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10-子午流注说难-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大指将针柄下括二三下。乃停针候气。 

下卷
催气手法
属性:停针十分钟内。如针下有胀痛(一)之感觉。见针四围有红晕。即知邪气已至针 
下。立用正手法泻之。 
如停针十分钟以上而针不胀不痛。见针四围亦无红晕。即知邪气未至针下。当用催 
气法催之。 
催气法。阳日用偶。阴日用奇数。内转令病患吸气。外转令病患呼气。阳日用至六 
数时。即令病患颠倒呼吸。呼气时针内转。吸气时针外转。颠倒重用六数。乃停针候 
气。如邪气不至。如法再催。或三催。顷刻针下胀痛。即知邪气已至。勿须再催。即用 
补泻正法。 

下卷
调和营卫手法
属性:补泻寒热升降。正手法用毕时。针下轻松。病患痛苦轻减。将出针时。先用调和营 
卫手法。先和营(一)气。后再调卫(一)气。和营气针在地部。不分阴日阳日。和营 
皆用六数。调卫皆用九数。和营用口呼吸。调卫用鼻呼吸。先吸后呼。吸气针内转。呼 
气针外转。和营六数时。针在地部。不必轻提。和营六数用毕。顷刻即令病患用鼻呼 
吸。仍先吸气后呼气。吸气针内转。呼气针外转。外转时注意将针徐徐提至天部。调卫 
九数用毕。再停针顷刻即出针。出针时。再令病患用口轻轻吸气数口。不拘奇偶。将针 
左右轻轻旋转出针。 
出针后。如血分有瘀滞。针下微见黑血。令病者勿疑。帮助病理。以手按挤左右。 
令黑血尽出。见红血即自止。 
出针时邪气有余。针之周遭红晕不尽。皮肤微觉高起。微觉胀痛。则将针摇大其 
孔。出针后。不必用闭门法。 
出针时如邪气已尽。正气不足。病患头部觉昏晕。针周遭皮肤色白。针下轻松者。 
右手出针。速用左手大指按其孔穴揉和之。使正气不致消耗。 
灵枢经云。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补曰如留而还。去如 
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勿留血。即取诛之。此出针当按 
不当按之理。 

下卷
用针脉法
属性:灵枢经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脉法繁多。用针者以六字概括。曰缓急大小滑 
涩(一)。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 
涩者多血而少气。微有寒。六脉主五脏诸病。详见经文。不繁赘。惟小脉不可针。诸小 
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 
而调以甘药也。 
盖阴阳虚实互有盛衰者。则补之泻之。人迎主三阳。寸口主三阴。人迎大寸口一倍 
二倍三倍。则三阳气盛。当泻三阳而补三阴。寸口大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则三阴气盛。 
当泻三阴而补三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此补泻寒热之正法 
也。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调和营卫之常法也。如久病阴阳血气皆不足。人迎寸口脉 
皆小。只可用甘淡之药以调之。则慎用针。再者。藏气有绝于内外之分。绝于外者。则 
脉去而不来。金匮云。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或来而无去。尺中无脉。此藏气将绝之脉 
形。如不诊其脉而妄针之。下针即死。其死者有躁静之分。躁者五脏之气已先绝于外。 
其脉去而不来。医者以手按尺脉。则寸关之脉全无。手足厥逆。四末本输诸井已无所 
出。而十二原接受三百六十五节气味转注之道已绝。藏真之气。不得天气谷气入而合 
之。则藏之气暴露于外。以致其脉去而不来。不用针亦将死之候。针之即死。其死也躁 
动不安。盖因藏真之气尽量泄于外也。是谓逆厥。 
静者五脏之气已先绝于内。其脉来而不去。医者以手按寸。则尺关之脉全无。张口 
短气。吸而难入。盖藏真之气将绝。虽有天气谷气欲补充之。亦无能为力。不用针亦将 
死之候。针之即死。盖藏真之气先竭而妄针之。重竭其外来之气。其死也静。是谓重 
竭。 
取五脉者死。其义有二。 
(一)五里脉。尺动脉在五里。为五 之禁。盖五脏之真气。尝赖六腑水谷之气以养 
之。五里乃手阳明之要穴。如藏气已损而妄针之。则六腑水谷之气补充五脏之要 
道隔绝。得谷者昌。绝谷者亡。即此义也。 
(二)五脏之气绝而各有脉形。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四季脉代(二)。但弦无胃曰死。如 
按琴瑟。但钩无胃曰死。前曲后居。如操带钩。但毛无胃曰死。按之萧索。如风 
吹毛。但石无胃曰死。来如解索。去如弹石。但代无胃曰死。动而中止。不能自 
还。以上五脉。不可用针。仲景云。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调以甘 
药之正义。然次条释脉末语云。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脉经定为死 
脉。贤如仲师。对此脉之断语。难治之上。加一必字。与不可治之死证。相去几 
希。恶可用针乎。 

