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言汇集-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戊三(思维坚定持戒誓言之功德)
  本论云:
  故当再三思维来世业,坚定誓言不为外缘害。
  释:是故,不仅仅是空言虚谈,而应当从内心深处不只一次而是再三思维成办来世自他之永久大业,如果能够如此坚定誓言不舍学处,则无论如何不会为恶缘、女人、恶友等暂时的外缘所损害。如《入行论》云:“行持若如斯,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戊四(遣除违缘障碍之方便恒时恭敬上师)
  本论云:
  然亦会遭恶魔之危害,恒以恭敬清净之信心,
  猛厉祈祷上师莲花生,决定不为违缘所转变。
  释:本来誓言坚定、智慧广大之人不会被魔控制,然而末法时期的众生犹如秤杆一般极易转变,因此亦会遭到恒时障碍修道的凶恶魔王波旬及其眷属之危害。最殊胜的对治即是并非时紧时松或偶尔性而是恒常以我意唯您知的至诚恭敬清净之信心,专心致志、表里如一地猛厉祈祷:诸佛智悲力之总集、(语金刚之宝生部)语言之本体、现为金刚阿阇黎形相之上师莲花生大士明知。如此自己无论遇到多大违缘,决定不为违缘所转变。如颂云:“身语意皆依止我,莲生不欺诸君臣。”又说:“终生修上师,彼人命终时,融入我心间。”
  戊五(思维经说仅持形象之功德而守戒之理)
  本论云:
  若于殊胜佛法起信心,仅剃头发披红黄僧衣,
  果报现后善因得增长,经说种种善聚妙功德。
  释:倘若对于引导我们趋至解脱干地的殊胜希有佛陀之教法,生起坚定不退的诚挚信心,由此乃至仅仅舍弃在家相剃掉头发胡须,身披红黄色补钉在内的僧衣,其果报今生中不会遭受非人猛象等损害,因仅身披僧衣也能清净当天所享用信财亡财的罪障及偿清宿债等缘故,来世善法安乐之种子即因此得以越来越增长,佛在经中宣说了种种善聚胜妙功德。如《地藏十轮经》中说:往昔一人被国王判死刑扔于尸陀林中,诸罗刹女见其颈带袈裟布片后敬礼道:“汝且安然无恙住,吾等不会加害汝,见汝剃发披法衣,吾等亦将随念佛。”也有令猛象杀某人,见其身著红法衣,大象恭敬礼其足的公案。此外,如颂云:“猛者最畏惧,见人著袈裟,非天趋地下。”又《花鬘论》云:“身上披著袈裟者,宛如升起璀璨日,极为殊胜倍庄严,三十三天如意树,树叶可满一切愿,脱落枯叶换新叶,如是为除诸罪业,近圆戒律亦复然。”《地藏经》云:“身著仙人之胜幢,一切智者极赞颂,何人于彼作供养,决定解脱三有缚。”
  戊六(思维末法五百年守少分戒之利益应持戒之理)
  本论云:
  往昔受持如海圆满戒,浊世一日受持一分戒,
  佛说此德较前更殊胜,欲善之人何不勤持戒?
