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55-难经古义-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胃气存焉。此形病虽甚。应不至死。如脉病而形不病。则形息共稳。而脉见虚豁。无胃气之和。是形病虽无已甚。然 
与脉反。不死何俟。盖此难所言。凡内伤之病。则其所发以渐。故所苦亦缓。而脉乃日恶一日。此脉病而人不病也。外 
邪之为病。息气动形。屈伸颠沛。然脉动实强。犹有胃气。此形病而脉不病也。滑注所引周氏之说。不可从矣。唯若仲 
景之说。乃为稳当。 
(第二十一旧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卫病浅)有所生病。(荣病深)一(经)脉变为二病(是动所生)者。 
何 
也。然经言是动(病)者(属)气也。所生病者(属)血也。邪在气。(卫外)气(阳)为是动。邪在血。(荣中)血(阴) 
为所生病。气主 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卫)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荣)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 
后所生病也。 
按灵枢第十篇。载每经是动所生二病。然或未知二病有何等之别。故此难因设问答。以明各病有阴阳中外之异焉。 
所谓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又云。气先病。血后病。此云气血。盖指荣卫为言。所谓是动者。卫病也。邪在脉外。 
所生病者。荣病也。邪在脉中。譬如伤风是太阳之卫病。而主桂枝。伤寒是太阳之荣病。而主麻黄之类。大意以此推之。 
则知是动所生。俱皆为外邪冒经之病。而其谓先后者。亦有浅深之差。或以分外邪内伤二病等说。似不免牵合。但为荣 
卫二分。平易看过时为稳当。 
(第二十二旧八)难曰。寸口(三部)脉平(无偏倚)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本)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两)间(命门)动气也。此(指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 
吸之门。三焦之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名守邪之神。(此一句疑后人所加)故气(即动气)者。人之根本也。根(命 
门)绝则茎叶(经脉)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肾间)生气独(暗)绝于内(指玄玄处)也。 
按前此诸论。皆承第一二难等义。取手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九分之脉位。以决病之死生。内经所谓饮食入胃。其精 
微气变。见于气口。是也。然则前诸篇皆主胃气言。而此所问难。殊异乎彼。盖胚胎之始。天真之气。自然寓于肾间命 
门之宫。是谓生气之原。即资始资生之妙。由是而兆。亦不期然而然者。岂唯人耳。万类皆然。方其生来待乳哺水谷之 
养。以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之全者。皆以此气之为基故尔。所谓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是也。夫寸口脉既谓决脏腑之死生。 
则此外复何求。然今其脉平而死者何。辟诸草木之在水瓶中。花叶虽青。其根既断。则宁有一时之荣。遂乃萎尔失其本 
色。可刮目待已。或曰。实如此篇。则与前数者。其论相反。扁鹊之言。无乃矛盾邪。且内经云。得谷则昌。失谷则亡。 
而今谷入于胃。脉道以通。然其人即死者何。曰。寸口决死生。固其所也。然又有不关寸口者。若夫暴疾卒倒无论已。 
虽其长病久患。先脉而可前知者。此一诊已。扁鹊特论诊脉之外。别有命门动气之候。此乃望而知之之最者。而其候诸 
家纷纭。无有底止。或以为尺中脉。或以为踝后少阴。又或以为脐下丹田。果其言之是乎。则尺既属寸口中。少阴即是 
十二经之一。至于寸口脉平而死。及十二经之根等语穷矣。且肾病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所谓邪与生气之动。于彼 
丹田。何以择之。可谓皆取其臆者。予尝以其所闻。考诸内经。并取其说。别记藏之。顾其命门。灵枢唯谓目也。他无 
所议。而难经数言之。以予考之。内经中所谓耗散其真。真气从之等语。即此是物。何以言之。则以精神之外。别有指 
真者。故尔具载外记。并不复赘。本篇旧在第八难。然介诸寸口脉论中。失其序次。故移置此。 
(第二十三旧同)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有乎字意下同)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 
五尺。(一经之度下同)五六合三丈。(总)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 
一尺。(左右六经之度下同)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 
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按十二经脉尺度。总计十三丈八尺。任督跷三脉。总二丈四尺。合十六丈二尺。即一难所谓昼夜五十周身。血气运 
行之度也。然又视二十七难奇经八脉。不拘十二经云云者。与此互相反。所以不免于后人之疑焉。滑注无明解。予因考 
之。凡诸经络流行。本自一元气。虽有阴阳之分。多少之差。何有隔离阻绝。各异其流之理乎。且所谓十六丈二尺者。 
特举手足一体之大经脉而言之。且奇经之中。任督跷在内经而有定尺。其余阴阳维冲带。四奇长短之度。于经亦无所见。 
则知其绸缪大经。而余流所及。随省文耳。故知在尺度。则举任督跷以为定数。在流行。即阴阳维冲带。亦寓其中焉。 
滑注跷脉为阴跷。予谓不然。经云。男数其阳。女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可数者为络。是其证也。然则跷脉在男女各 
有阴阳取舍之异可知已。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 
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经(终始篇)曰。明知终始。阴 
阳定矣。何谓也。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候阴)人迎。(候阳)阴(脏)阳(腑)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 
