀之“脾”字,当是“肺”字,是传写之讹。发汗即愈之下,当有前条“越 
婢加术汤主之”七字。 
【注】此又详申风水、皮水、黄汗、肺胀四证之治法也。太阳病,谓头痛发热恶风也。 
脉浮而紧,似伤寒也,伤寒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面目浮肿,其人不渴, 
非伤寒也,乃风水也,发汗汗出即愈也。若愈后而恶寒者,此为过于发汗,极虚得之,当 
补表阳,自可愈也,有是证渴而不恶寒,似传里也,但跗浮肿,其腹如鼓,乃皮水也。有 
是证胸中窒反聚痛,不能食,暮躁不得卧,似里实也;但身肿而冷,麻木如痹,此为欲作 
黄汗也。痛在骨节,似伤寒也,但其状如水肿,咳喘不渴,此为肺胀也。以上四证,皆 
初病皮毛,状类伤寒,故均以越婢加术汤主之,发汗即愈也。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 
津液已夺,故不可发汗也。 
【集注】赵良曰∶脾胀恐是“肺”字之误。《灵枢经》云∶肺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 
咳也。 
魏荔彤曰∶其状如肿者,按其手足,未至陷而不起,故曰如肿,似肿而实非肿也。 
尤怡曰∶太阳有寒则脉紧,骨疼有湿则脉濡,身重有风则脉浮、体酸,此明辨也。今 
得伤寒脉,而骨节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即非伤寒,乃风水外胜也。风水在表而非里,故 
不渴,风固当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气盛而实者,汗之乃愈,不 
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而恶寒转增矣,故曰∶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若其渴而 
不恶寒者,则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为较深矣,其证身肿而冷,状 
如周痹。周痹者,寒湿痹其阳也,皮水为水气淫于肤也。胸中窒不能食者,寒袭于外,而 
气窒于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热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湿外淫,必流关节, 
故曰∶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伤肺,气攻于表,有如肿病,而实 
同皮水,故曰∶发汗则愈。然而诸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不可谓水气当汗概发之 
也。仲景叮咛之意。岂非虑人之津液先亡也哉!或问∶风水外证骨节疼,此云骨节反不 
痛,身体反重而酸;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 
骨节疼痛;其浸淫肌体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酸肿,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皮水不渴 
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谓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 
渴而不恶寒者,所以别于风水之不渴而恶风也。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恶风加附子。 
【注】此又承上条风水,互详其证而变其治也。风水之邪,全在表而不在里,故恶风 
一身悉肿,脉浮不渴也。初本无汗,身无大热,续自汗出而不恶风寒,表不虚也,故用 
越婢汤以发之。若恶风甚者,表阳虚也,前方加附子一枚,以补其在表之阳也。 
x越婢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注】此承皮水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皮水之病,是水气相搏,在皮肤之中,故四 
肢聂聂 动也,以防己茯苓汤补卫通荣,祛散皮水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 
者肿四肢,即皮水也。皮毛受风气虚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搏,风虚内鼓,故 
四肢聂聂而动,是因表虚也,盖三焦之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今水不行,则当使小便 
利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湿而利水,以黄 补卫而实表,表实则邪不能容,甘草安 
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荣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俾风从外出,水从内泄矣。 
x防己茯苓汤方x 
防己(三两) 黄 (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按】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阅者自知,是传写 
之讹。 
【注】皮水表虚有汗者,防己茯苓汤固所宜也。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 
汤。无热者,则当用甘草麻黄汤发其汗,使水外从皮去也。 
x越婢加术汤方x 
于越婢汤中加术四两。 
x甘草麻黄汤方x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 
汗再服,慎风寒。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按】“厥而”二字,当是衍文。 
【注】水在皮肤,浸淫日久,必然腐溃而出水也,当以蒲灰散敷之,以燥水也。 
x蒲灰散方x(见消渴中)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 
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按】为气水之“气”字,当是“风”字,若是“气”字,则无发汗之理,且通篇并无 
气水之病。 
【注】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水也,今脉不沉小而浮,浮者为风,非少阴水也。若 
无水虚胀者,为风水也,风水发其汗即已。风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汗之;脉浮者,宜 
杏子汤汗之。 
x麻黄附子汤方x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炮,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