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三百六十五络脉也。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百脉未和,或平素多思不断,情志 
不遂,或偶触惊疑,卒临景遇,因而形神俱病,故有如是之现证也。百脉周于身,脉病 
则身病,故身形如和不和,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也。百脉通于心,脉病则心病,故 
常默默也。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似外感而非外感也。意欲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 
闻食臭,有不用时,似里病而非里病也。至脉数、口苦、小便赤者,是郁结之热,虽侵 
里而其热未甚也。方其初病之时,医者不识,误为表里之病,以药汗下之,故剧吐利也。虽 
剧吐利,不变诸逆。若有神灵,身形如前之和,而脉则比前微数,故其势即不能遽进,不 
觉加甚,而亦不能速愈也。试以缓愈之期,约略言之,重者不过六十日,轻者不过二十日, 
轻重之间者,不过四十日可愈也。然愈必以每尿时头痛不头痛,恶风不恶风,快然不快 
然辨者,以经脉之邪,莫不由太阳而愈也。头痛恶风,是其经之候也;尿时快然,是其腑 
之征也。其证或未病而预见者,其证指百合病等证言也。未病,言未病伤寒病也,犹言 
未病伤寒之前,而预先见百合欲食不食等证也。或病四五日而出,谓已病伤寒之后,而 
始见百合病证也。预先见者,是先有情志不遂,偶触惊疑而召病也,或病二十日或一月 
才见者,是因伤寒病后而才见也。故曰∶各随证治之也。 
【集注】李 曰∶《活人书》云∶伤寒大病后,气血未得平复,变成百合病。今由百 
脉一宗,悉致其病观之,当是心、肺二经之病也。如行卧、饮食、寒热等证,皆有莫可 
形容之状,在《内经》解 病似之。观篇中有如神灵者,岂非以心藏神、肺藏魄,人生 
神魄失守,斯有恍惚错妄之情乎?又曰∶《内经》云∶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气遗留不 
去,伏于脉中,则昏昏默默,凡行卧、饮食、寒热,皆有一种虚烦不耐之象矣。 
沈明宗曰∶若邪淫于胸中连及上脘,则意欲食,复不能食;走于肝肾,故常默默;流 
入脾胃,故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邪不 
在胃,饮食或有美时;壅抑胃气,则闻食臭;流于胆则口苦;流于膀胱则便赤。以上诸证,非 
一齐并见,皆移易变动而见也。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 
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百合一病,难分阴阳表里,故以百合等汤主之。若病见 
于阴者,以温养阳之法救之;见于阳者,以凉养阴之法救之。即下文见阳攻阴,或攻阴 
之后,表仍不解,复发其汗者,此为逆。见阴攻阳,或攻阳之后,里仍不解,乃复下之 
者,此亦为逆也。 
【集注】徐彬曰∶《内经》所谓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即是此义。故诸治法,皆以百合 
为主。至病见于阳,加一二味以和其阴;病见于阴,加一二味以和其阳。 
李 曰∶百合病多端,数条之法,亦说不尽。 
沈明宗曰∶此治百合病之总要法也。微邪伏于营卫,流行而病表里,当分阴阳以施 
救治可也。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注】百合一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是谓其病迁延日久,而不增减,形 
证如首章之初也。以百合地黄汤,通其百脉凉其百脉。中病勿更服,恐过服生地黄,大 
便常如漆也。 
x百合地黄汤方x 
百合(擘,七枚)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 
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 
【集解】程林曰∶百合花叶皆四向,故能通达上下四旁,其根亦众瓣合成,故名百合, 
用以医百合病也,有以夫。 
高世 曰∶百合色白味甘,手太阴之补剂也。其花昼开夜合,如气之日行于阳,夜 
行于阴,司开阖,以行荣卫和阴阳。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注】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本不发热,今变发热者,其内热可知也,故以 
百合滑石散主之,使其微利,热从小便而除矣。 
x百合滑石散方x 
百合(炙,一两) 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则止服,热则除。 
【集解】高世 曰∶滑石亦名液石,又名FS 劳石,石之脂膏也,主治身热,泄 ,利小 
便。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注】百合病本不渴,今一月不解,变成渴者,外以百合汤浸洗其身,通表泻热;内 
食煮饼,勿以盐豉,不致引饮,而渴自止也。 
x百合洗方x 
百合(一升) 
上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百合病,渴不瘥者,用后方主之。 
【注】与百合洗身而渴不瘥者,内热盛而津液竭也。栝萎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 
寒,引热下行也。 
x栝蒌牡蛎散方x 
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注】百合病不应汗而汗之,不解者,则致燥。以百合知母汤主之者,清而润之也。 
