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医随笔-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阴丹。 



卷三证治类

阴盛阴虚脉证辨

属性:(篇中所援诸论,并出张石顽《医通》) 
《内经》云∶阴盛生内寒,阴虚生内热。其证候不同矣。阴虚之脉,数散而涩;阴盛之 
脉, 
迟紧而涩。其脉象不同矣。阴虚宜甘润填阴,阴盛宜辛温振阳。其治法更不同矣。况阴盛格 
阳于外,与阴虚阳越于外,其机括尤不同也。阴踞于内,升降不调,阳欲内返而不得,此阴 
力之能格阳也;阴虚不能维阳,无根之阳不能内返,游弋于外,此微阳之自外越也。而前贤 
每以脉浮而大,按之无力,为阴寒内盛之脉;以面热戴阳,烦躁不安,为阴寒内盛之证。喻 
嘉言所讥为传派不清者也,殊不知此正阴虚阳越之事。其治宜温润填阴以安阳,无大热温经 
以回阳也。至于脉沉细而疾,渴欲饮水,烦躁闷乱,此阴痼于外,阳怫于内之象也,而曰阴 
盛格阳,水极似火,不亦误乎?即用热剂,如许氏之破阴,亦彻外阴以透伏阳,岂驱逐伏阴 
之谓乎?若夫所谓内外有热,其脉沉伏,不洪不数,但指下沉涩而小急,此为伏热,不可误 
认虚寒,以温热治之,是益其热也。此又阴虚而阳气下陷,入于阴中,所谓荣竭卫降者也, 
与上文阴盛阳郁之证,又自霄壤。大抵阴盛于内,为内实,其脉象决无按之反芤者,非牢即 
坚,即细紧耳!惟阴虚者,精血内空,阳气外迫,其脉则浮大而芤矣。第阴盛之人,有阳虚 
,有阳不虚;阴虚之人,有阳盛,有阳不盛。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喻嘉言有三分七分、昼 
服夜服之论矣。此专就虚劳一病言之也。若寻常杂病,只于本病对治剂中,用药略有偏寒偏 
热、兼升兼降、重散重敛之不同耳!即如阴盛之人,阳虚者,直用温经回阳矣;阳不虚者, 
用温化之药,加以微苦微酸,清肃浮阳,使之内合也。阴虚之人,阳盛者,是内热也,宜甘 
润咸润以填阴,佐以参、 、升、柴补气建中之品,提挈阳气出返阳位也;阳不盛者,即浮 
阳外越也,宜温润兼补脾肾,酸辛并用可矣。此内伤治法之大略也。总宜审察脉象,以决病 
机,无惑于重按全无是为伏阴之说,庶不致寒热攻补之倒施耳! 
东垣治一人脚漆痿弱,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脉沉数有力,是火郁于内, 
逼阴 
于外也。精不固者,髓中混以湿热也。小柴胡去参,加茯苓、胆草、黄柏苦寒泻之而愈。 
节庵治一壮年,夏间劳役后,食冷物,夜卧遗精,遂发热,痞闷。至晚,头额时痛,火 
热上 
乘也;两足不温,脾气不下也。医谓外感夹阴,以五积散汗之,烦躁,口渴,目赤,便秘。 
明 
日,以承气下之,但有黄水,身强如痉,烦躁更剧,腹胀喘急,舌苔黄黑,已六七日矣。诊 
其脉,六七至而弦劲,急以黄龙汤,下黑物甚多,腹胀顿宽,烦躁顿减,但夜间仍热,舌苔 
未尽,更与解毒汤,合生脉散,加地黄,二剂热除,平调月余而安。 



