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胆病,脉沉腹满在里者,以大黄硝石汤下之;脉浮无汗在表者,以桂枝加黄 汤 
汗之;小便不利者,不在表里,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 
x茵陈五苓散方x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集解】尤怡曰∶此正治湿热成疸者之法,茵陈散热郁,五苓利湿瘀也。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 
主之。 
【注】黄胆病小盒饭赤,今不赤而白,且欲自利,虽腹满而喘,是湿盛无热,阴黄证 
也。切不可除热,若除热以凉药下之,则胃必寒而作哕。哕者主之以小半夏汤,以止哕 
也。 
【集注】李 曰∶小便色不变欲自利,里无实可知,腹满而喘,脾气虚而肺气不利耳! 
用苦寒药攻里除热,则胃寒而虚气上逆,故哕,宜小半夏汤散逆止哕。 
高世 曰∶小便色不变,非赤也;欲自利,非下利也。若腹满而喘,虽似里实,不 
可投寒剂以除热,如大黄硝石汤,不可用也。若投寒剂而除热,则必哕。哕,呃逆也。半 
夏生姜辛温散寒,故哕者,当以小半夏汤主之也。 
x小半夏汤方x(见痰饮中) 
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注】疸病属脾,脾主土,土无定位,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期之十八日者,土 
旺之日也,故治十日以上当瘥,而不逾十八日之外也。若逾十八日不瘥而反剧者,则土 
衰矣。故曰∶难治。 
【集注】高世 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十日,土之成数也,黄胆之病 
在于脾土,故当以十八日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当瘥。至十日以上不瘥,而 
疸病反剧者,是谓难治,谓土气虚败不可治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注】此详申谷疸之为病也。未成谷疸之时,其人多病寒热。寒热作时,则不能食;寒 
热止时,则或能食,虽能食,然食后即头晕目眩,心烦不安。此为湿瘀热郁而内蒸,将 
作谷疸之征也。久久身面必发黄,为谷疸矣。宜茵陈蒿汤利下,使从大、小二便而出之。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桅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 
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 
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脏寒也。寒不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 
饱,饱则烦闷,胃中填塞健运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 
难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征。其证原从太阴寒湿郁黩而生,若误以为阳明热湿发黄,下之 
虽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寒故也。此发明欲作谷疸,属脾阴寒化而不可 
下者也。 
【集注】程林曰∶脉迟为寒,寒不杀谷,故食难用饱。饱则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 
气蕴蓄则发烦,熏蒸则作眩也。小便难者,以脉迟则无阳以施化浊气,但留于胃而不宣,是 
以欲作谷疸。若下之,徒虚其胃而腹满如故也,所以然者,以脉迟为寒之故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 
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 
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注】此详申女劳疸之为病,黄胆日晡所发热,乃阳明热症,当不恶寒也;而反恶寒 
者,非阳明热症,此或为女劳得之也。女劳 
得之疸证,虽膀胱急,少腹满,而小便自利;身虽尽黄,而额上则黑;虽发热,惟足下甚。 
此少阴热因作黑疸也。故腹胀如水状,而大便必黑,时溏,知非水胀病,乃为女劳得之 
疸胀病也。时溏黑色者,亦脏病及血之征也。血病者颜必变,岂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女 
劳疸腹满者为难治,以其脾肾两败也。以硝石入血消坚,矾石入气胜湿,然此方治标固 
宜,非图本之治。世久书讹,姑辨其理也。 
【集注】尤怡曰∶黄家,日晡所本当发热,今发热而反恶寒者,此为女劳得之疸也。热 
在胃浅而肾深,故热深则先反恶寒也。膀胱急,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皆肾热之征。 
虽少腹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气不行,非脾湿而水不行也。惟是证兼腹满,则脾肾并 
伤,而其治为难耳!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大 
麦粥和服,恐伤胃也。 
x硝石矾石散方x 
硝石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 
黑,是候也。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注】妇人产后经崩,发黄色者,乃脱血之黄色,非黄胆也。今男子黄而小便自利,则 
知非湿热发黄也。询知其人必有失血亡血之故,以致虚黄之色外现。斯时汗、下、渗、利 
之法俱不可施,惟当与虚劳失血同治,故以小建中汤调养营卫,黄自愈矣。 
【集注】高世 曰∶女为阴,男为阳,阴主血,阳主气,男子黄,阳气虚也。黄者土 
之色,阳气虚而土色外呈。中无湿热,故小便自利。此为虚也,故当以小建中汤和其阴 