  释:往昔在兴盛圆满前劫时,众生烦恼薄弱、诸根调柔、不放逸之时受持如海圆满佛教之戒律学处,于斗争时此末法五百年五浊恶世中仅仅一日受持一分戒律,佛陀在诸(经、律)藏中宣说此功德较前者更为殊胜,欲求善妙解脱道的智者之众人自相续为何不奋不顾身精勤受持戒律如意宝,理应受持。《三摩地王经》云:“不可思议劫之中,供养数俱胝佛者,不如正法极衰败,善逝圣教毁灭时,一日守戒福德胜。”
  戊七(思维诸众应赞应敬之利益而持戒之理)
  本论云:
  具戒之士足下践踏尘,梵天帝释为供亦顶戴,
  有智之士为何不应令,美名飞幡飘扬三有界。
  释:若是有具清净戒律之士,则其足下所践踏的微尘,则总的世间君主及分别之梵天帝释等天众为了将其作为供养之对境亦以头顶戴,如理了知善恶取舍的有智慧之士为何不应令具有圆满戒律大士的美名之洁白飞幡飘扬于天上、地上、地下三有界?如此极为应理。西日讷玛嘎(华智仁波切)说:“何人足趾所践尘,三界吉祥诚希有。”
  丙三(与之相关语结文)分四:丁一、无有修持无垢佛法者故欲求自利之理;丁二、然而教诫善缘所化者之理;丁三、以恶劣习气所致难以守持圣者欢喜之净戒之理;丁四、发愿生生世世中持大圣者之行为净戒。
  丁一(无有修持无垢佛法者故欲求自利之理)
  本论云:
  呜呼多数如我随魔转,佛法作证虽说善妙法,
  不喜视敌于此生厌离,故我欢喜独自居静处。
  释:因再次生起厌烦之心而发出叹息“呜呼”,我与大多数如我相同的众生随着恶魔及恶友而转。因此,我以佛所说无有谬误垢染的正法作为证明,虽然以教证理证窍诀即三周遍量35宣说了一切善妙经论清净本性的正法,可是有些无心愚痴炽盛的人不仅不欢喜听闻而且生起极大嗔恨之心并视若怨敌一般,于此令人痛心的情景生起厌离之心,是故我希望不与任何人交往,不需要考虑敬上护下,忧心劳身而十分欢喜独自一人居住在琐事鲜少的寂静之处。《呵责破戒经》中说:“破戒比丘具十忧愁之苦,不享佛法美味,听闻深法不愿趣入,于深法不生胜解心,若闻无缘空性、无相、无愿法门,则生恐怖、畏惧、极畏惧之心,不解如来密意,于说法比丘生嗔,不愿见说法比丘。何为十过?舍利子,破戒比丘,于和合僧众,心不喜乐,何以故?想比丘僧众和合作长净仪式之力可毁我之故,见已过后,常为疑惑之苦所迫并于具戒比丘亦生损恼心;舍利子,此乃破戒比丘第一过也。……”如此共说了十种过失。
  丁二(然而教诫善缘所化者之理)
  本论云:
  然而如心慈爱二轨友,为守誓言之故劝我说,
  破戒过患持戒之功德,是故随意略言书此理。
  释:虽然希望舍弃九种事36,但因不舍堪为法器的有缘弟子是菩萨之特点,所以此处用转折词“然而”。殊胜意子之主犹如心脏、眼目、性命般慈爱、并具足世、出世二轨之圆满正士相的道友说:“为了‘我’不偏守护一切清净三学之誓言(请造此论)”。但他(劝者)只是为了后代所化众生守护誓言而说此语,实际上他与往昔印藏出世的圣者高僧大德无二无别,誓言也如同刻在石上的花纹一般,所以不可能舍弃誓言。然他劝请我造此论时说:“您应当造一部宣说破戒者今生来世感受痛苦不乐意等之过患,以及赞叹自相续如理如是受持殊胜戒律、学处者,自然成办自他二利功德之论典。”是此缘故,作者心中自然所显现,内容虽然极广,但却舍弃了戏论之言词而随意以金刚歌形式的简略言词撰写了此等道理。造论乃是圣者之行为。如颂云:“智者不应多许诺,倘若亲口应允后,则如石上刻花纹,死亦不会有转变。”匝那贡玛阿阇黎也说:“智者三种事业中,讲辩二者不一定,是故造论不可迷。”
  丁三(以恶劣习气所致难以守持圣者欢喜之净戒之理)
  本论云:
  然如我等往昔业所感,纵未违犯圆支根本罪,
  未守令圣欢喜之净戒,放逸贪心累世之恶习。