卷三证治类

瘟疫脉沉

属性:近日时疫之病,有所谓喉痧者,初起脉俱沉细,三部以两尺为甚,两尺又以左手为甚, 
其初 
至数尚清,应指有力,一二日后渐见躁疾,模糊伏匿,按之即散。旧谓∶瘟病邪从中道,起 
于阳明,其脉右大于左。窃谓∶此乃热浊之毒瓦斯熏蒸肺胃,脉形必是缓长洪大,浑浑不清, 
为气浊而中焦湿热也。近时病情,乃邪伏少阴,或冬暖不寒,阳气不潜,阴精消散;或膏粱 
无节,脾胃浊热下流,克伤肾水;或房室无度,阴精下夺,至春阳气欲升,阴精不能载阳上 
达。故虚阳之已升者,中道而止于咽喉,不能达于大表也。其毒瓦斯之未能全升者,下陷于肾 
中,熏蒸燔灼,阴尽而死。所谓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也。治法,尝拟用猪肤汤、麻 
辛附子汤,二方并用,减麻黄,附子改用生者,并重加党参,以达其毒,毒散阴可存矣。世 
每泥于喉证发于肺胃之成法,用苦寒清降,以清肺胃,故热毒愈无由达也。张石顽曰∶伤寒 
以尺寸俱沉为少阴;少阴一经,死证最多,为其邪气深入,正气无由自振也。若夫春夏温病 
热病,而见沉小微弱短涩者,此伏热之毒滞于少阴,不能撑出阳分,所以身大热而足不热者 
,皆不救也。惟沉而实,见阳明腑实证者,急以承气下之,不可拘于阳证阴脉例也。凡时行 
疫疠,而见沉脉,均为毒邪内陷,设无下证,万无生理。此论可谓详矣。至谓脉沉无下证必 
死者,为其不可下也,下之亦必死。然则于万死之中,而求一生,宜何道之从?曰∶不从下 
夺,而从上;重填其阴,以举其阳,庶有几乎!何者?此人金水并虚,木火并实,实者散之, 
虚者滋之;金复则自上而挈之,水复则自下而托之。如此而不生,可告无罪矣。近有自负明 
医,专用桂、附、椒、姜,燥阴耗血,谬称托邪外出,引火归原,应手辄毙。其罪与用苦寒 
清上者等。 



卷三证治类

血热血干

属性:伤寒阳明病,有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来适断,血室空虚,邪易陷入,有热入 
血室 
证。其证皆谵言妄语,甚或狂走见鬼,午前明了,午后昏瞀,入夜尤甚,倦卧,不知饮食, 
不能转侧。其病之轻重,固由热之微甚,而亦有血虚、血实之分。血实,则邪热之浊气有所 
聚而见重;血虚,则津枯神散,邪不得聚,反能略知人事。其治法亦有偏重攻血,偏重养津 
之殊矣。 
赵晴初曰∶凡外感之病涉心者,皆在心包络与血脉也。邪入包络则神昏,邪入血脉亦神 
昏, 
但所入之邪有浅深,所现之证有轻重。如邪入包络,包络离心较近,故神昏全然不知人事; 
如入血脉,血脉离心较远,故呼之能觉,与之言亦知人事。若任其自睡而心放,即昏沉矣。 
有邪在血脉,因失治而渐入包络者,此由浅而入深也;有邪在包络,因治得其法,而渐归血 
脉者,此由深而出浅也。又有邪盛势锐,不从气分转入,不由血脉渐入,而直入心包络者, 
陡然昏厥,其证缓则不过一日,速则不及一时告毙,以其直入包络,而内犯心也。(此论血 
脉,心包邪有浅深,证有微甚也。) 
李东垣曰∶伤寒传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日,目赤,唇焦,舌 
干, 
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六脉细数而不洪大,心下不痞,腹中不满,大小便如 
常;或传至十日以来,形貌如醉人状,虚见,神昏,不得已,用承气下之,误矣。不知此热 
邪传手少阴经也,导赤泻心汤主之。与食则咽者,邪不在胃也;不与则不思,以其神昏也。 
既不在胃,误与承气下之必死。伤寒温热传变,多有此证,不可不察也。 
张石顽曰∶有一种舌苔,中黑而枯,或略有微刺,色虽黑而无积苔,舌形枯瘦而不甚赤 
。其 
证烦渴,耳聋,身热不止,大便五六日或十余日不行,腹不硬满,按之不痛,神识不昏,昼 
夜不得睡,稍睡或呢喃一二句,或带笑,或叹息。此为津枯血燥之候,急宜炙甘草汤,或生 
料六味丸,换生地,合生脉散,加桂,滋其化源,庶或可生,误与承气必死,误与四逆亦死 
。(此与上条,皆论血干之证也。) 