阳,调其血气也。本论《血痹虚劳篇》有小建中汤主治虚劳,故曰∶虚劳小建中。意谓 
此男子黄而小便利,亦为虚劳之证云尔。 
x小建中汤方x(见虚劳中) 
酒黄胆者,或无热谵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注】此详申酒疸之为病也。酒体湿而性热,过饮之人必生湿热为疸病也。无热,无 
外热也;谵语、鼻燥,有内热也;小腹满,湿热蓄于膀胱也;欲吐,湿热酿于胃中也。其 
脉浮者,酒热在经,先吐之以解外也;沉弦者酒饮在里,先下之以解内也。 
【集注】李 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故鼻燥也。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注】此详酒疸之病。湿热生也,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胃腑热也;足下热,胃 
经热也。是其酒疸之证也。 
【集注】程林曰∶夫小便利则湿热行,不利则湿留于胃,胃脉贯膈下足跗,上熏胃脘 
则心中热,下注足跗,则足下热也。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注】此详申酒疸宜吐之治也。酒疸,心中热、欲吐者,谓胃中烦乱懊 欲吐,非吐 
之不能愈也。 
【集注】程林曰∶后证热深则懊 欲吐,今微热则心中热亦欲吐。病属上焦,故吐之 
可愈也。 
酒黄胆,心中懊 ,或热痛,桅子大黄汤主之。 
【注】此详申酒疸宜下之治也。酒黄胆,谓因饮酒过度而成黄胆也。心中懊 欲吐,或 
自吐之而愈,或服栀子豉汤吐之而愈,皆可也。若心中懊 不欲吐,或心中热痛,皆非 
吐之可愈,故以栀子大黄汤下之愈也。 
x栀子大黄汤方x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集解】魏荔彤曰∶酒黄胆,心中懊 或热甚而痛,栀子大黄汤主之,盖为实热之邪 
立法也。酒家积郁成热,非此不除也。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 
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注】酒疸,心中懊 ,或心中热痛,脉沉实者,当下之。若心中热欲吐,脉浮弱者, 
当吐之,而反下之则为逆也。若其人素有劳倦,下之则热入于脾,顷时腹满如故,则成 
谷疸也。若其人素有女劳,下之则热入于肾,虽黄微黑,久久必变为黑疸也。目青者精伤 
也,面黑者肾伤也,心中如啖蒜 状胃伤也,大便黑色血伤也,皮肤不仁血痹也。此等证 
皆因酒疸脉浮弱者,应吐而反下之之误使然也。 
【集注】赵良曰∶酒疸之黑,非女劳疸之黑也。盖女劳之黑,肾气所发也;酒疸之黑,败 
血之黑也。因酒之湿热伤脾胃,脾胃不和,阳气不化,阴气不运,若更下之,久久则运化之 
用愈耗矣。气耗血积故腐瘀,浊色越出面为黑,味变于心咽作嘈杂,心辣如啖蒜 状。荣 
血衰而不行于皮肤,抓之不仁;输于大肠,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弦,皆血病也。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按】诸黄,谓一切黄也。皆主猪膏发煎,恐未必尽然。医者审之,此必有脱简也。 
【集注】程林曰∶扁鹊有《黄经》,《明堂》有烙三十六黄法,皆后人所未见,唯 
《圣济总录》载三十六黄,方论详明,治法始备,今猪膏发煎,能治诸黄,当是黄之轻者, 
可从小便而去,至若阴黄、急黄、女劳之属,岂猪膏发煎所能治乎?医者审之。 
x猪膏发前方x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 
【注】呕而腹痛,胃实热也,然必有潮热便硬,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若无潮热便软, 
则当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今黄家腹痛而呕,应 
内有实邪,当是大柴胡汤以下之。若小柴胡,则可止呕,未可疗腹痛也。 
x柴胡汤方x(见寒疝呕吐中) 



卷五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属性: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注】呕家,呕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今呕而有脓,此内有痈,脓溃而呕, 
非呕病也,故曰∶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集注】赵良曰∶经云∶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壅,胃脘属阳明经,阳明气逆则 
呕,故脓不自咳出,从呕而出,此痈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过半中,在肺之下者,脓则 
不从呕出而从大便出矣。 
程林曰∶夫痈溃则为脓,脓上出必令呕,故不必治其呕,脓尽则呕自止也。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注】呕病后渴饮而不呕,为胃气和,此欲解也。因渴而后呕,呕而复渴,为水停心 
下,此属饮家之呕,非呕病也。 
【集注】赵良曰∶呕则饮去,饮去则阳气回,津液犹未布,故渴耳。虽渴,终以邪去 
正回而必解也。先渴却呕者,即前痰饮条中,小半夏茯苓汤之证也。 
程林曰∶先呕却渴者,为呕后而胃无津液,得水和之即愈;先渴却呕者,本渴而饮 
水,水停胃中作呕也,故属水饮。 
尤怡曰∶呕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呕却渴者,痰水已去,而胃气将复也,故曰∶此为 
欲解。先渴却呕者,因热饮水过多,热虽解而饮旋积也,此呕因积饮所致,故曰∶此为 
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注】呕病之人,津液已伤,本应渴也;今反不渴者,以心下素有支饮故也,此属支 
饮之呕,非呕病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