  释:为他人宣讲教言是极为困难的,其原因如上所说。尽管不应失毁学处而必须守持,然而(这种法器极为难得),因为隐藏功德是智者的行为,所以作者以谦虚语说:“我及如我一样的此等众生,由于往昔所积的福德善业所感而获得了如今的善妙人身,纵然未曾违犯过圆满具足基、意乐、加行、究竟堕罪支分的根本堕罪,但是却也未曾守护过令无勤中能谨护根门的圣者所欢喜之清净戒律。其原因何在呢?不具有谨慎精勤取舍的不放逸而是放逸无度,贪著五欲外境之心放荡不羁,这是不可胜数的生生世世之长久恶劣习气熏染之力(串习力)所致。间接也教诫后学者:净除往昔所积习气、持佛陀欢喜之戒至关重要。如经中所说:“知佛法僧后,生起诚信心,获圣喜戒律。”《宝性论》云:“欲证无上菩提智者数劫中,身语意无勤作而持无垢戒。”又《俱舍论》云:“若现见三谛,于戒法生信。”
  丁四(发愿生生世世中持大圣者之行为净戒)
  本论云:
  呜呼佛法珍宝善聚本,圆满净戒大圣之行为,
  福德者得净戒如意宝,发愿生生世世守净戒。
  释:末法时期的众生不能辨别黄金与牛粪之胜劣,对于与此相同不辨轮涅功过(功德与过患)之人生起哀伤之情而发出感慨“呜呼”。浊世众生之导师释迦牟尼佛之教法与证法中,犹如价值连城的如意珍宝般的是有寂一切善妙聚集之唯一根本圆满佛法取舍的戒律。唯有获得见道时才能具备不染细微过患清净无漏的戒律,也是大圣者之行为。只有许多世代中积累广大福德者方能自然获得任运自成一切所需,满足一切所愿之别解脱、菩萨、密乘三种清净戒律如意宝。所以我们应当不只一次,而是反反复复发愿从今起乃至未得菩提之间,生生世世中不投生于过富或过贫之家,而生于中等之家并获得守持不染细微过患垢尘之清净戒律具八闲暇十圆满之人身。一切经论中皆宣说尽力发愿持戒是极为重要的并说众多愿词。如颂云:“具足无垢戒,受持清净戒,持无慢心戒,愿戒度圆满。”又“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七童女传记经》中说:“剃发出家后,身披粪扫衣,前往寂静处,何时如是行,唯视一木轭,手持土钵盂,无亲一户户,何时行乞食。”
  乙二(劝修一切二障垢染之真实对治法)分二:丙一、修禅定之诸因;丙二、观修正行。
  丙一(修禅定之诸因)分二:丁一、主要思维静处功德而舍弃俗世;丁二、思维闲暇人身难得易灭故舍分别念。
  丁一(主要思维静处功德而舍弃俗世)分二:戊一、总说静处功德;戊二、分说功德殊胜。
  戊一(总说静处功德)
  本论云:
  阿吙忠诚可爱友请听,上有无人寂静之神山,
  前辈祖师大德修习处,向往独自喜处常修行。
  释:因对如海学处之源泉寂静之处生起极大欢喜心,故用语气词“阿吙”舒发此喜悦之情。请诸位不杂器垢而谛听,外即乃至未证菩提之间永不分离所行称为忠诚,内即一同获得佛果故称可爱,密即诸佛之密意界中无有高低前后、所行事业一味平等故称道友,故用此三种呼唤词。我们应该离开难以摆脱恐怖、悲惨之轮回的大小家庭而前往上方,那里唯以鸟兽为伴、无有世人、外离愦闹、内离分别念称为寂静之神山处,即岩洞、空谷森林等自然会令人生起厌离心之妙境,也是我等之向导、怙主前辈祖师佛、佛子持明上师高僧大德们居住修习之处,诸上师空行也作过加持。在此地容易生起证悟验相功德,也迅速可得前辈传承上师之加持,不为失戒障碍及争论之阴霾所遮染。因此,神山能加持补特迦罗相续,可撑起专心修行之胜幢、无有边地外道之危害。如果听到有如此善妙静处则定会十分向往,并发愿:抛弃追求伴侣、寻找饮食、护持亲友、积守受用、建筑房屋等一切巨细琐事,唯行后世永久大计,远离消遣欲妙之外缘对境,犹如少女的手镯一般独自一人悠闲自在于无有热闹可看的空谷中、赏心悦目的欢喜处,恒常护持自然本智无改之实相,深入思维、精进修行法义。如经中云:“众人成诤论,二人将闲聊,如少女手镯,独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