故曰始(生)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死)也。 
此所引经文二句。出灵枢。终始字。在难经寓死生意耳。 
(第二十四旧同)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 
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骨余此外候)长而枯。 
发(外候)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阳土)笃。己日(阴土)死。(土克水)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人中肉此外候)满。肉满则唇反。(脾之所主外候) 
唇反则肉先死。甲日(阳木)笃。乙日(阴木)死。(木克土)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 
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众筋所结)与舌。(肝经贯颃颡) 
故舌(外候)卷卵(外候)缩。此筋先死。庚日(阳金)笃。辛日(阴金)死。(金克木)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 
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即皮节伤。皮节伤。则皮(外候)枯 
毛(外候)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阳火)笃。丁日(阴火)死。(火克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 
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外候)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阳水)笃。癸日(阴水)死。(水克火) 
此篇大意。凡诸经气血。因病经气将绝之候。而诸经脉。皆在肌肉中。其流深潜。何缘能得从外而候之邪。虽然。 
既已有斯理。则医者亦不可不知焉。唯其所主在肾。则以齿发为候。于脾乃以唇反为候。于肝乃舌卷卵缩是候。肺与心。 
则皮毛焦枯。面色黧黑。是外候之尤着明者。故字旁加圈。以示初学人尔。 
二阴(灵枢作六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神志将乱夺精之兆)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 
也。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津液已绝亡阳之候)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 
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目瞑与绝汗出。此其外候也。此二绝与前每经之绝。其后大异者何。盖彼病以渐而终之候。此则暴病急死。诸经俱 
亡之兆。 
(第二十五旧同)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犹言属与) 
心主别脉(手厥阴)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按此篇所发。示心包络亦为无形之脏。盖以十二经配五脏六腑。则一经无所系属。所以发问焉。心包者何。包络心 
脏如内郭。所以温养真心之阳也。三焦者。包罗熏陶诸脏之气。历络上下。如外郭然。故取俱无形者。以为脏腑表里。 
花溪虞氏之说。殊有理致。宜以参看。予别有说。今略于此。 
(第二十六旧同)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 
阳跷之络也。(申脉)阴络者。阴跷之络也。(照海)故络有十五焉。 
按灵枢以任督配十二经之络。为十五络也。此难以阳跷阴跷代之者。何也。盖奇经比诸十二经。皆络也。故知任督 
外二跷所属穴。亦与诸络穴同治。灵枢十五络。有任督二脉。而无阴络阳络。盖任督者。诸经周流之所属而有专穴。故 
此难易之以阴阳二跷。充其数者。凡奇经八脉中。任督跷三者。既已系血气。营运五十周身之度。故易任督以跷脉者。 
实扩经之余义耳。 
(第二十七旧同)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 
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正)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 
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犹言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 霈妄行。(此一句旧本 
误在当此之时句下今据脉经移此)当此之时。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指诸经之络)满溢诸经。(十二正经)不能复拘 
也。 
按此八脉者。十二经之奇零。而有专穴者。唯任督二脉耳。余六脉。皆因正经属会穴为之主治。详见后篇。络脉满 
溢者。则上所谓十五络脉也。滑氏直以为奇经。非是。 
(第二十八旧同)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系同)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长 
强穴)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在脑后)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会阴穴)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 
喉咽。冲脉者。起于气冲。(足阳明经穴)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少阳带脉 
穴)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足太阳申脉穴)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足少阴照海穴) 
循内踝。上行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