卷三证治类

温热发斑其人反清

属性:(附虚劳将死,其人反清) 
凡人周身百脉之血,发源于心,亦归宿于心,循环不已。热入血脉,必致遗毒于心,故 
、谵妄也。前论患温热者,津枯血少,则神明不昏,昼夜不寐。何也?盖血实则浊聚,血虚 
则神散也。更有津血全无,神明全散,温毒之极,至于发斑,而人清反异于平日者,此为不 
治。前人未道,独车质中曰∶温病发斑,独有阳证人清者,见洪滑之脉,宜细心参酌,勿可 
轻许妄治。又曰∶发斑证,神气清楚,仰卧不能屈伸者不治,神气昏沉者可生。张石顽曰∶ 
温热之病,外感与正气相搏,则神气昏瞀;内伤正气本虚,则神志清明,至死不惑。此皆阅 
历深到之言,昔贤所未齿及也。曾忆某年秋月,天津盛疫,温毒发斑,患者身如釜蟹,鼻准 
独白,其人倦卧难动,神清语朗,临死犹委婉言谈。起病即属不治,且专在幼童,传染至速 
,其死在五六日之间。不过一月,死者数千,真奇惨也。夫邪攻包络,或入血脉,与夫血液 
燔灼干涩,神机既息,清气全无,自应昏昧,反见向导,能知门外之事,与人言皆曲尽情理 
,甚于平日,总由血虚津枯,菁华已竭,元神离根而外越,不较之元气离根而上越者,更危 
乎?故凡病伤寒、温热、痘疹、斑痧、痈疽,为日稍久,转见神气清明,长卧难动者,即为 
心绝,是命尽也。每见读书苦思之士,一病温热,阳明未实,血室未热,即见谵妄者,心虚 
气怯,望风先靡也。又见孤臣、寡妇,忧愁郁结,饮食不甘,夜不成眠,渐见肌肉消瘦,毛 
发、面色转见鲜美,目光外射,直视不瞬,及至临死,谈论欷 ,拱谢而逝。观者莫不异之 
,此皆元神离根而外越也。 



卷三证治类

自啮狂走是气血热极非祟也

属性:《灵枢》口问∶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曰∶此厥逆上走,脉气辈(《甲乙》作皆。) 
。少阴气至,则自啮舌;少阳气至,则自啮颊;阳明气至,则自啮唇矣。《素问·阳明脉解 
》∶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呼;或至不食数日,反 
能逾垣上屋者。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也 
;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故狂走也。二者证见于气,而病本于血。何 
者?凡血热极,津枯而燥,则肉痒难忍,虽抓搔至血流,犹不能止,恨不刀割而针刺也;热 
势稍杀,则痛作矣。夫人身之血,如胭脂然,有色有质,可粉可淖,人血亦可粉可淖者也。 
其淖者,津液为之合和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火热既盛,则气行愈悍,血滞于前 
,气悍于后。凡气之行也,前者往,后者续,以是循环无已。今则前气滞而未往,后气悍而 
涌至,气气相挤,而迫于血脉之中,于是血脉之中逼迫不通,胀闷万状,其余气旁溢于细络 
,更与脉外之气相逆,则皮肤之下又隐隐作痒,遂不自觉其自啮,破肉环形而不可止矣。仲 
景亦谓∶持强击实,以手把刃,坐作疮也。故病有嚼舌而死者,有遍身抓搔,皮破血流,寸 
无完肤,展转床蓐,气尽而死者。世皆指为冤业,孰知伤寒时病,此类极多,实为心脾血热 
之所致耶!此固由邪热太亢,而由误服热药温中发汗者尤众,本承气、白虎证,而妄用四逆 
、理中,势必至此矣。医者指为鬼祟,以文其过;病家认为夙业,以诬死人,岂不枉哉!事 
已至此,无策可施矣。若先于势未盛时,重用石膏、大黄、生地、丹皮、栀子之属,大剂温 
凉服之,犹可救也。凡患时气热病,初宜清热养液,如白芍、二冬、茅根、竹叶、石膏、知 
母之类,以掣出热邪;若大便不利,证显阳明,即防热入血分,三承气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