下卷
针效
属性:用针大要。诊脉后先辨其表里虚实寒热。久病暴病。阳盛阴虚。阴盛阳虚。或病六 
腑。或病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大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诸原穴(本名俞穴)。针以出 
病。藉用谷气托邪外出。故灵枢法天篇称九针十二原也。五脏痼疾。有外来者。有内生 
者。有相传者。有阻碍部分者。用针手法。各有不同。经云。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 
也。犹污也。犹结也。犹 也。刺虽久。犹可拔。邪自外来者。泻之而已。污虽久。犹 
可雪。邪自内生。纵横传播。或补母。或泻子。或取其胜者而泻之之谓。结虽久。犹可 
解。 虽久。犹可决。此即刺法论中上升下降。升之者。均须待时。解结之谓。降之 
者。折其所胜。勿须待时。决 之谓。详见升降手法篇。不再赘。 
六腑有疾。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盖腹为阴部。有阳明胃肠之病者。正往勿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盖阳明多气多血。 
大泻之尽除其邪。日二刺之。亦无损于正也。 
六淫之邪。病在三阴三阳。人迎脉大于寸口。寸口脉大于人迎。此即阳盛阴虚阴盛 
阳虚之鉴别。再有一盛二盛三盛之分。详前用针脉法。 
久病暴病。如中风历节之痼疾。须用子午捣臼(一)最繁难之手法。急痧卒然倒 
仆。当刺指井见血。急则急之。缓则缓之。此迥然有别也。 
新病在表者。当浅刺之。阳经取陷。针陷脉(二)则外邪立除。针中脉(二)则浊 
气除。针太深则邪气反沉。气之在脉。邪气在上。浊气(二)在中。清气(二)在下。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浅病近于 
卫。用针不必损其营。不可不辨。如病入里。则当深针之。停针候气。辨其寒热虚实。详补泻寒热各篇。排邪得宜。病 
可立愈。经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下卷
针害
属性: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辨其虚实。五脏之气已绝内外者。针之即死。邪正俱虚。其 
脉小。不可用针而应调以甘药。均详于上。其有邪正俱实。当用纯泻法、如邪实正虚。 
当先泻而后补之。补泻反。则病益笃。男内女外。男外女内。亦详于前。其补泻有太过 
不及者。亦能为害。例如邪气实而正气虚。邪气至针下。紧而急。谷气至针下。徐而 
和。如医者针下不善分析。谷气已至而仍用泻针。则耗损精专之营(一)。营者水谷之 
精气。此所谓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精泄则病益甚而 也。反言之。邪正俱实。邪气 
未尽。谷气未至而针下紧急。当续用泻法。尽除其邪气。如指下针下不明。骤然出针。 
则余邪蕴于中。或生痈疡。此所谓害中而去则致气。致气则生痈疡。用针者。不可不慎 
也。此针害之概要。 