x百合知母汤方x 
百合(擘,七枚) 知母(切,三两)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 
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注】百合病不应下而下之,不解者,则怯中,以滑石代赭汤清而镇之也。 
x滑石代赭汤方x 
百合(擘,七枚) 滑石(碎,绵裹,三两) 代赭石(碎,绵裹,如弹丸大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 
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注】百合病不应吐而吐之,不解者,则虚中,以百合鸡子汤清而补之也。 
x百合鸡子汤方x 
百合(擘,七枚) 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 
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 
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 
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注】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 
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 之为害也,或生斑疹 
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为患亦同也。状如伤寒,谓发热憎寒也。默默欲眠,目不得 
闭,谓其病或在阴,亦或在阳,故卧起俱不安也。此病有虫,虫闻食臭而动,动则令人 
烦心,故不欲饮食,恶闻食也。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亦由虫动交乱胃中,胃主面,故 
色无定也。惑蚀于上部之喉,故先声嗄,毒在喉也。狐蚀于下部之阴,故先咽干,毒在 
阴也。外治之法,苦参汤、雄黄散解毒杀虫,尚属有理。内用甘草泻心汤,必传写之误也, 
姑存之。 
【注】程林曰∶《灵枢经》云∶虫动则令 心,是以有卧起不安等项也。 
李 曰∶喉肛与前阴,皆关窍所通,津液滋润之处,故虫每蚀于此。 
x甘草泻心汤方x 
甘草(四两)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x苦参汤方x 
苦参(一升) 
水一斗,煮取七升,熏洗日三。 
x雄黄熏方x 
雄黄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脉经》云∶病患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 
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 
四黑,若能食者,脓己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注】病者脉数,谓病狐惑之人脉数也。数主疮主热,今外无身热,而内有疮热,疮 
之热在于阴,故默默但欲卧也。热在于阳,故微烦汗出也,然其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 
鸠眼者,是热蕴于血,故 络赤也。七八日四 皆黑者,是热瘀血腐,故 络黑也。若 
不能食,其毒尚伏诸里,若已能食,其毒已化成脓也。故以赤小豆排痈肿,当归调疡血, 
米浆和胃气也。 
【集注】李 曰∶经云∶脉数不止,而热不解,则生恶疮。今脓成何处?大率在喉与 
阴肛。盖积热生虫,亦积热成脓,是亦恶疮之类也。 
x赤小豆当归散方x 
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三升) 当归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 
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 
去雄黄蜀椒主之。 
【注】阴阳平,正气也;阴阳偏,邪气也;阴阳变,异气也。正气者,即四时令平之气 
也,中人为病,徐而浅;邪气者,即四时不和之气也,中人为病,速而危;异气者,非 
常灾疠之气也,中人为病,暴而死。所以过五日不治,以五脏相抟俱受邪也,此气适中 
人之阳,则为阳毒;适中人之阴,则为阴毒。非后人所论阴寒极、阳热极之阴毒、阳毒也。 
观其所主之方,要不过升麻、甘草。当归、鳖甲、蜀椒、雄黄,而并不用大寒大热之药,则 
可知仲景所论阴毒阳毒,非阴寒极、阳热极之谓也。此二证即今世俗所称痧证是也。阳 
毒终属阳邪,故见面赤斑斑如锦文,唾脓血之热证;阴毒终属阴邪,故见面目青,身痛 
如被杖之寒证。二证俱咽喉痛者,以此证乃,邪从口鼻而下入咽喉,故痛也。 
【按】由此推之,凡邪所过之处无不痛也。故中此气之人,不止咽喉痛,身痛,甚至有 
心腹绞痛,大满大胀,通身络脉青紫暴出,手足指甲色如靛叶,口噤牙紧,心中忙乱,死 
在旦夕者。若谓必从皮毛而入,未有为病如是之速者也,是必从口鼻,而下入咽喉无疑。 
况阴毒反去雄黄、蜀椒,必传写之讹。故治是证者,不必问其阴阳,但刺其尺泽、委中、 
手中十指脉络暴出之处出血,轻则用刮痧法,随即服紫金锭,或吐、或下、或汗出而愈者 
不少,若吐泻不止,厥逆冷汗,脉微欲绝,用炮附子。炮川乌、吴茱萸、丁香、生干姜、甘 
草,虚者加人参救之,亦多得生。 
【集注】王履曰∶仲景虽有阴毒之名,其叙证不过面目青,身痛咽痛而已,并不言阴 
寒极盛之说。其升麻鳖甲汤,并不用大热药,是知仲景所论阴毒者,非阴寒之病,乃感天 
地恶毒异气入于阴经,故曰阴毒耳!后人谓阴寒极盛之证,称为阴毒,引仲景所叙面目 
青,身痛如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