下卷
针灸禁忌
属性:灵枢经法时篇云。补泻反则病益笃。难经七十八难曰。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 
死不一治。 
十二禁针 
(一)男外(一)失气。 
(二)女内(一)失气。 
(三)新内勿刺。已刺勿内。 
(四)已醉勿刺。已刺勿醉。 
(五)新怒勿刺。已刺勿怒。 
(六)新劳勿刺。已剌勿劳。 
(七)已饱勿刺。已刺勿饱。 
(八)已饥勿刺。已刺勿饥。 
(九)已渴勿刺。已刺勿渴。 
(十)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十一)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 
(十二)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忌灸者八穴(二) 
少商 鱼际 经渠 劳宫 阳池 少海 委中 阴陵泉 
歌曰 环周八穴灸无功。足下阴陵泉委中。鱼际经渠少商穴。阳池少海与劳宫。 
妊妇忌针者二穴(三) 
合谷 昆仑 
歌曰 环周二穴慎施针。合谷昆仑可坠妊。妙手安胎亦有术。先从足下补三阴。 

下卷
经正六合
属性:人身经脉十二。回环之道。有升有降。阴阳不同。言脉度者。左右男女不同。此人 
道也。本输皆出于四末(一)。阳受气于四末。积阳为天。天之在我者。德也。阳为之 
主。阴为之辅。名为经正。手足三阳为主。手足三阴辅之。三阴合三阳。名为六合。皆 
至外而内。不同于经脉脉度之常道。故篇名经别。盖五脏六腑之经脉离合出入。合于天之 
道也。故本输各脏腑之穴为合。盖指井本乎天气。入肘膝四关(一)。乃合于人身脏腑 
之气。自内而外。偏重五脏真机。自外而内。禀受六元正纪。此人之合于天道也。 
手三阴合手三阳。足三阴合足三阳。十二正凡六合。详见经别篇。 

下卷经正六合
附本输穴即景诗十二首
属性:渔翁 (咏手太阴肺五 穴) 
少商湖海一渔翁。鱼际大渊任转篷。漫道经渠不可测。还教尺泽起蛟龙。 
夜色 (咏手阳明大肠六 穴) 
商阳茆屋二三间。合谷阳溪第几弯。九曲池边云影淡。满天星斗浴波澜。 
秋风 (咏足阳明胃六 穴) 
秋风厉兑内庭西。陷谷冲阳过解溪。三里未知何日到。几番翘首欲思齐。 
野寺 (咏足太阴脾五 穴) 
隐白云中一老僧。大都离俗少人憎。几回太白商丘过。汲饮阴陵泉几升。 
班师 (咏手少阴心五 穴) 
少冲少府把师班。兵马神门得胜还。灵道战书前日发。而今少海已归山。 
观涨 (咏手太阳小肠六 穴) 
浮萍少泽任东西。前谷渊源绕后溪。腕骨又通阳谷涧。交流小海欲倾 。 
茅亭 (咏足太阳膀胱六 穴) 
茅亭结起至阴边。通谷浮云四望烟。束骨近同京骨峙。昆仑遥与委中连。 
远眺 (咏足少阴肾五 穴) 
秋高间眺涌泉边。然谷太溪豁眼帘。复溜一帆阴谷去。江山览胜碧连天。 
秋雁 (咏手厥阴心包络五 穴) 
中冲孤雁彻云霄。几度劳宫破寂寥。转过大陵来间使。深渊曲泽莫招摇。 
咏蝶 (咏手少阳三焦六 穴) 
关冲桃李液门裁。中渚阳池次第开。花落支沟香满涧。一天井字蝶飞来。 
别恨 (咏足少阳胆六 穴) 
窍阴别后恨相牵。几侠溪临泣杜鹃。怀抱丘墟情未毕。烦君阳辅寄陵泉。 
春游 (咏足厥阴肝五 穴) 
云霞烟锁大敦峰。忘却行间转太冲。坐望中封无路入。曲泉流水听淙淙。 
按∶此明万厉梁大川题李南丰医学入门之作。仙与任君应秋讨论之。润色之。附之篇末。以博当代儒而医者一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